寄件人: Wu Jieh-min wujiehmin@gmail.com
日期:2012年4月3日下午10:33
主旨:福州山手作步道
諸友:
晨起從富陽公園登福州山,標高不到100米,步道密布。
塔可夫斯基看黑澤明的《蜘蛛巢城》(改編自《馬克白》),看得很細:主角鷲津與三木騎馬三次來回出現於同一棵樹下,表示他們在森林中迷路了。(塔對黑澤的象徵手法傾賞有加。)迷路之後的巫婆預言敲開了野心之路;悲劇之所以為悲劇是主角性格導引著劇本結構的完成;預言的 “客觀性” 總要主體的實踐意志來契合。
我在同一座小山中與一對老夫妻相遇三趟,打了三次招呼。我沒有迷路,只是步道太密,陽光太美使我流連。從連接福州山與中埔山的鞍部下切,顛簸在滑動狹窄的土石階梯陡降,十餘米,就發現這段手作步道完工了。(報導:福州山手作步道 讓大地深呼吸)
踏行在步道上舒服極了,感受到施作志工們一層層夯實堆砌而成的柔韌質地。於是,忍不住拿起手機拍攝起來,一路從手作步道拍到水泥大道,下到富陽公園小徑,直到公園入口。(照片在這裡:https://picasaweb.google.com/wujiehmin/201242)
在手作步道的起點,碰到兩個山友在議論:“這有什麼好?” 我忍不住插嘴讚好,山友回說:“這段是不錯,但接下去那段怎麼辦?”
接下去怎麼辦?
這是個假問題。
徐銘謙說得好,她認為重要的是:使用者進入自然的態度,如果抱持著平地的便利性來思考山路,台灣步道的問題永遠不會解決。(【我們的島】人與自然這條路)
關於步道的爭議,讓我們看到人對自然的態度,看到民間社會中保守與進步的辯證。步道是個政治問題吧。
晚安。
介民
***
幾個朋友的回應,實作經驗的反應,值得思考。--jm
(1)來自徐銘謙(千里步道籌畫中心)
...
結果用的料比預期的少很多
也是因為現地依據實際狀況調整的結果
這個也是比工程設計圖那種制式的專業好多多的地方
先前請廠商將那些材料在運送下山
可能還沒有處理
步道確實是政治問題
雖然用好玩吸引很多人來,但其實已經漸漸在不同的場域挑戰到許多核心問題
最近我更感受到台北市政府裡面的技師壟斷的文化或是常合作的包商的焦慮
而阿朗壹又是另一個爭論的問題了
附上我跟宗弘合寫的一篇談台灣步道技術變遷的STS論文
這個是校訂稿,完稿我沒有檔案,所以可能有些錯字,還請包涵
另外最近為阿朗壹投書給原先該抵制的中國時報(因為也很難有合適的管道....真悲哀)
http://www.tmitrail.org.tw/?p=7619
也跟步道的觀念密切相關
不過,事情好像也沒有那麼悲觀
這兩天我突然覺得,步道運動似乎到達一個臨界量了,阻力或許開始變大,但顯示我們的力量也大到一定程度了...........
從土地利用的角度思考福州山步道,請指教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6753
(2)來自林淑惠(屏東縣政府研考處)
啊哈~原來你詩句創作的靈感來自於爬山喔,
看到那張青苔照片,不禁莞爾....
看到老師的小文,想到了最近的工作,突然有很深的慨嘆。
每每到定期會時,我們都會被反對保護阿塱壹古道的議員砲轟,那裡的居民對著媒體鏡頭哭訴:縣政府剝奪了他們的生存權...核災時,他們沒有一條快速的逃生水泥路線....
前陣子,我剛完成一個小小的一甲地公園,我們引進農村的水圳作為公園呼吸的命脈。但是因為堅持生態工法,所以只要下大雨,
水塘的邊坡緣石就會少許的崩落(因為植栽還沒長好),我們就得再去補強。
當地人拼命勸我們要用水泥,他們說在池底糊上水泥, 再鋪上石頭
看起來也很像生態工法啊,他們很真誠的說:這樣比較勇比較省錢。
關鍵在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當人與自然分裂,這種人與自然的價值爭戰的情節自會在公共政策的決策過程中屢屢上演。更複雜的是,當自然包含災害發生的必然性時,公共政策的決策常會需要在不同的人群與自然關係間取捨。
...
(3)來自杜欣霏
手作步道的夯實,其中牽涉到一些的政治問題,
也許可以看一下林宗弘老師跟徐銘謙老師關於步道的論文:
徐銘謙、林宗弘,2011,〈山不轉路轉:公民社會與台灣步道工程技術的轉型〉,《科技、醫療與社會》,第13期,頁109-158。其中關於志工手作步道的歷程,有些有趣的描述跟分析:)
全文如link:http://www.ios.sinica.edu.tw/ios/people/personal/thlin/2011-2.pdf
***
銘謙:
今日雨後我到手作步道。鋪上木屑的地方有一處踩下去有積水的感覺。
整段手作步道有兩處與原來的水泥排洪溝渠交會,其中一處請見照片:
https://picasaweb.google.com/wujiehmin/201242#5735666584917073810
因為這水泥溝渠,這兩個地方路面突然變窄。或許山友擔心的也包括這個地方?
近年經常在大雨停歇後上山,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暴雨後山徑經常成為山洪自然的宣洩渠道,這可能是地形使然。反倒是人工施作的水泥溝渠卻是靜悄悄的(或是相對水量少而安靜)。
一點觀察分享。
介民
介民老師好
關於鋪木屑的部份,其實是公燈處被市議員質詢
議員要求用環保局每年清理的碎木屑用來解決步道泥濘的問題
我們當時有跟公燈處講,泥濘還是要解決水的問題,不是鋪面思考
所以真的會積水之處還是必須依照我們的作法,以不同級配的碎石夯壓
木屑頂多只能鋪薄薄的表層
不過因為公燈處有議員壓力,要測試木屑解決泥濘的方案
我們只好將比較平坦、沒有積水之虞的段落讓他們鋪........
但不管成功或失敗,重要的是像這樣的回報與檢討
台灣很多設施物是設計了以後,從來不會再去看是否有效,例如很多壩體的魚梯,到底有沒有魚真的能藉此往上爬呢?還是只是為了應付環評的表面措施
而手作步道的好處,就在於如果發現問題,我們可以把木屑層翻起來,再用碎石級配夯壓那段,再回復木屑層就解決積水了,解決方案很簡單,相對於水泥,如果做壞了也很難人力維護
至於您說的手作步道的溝渠為什麼水靜悄悄,此次NGO會議上
賀陳旦老師說到山區道路,鋪設水泥以後,反而成為山溝,水會由此傾瀉而下,破壞集中而且無處宣洩,容易累積成崩塌,也就是水沖出去的地方
而透水鋪面,也就是手作步道,因為水會滲回泥土,泥土有其吸附水、讓水駐留在各處的好處,因此水是分散的、回到泥土的、補充水層穩定的
對照您的觀察,倒不是坡度問題,而其實是我們對水的態度的問題
水泥步道相信把水引導到人要他去的地方、水變成排洩的水溝,或者築堤壩防止淹水而導致最大的問題往往是,下大雨水泥路面加上水泥水溝、水泥堤壩,水無處可走,也出不去,就造成都市的瞬間淹水.....
手作步道相信水是資源,是要讓他儘可能地停留,從上游到下游,如果能讓水盡可能在各處駐留,就會在當地成為資源,而非集中釀成下游的災害
所以賀陳旦老師說,關鍵在安全、方便與一勞永逸的迷思,我覺得完全切中要害
也以此回應您大雨中的觀察
並向雨中漫步的社會學家致意
我可以將您的觀察也轉給其他夥伴嗎?
銘謙
銘謙:
我說靜悄悄的是原先水泥施作的溝渠。
這些溝渠遍布在福州山一帶。我曾猜想,
這些溝渠是不是原先興建高速公路時施作的?
還有,上中埔山的那條被人稱為好漢坡的瀝青路,從辛亥路一路上來,綿延數百公尺,我也一直好奇,它是為何存在的?興建當初只是為了方面人們上山行走?應該不是,否則坡度不會這麼大吧?是為了某些工程車上山嗎?
一連串問號...
介民
介民老師好
我其實也還在山林學步,雖然小時候好像住在鄉下(屏東麟洛與高雄美濃兩地)
即使到現在,我也還是不怎麼認識植物(我相信我就算學了也會忘光光),哈
所以需要很多不同專業的朋友一起幫忙,因此前期的勘查與討論總是很重要的,需要多方確認看到不同的觀點,思考夠周全才不會貿然做了錯誤的擾動
畢竟我們不是發包工程,手做步道有更多的時間蘊釀,醞釀大家的參與和討論,以及共同願景的想法,溝通,這是手做步道最重要、最花時間、也最有趣的部份
中埔山的水泥溝渠怎麼來的?我也不清楚
之前我問過荒野的富陽公園夥伴,據說是當這塊山區作為軍事堡壘的時候,工兵做的山區排水系統,有可能是排水保護碉堡與彈藥庫不進水的設施
而那奇怪的水泥陡坡搭配旁邊有供人走的水泥階梯,據說是軍用卡車或是輜重車走的運輸用的
但我也不清楚正確的說法,所以幫您轉發信去問大家了,哈
中埔山地區真的是很有趣的郊山,濃縮了所有郊山可能的利用型態與步道形式,所以很適合週邊學校戶外教學
包括大家很喜歡的樹根盤據的步道,那裡也可以討論樹根間土壤逐日流失的問題,以及踩踏樹根究竟是否生態?
銘謙
銘謙:
可否將信也專發給其他夥伴
步道積水或泥濘原因:
一、步道積水未必會泥濘,要看土質成分,如果都是碎石或塊石就不會泥濘,但是這種情形幾乎很少。(踩在溪裡但並不覺得泥濘就是啦)
二、步道泥濘也未必積水,要看土壤成分,如果都是砏質壤土或黏土,下雨後土壤含水量過高,既使不積水,也會短暫泥濘。
但通常積水造成泥濘機會是絕對正比的。
三、步道積水及泥濘的原因是:
a 該段步道地勢相對其它路段較低,若降雨超過入滲速度,逐漸產生地表水而累積變成逕流,就會往相對低點流竄,當逕流產生,也會將地表落葉、細小砂土、腐爛有機質...等一起帶往最低點位置。同時在最低點會產生短暫停留或靜水區,這時落葉、細小砂土、腐爛有機質就會在周邊累積或沉積下來,久而久之累積一定厚度就變成泥濘元凶。
b 所以解決之道先要做好排水設施,並將已經累積一定厚度變成泥濘元凶的土壤挖除,之後再回填排水性良好的岩削碎石+砂質壤土,同時也調整步道高程及洩水方向或坡度。
注意有機質(落葉、枯枝、雜草、腐爛有機質...),通常容易造成泥濘,但非絕對;所以回填土或材料通常不建議。
當然有人會說踩在佈滿松針或落葉的步道走起來很舒服阿! 同意!! 可是那也是有機質阿??? (打槍了嗎?)
注意當踩在佈滿松針或落葉的步道底層是甚麼?? 當然(應該)是排水良好的步道,所以我們福州山做完的步道再撒上落葉也不會泥濘,
但是沒做好排水那一小段,即使鋪上木削也是積水。
另外,鋪木削改善積水或泥濘就不用觀察了,國外沒有人這樣做,而且教科書明白寫著要挖除木削、腐葉、枯枝、雜草...等改善泥濘。
除非像耀興在新寮瀑布入口步道,先做好底層排水再鋪上木削,或是像福州山我們已經做好排水性佳的步道上層再鋪就沒問題。
李嘉智 敬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