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儕,不宅--我為什麼積極參與同儕督導?
心理師 陳信吉
一般我們對督導的想像,不論是個別督導還是團體督導,都會有一位督導者負責提問或回饋,這樣的督導形式(為便於區分,以下將此種督導形式稱為「專家督導」)對特定學派(如認知行為治療)或特定領域(如性侵害加害人處遇)的學習來說,有著非常高的價值,因為在有明確的學派或領域時,我們可以邀請在該學派或領域學有專精的教授或資深工作者擔任督導,如此便能很有效地學習到該學派或該領域豐富且深入的資訊,且若被督導者在這些學派或領域的認識上有任何不足或偏差的地方,也可以很快地獲得補充或修正。
然而,就目前第一線執業的臨床心理師來說,大多數人並未接受過系統化且完整的學派訓練,或是即使接受過,在其執業生涯中也常常接納其他學派的某些概念或方法,或是因著實務工作經驗的累積,而逐漸調整其秉持的人性觀以及治療策略和技術,而不再完全依循某一學派的概念與方法,如此一來,是否要聘請專精某一學派的教授或資深工作者來擔任督導,便成為一個令人頭疼甚至畏懼的問題,因為我們都很明白,在這樣的狀況下,這位督導將會指出一個又一個接受督導者在其個案概念化與治療策略或技術上,與該學派正統的做法不同或不足的地方,但這樣的指正對一位已經朝向拓展或整合其人性觀,而非堅守任一學派的信念與方法的心理師來說,卻恐怕是挫折大於助益。
同樣的,目前大多數臨床心理師執業時所接觸的領域,也是十分多元的,除了某些在特定機構(如戒治所)或科別(如兒童心智科)服務的心理師之外,大多數臨床心理師是在精神科服務,而在精神科,基本上是什麼樣的案主都會遇到,從兒童到老年,從精神疾病、藥酒癮,到焦慮憂鬱等等,任何可劃歸精神科處置的議題,都可能轉介到心理師這邊來。那麼,如果依循我們對專家督導的想像,是不是對各種不同的議題都要找不同的教授或資深工作者來擔任督導?先不說是不是每種議題都找得到學有專精的督導,光要一個心理師同時去參加或接受各種督導就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所以除非某一領域或議題對該心理師來說還蠻常遇到,否則對一個偶爾才會碰上一次的問題去尋求督導,是缺乏效益的。
於是,在以上所述的真實處境之下,我認為同儕督導便可以成為專家督導的一個補充。
同儕督導,顧名思義即是擔任督導者與被督導者之間具有同儕的關係。前者並不被要求一定要是個「專家」,其學術地位或實務資歷並沒有一定要比被督導者高深,甚至一位新進的心理師都可以成為這樣的一位「督導」,因為同儕督導的作用,並不在於提供更專業或更正確、有效的策略或技術,也不是在指出被督導者有哪些地方表現不佳或不符某個學派的規範。同儕督導的作用,在於提供一個不同的觀點,提供一個相互參看與反思的機會,也許最終並沒有辦法得出一個結論,說怎樣做是比較理想或有效的方式,但卻可以藉著同儕之間的對話,相互激盪與成長,讓參與者,不論是督導者或被督導者,都可以在彼此不同理念的交鋒中,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看見別人。
由這樣的角度來看,同儕督導的督導者,並不限於只有一人,甚至最好有不只一人,因為同儕督導要的,並不是任何單一的、正確的聲音,而是多元的、差異的觀點。因為有差異,所以有參照,因為有差異,所以會去思考:「差異是如何發生?」「我為何這麼想?而別人又為何那麼想?」「哪一個想法更好?或各有什麼優缺點?」「這不同的想法有沒有融合的可能?」「還有沒有別的可能的想法?」等等的問題,而這些的思考,將會提昇心理師對自身價值觀與人性觀的覺察,並進一步拓展或整合,朝更成熟與圓融的方向邁進。
由此來看,同儕督導除了補充專家督導的某些不足之處外,還有一些專家督導所沒有的優點,例如說,較不會出現「高處不勝寒」的窘境--對一個資深的工作者或教授來說,恐怕不太有人有那個勇氣與能力擔任他的專家督導,但同儕督導卻絕對不缺,而除非我們相信一個心理師只要工作夠久了,都有機會達到完美的境界,否則不管你多資深,都還是會有盲點,都還是需要有督導作為一種參看,幫助你更了解自己,而同儕,便是最好的參看對像。
再者,同儕督導還可以達到凝聚參與之心理師的效果,這也是專家督導比較沒辦法做到的。在同儕督導的過程中,參與的心理師皆有機會闡述自己的觀點與經驗,而在彼此分享的過程中,只要我們能放下心中那種「只有我是對的」的執念,而能去欣賞彼此的不同,便能在相互交流與認識的過程中,拓展彼此的視野,並生出「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感受,並在需要時相互鼓舞、支持,這種來自同儕的鼓舞與支持,不僅可避免助人工作的耗竭,更能夠凝聚起在地或同單位(看參與成員屬性)心理師的向心力,提高工作滿意度,甚至共同推動某些變革。
最後,引用「正義:一場思辯之旅」中的一段話來為同儕督導下個註解:「道德省思不可能是一個人孤單追尋,也必須公共參與努力。省思的過程必須要有個叩問者,也許是友人、鄰居、同志、同胞。這位叩問者也可以出於想像,是自己與自己辯論。光從內在掏答案,是不可能發現正義真諦或至善人生之道的。」而我想,同儕督導對我們心理師來說,正是這樣的一場思辯之旅,讓我們對自己所抱持的人性觀與治療信念有更清晰的認識,從而發現助人的真諦與至善之道。
願彼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