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s of Ming's commentaries on 早点正能量,a morning talk show on Capital 95.8FM 城市频道, a Chinese language news & current affairs station in Singapore.
巴刹和熟食中心出现疫情,病毒似乎来到家门口了,怎样影响你我的生活?(27.07.2021)
1)这波疫情显示,病毒似乎来到我们的家门口了。你觉得这对民众的生活造成的影响是否比之前的来得大?
虽然说自去年疫情暴发以来,就对民众的生活造成影响,但新一波疫情确实比较严重,甚至让国庆庆典延后举行。许多民众不敢出门,甚至抱怨之前政府对巴刹和小贩中心的防疫措施不够严格。比如此前我们去小贩中心吃东西,基本上不用Trace Together扫码进入,或者没有人守在入口测量体温。有些民众也建议政府要多加注意摊贩的卫生,因为看到有些摊贩没有带好口罩,还一边聊天和煮食,担心病毒会散播在食物上。前些时候当疫情来袭时,很多娱乐场所都关闭,所以许多人会去巴刹或小贩中心走走,但现在连巴刹和小贩中心也中招,所以他们会觉得影响比较大。
2)民众和小贩心理上是否受到一定的冲击?
对于小贩来说,肯定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因为很多小贩没有采用外卖平台的服务,如果民众不去小贩中心,他们基本上就没有生意。而在爆发疫情的小贩中心做生意的小贩就更惨,在政府关闭小贩中心期间,他们没有生意可做,而即使政府宣布已给小贩中心清洗消毒并重新开放,民众的担忧未必会立即消退,小贩的生意会此受到影响。
3)刚脱离感染群名单的红山景巴刹和小贩中心恢复营业后生意惨淡,小贩互助面簿页面到场直播,向公众介绍熟食中心内的美食的同时,让公众看到熟食中心是安全的。这的尝试对小贩生意能起着什么作用?
对小贩而言,任何形式的正面宣传都是好的,而小贩互助面簿页面在这场疫情当中,以帮助小贩,拯救小贩文化为号召,做了不少工作。至少,更多民众会有意识地关注小贩的情况,特意支持小贩希望他们能度过难关,对小贩来说是好事。开直播介绍熟食中心美食,我觉得意义不在介绍美食本身,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那里有什么美食,而是在于号召民众去帮衬那些小贩,让小贩的生意得以维持。
4)你认为,需要有哪些条件,人们才会毫无顾虑的前往曾是感染群的地点用餐?
在某个程度上,我不希望人们是“毫无顾虑”的。毕竟疫情还没过去,有所顾虑,时刻提醒自己注意防疫,才是正确的防疫态度。曾是感染群的地点,重新开放后应该都会加强防疫措施,但民众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
后冠病疫情的零售餐饮业应该如何自我调整?(13.07.2021)
1)今年的新加坡大热卖首次结合线上线下举行,不过报道指线下业务冷清而线上较为红火。 您如何解读这种现象?
因疫情关系,许多实体店关闭。继续营业的许多实体店,减少店员和货品选择,以节约成本,但影响消费体验。走在乌节路上,你会明显觉得逛街不那么好逛,不像以前那么精彩了。
今年新加坡热卖会跟Lazada合作,是今年新加坡热卖会的一大亮点,自然得到更多瞩目。网购平台借新加坡热卖会的机会大肆宣传,以比实体店更优惠的价格,和更丰富的货品选择吸引消费者。它们在宣传上非常用心,也舍得花钱。另外,近年来也有更多消费者发现了网购的乐趣,包括以前不怎么会用网购平台的安哥安娣们。他们发现在网上找到了在实体店不容易找到的商品,就开始上网买,以前可能是请年轻人帮忙买,现在自己也会用app了,就自己买。
2)网购促销几乎每个月都有,国人网购热情真的如此高? 据你观察和了解网购是否也会出现倦怠的情况?
其实网购促销的商品当中,有很多不是奢侈品,而是日用品。换言之,是消费者经常要用的物品,以前也经常要买,只是不是在网上买。现在与其说是国人网购热情高,不如说他们找了一个更好的购买日用品的渠道。这不只是价格的问题,本地很多实体店售卖的日用品,款式和种类有限,但网上真的丰富许多,当中有很多设计非常smart,比如附有更多功能的“万用”产品,或特殊的造型等,所以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至于是否会出现倦怠的问题,我想网购不是一种潮流而已,而是一种购物模式,只要这种购物模式的优势不变,就不会出现倦怠。我预想是,网购的优势接下来会更加凸显,今后你会在网上找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使用起来也更快更方便,它将会变得越来越主流。
3)与冠病共存是我国未来的新常态,你认为零售商家、餐饮业者如何调整自己?
我想提出四个点。一是送货和外卖。以前许多商家还是不太愿意上外卖平台。一些小商家会觉得不想给付费给外卖平台,觉得那笔钱很冤枉,但现在没办法了,你没办法解决外卖所涉及的logistics全岛送货的问题,只能花钱请专人帮忙。一些顶级的餐馆也不愿意上外卖平台,原因是觉得不符合它们高级的形象,觉得食客就是要上门享用他们精心准备的美食和贴心的服务,但现在也不得不推出饭盒外卖,顶多在卖相上多费心思。
二是那些国际奢侈品名牌,如Jimmy Choo, Cartier, Kenzo, Victoria's Secret等,以前不太愿意接触新媒体和网购平台,因为它们会觉得这些渠道不符合它们的形象,而且奢侈品牌一向讲究服务品质和定制化服务。如今它们都开始加速“电商化”,比如在天猫等网购平台开店。LV则推出手机应用程序,让顾客直接通过app下单。
三是更多零售商从产品上着手,售卖符合这个时期大家需要的产品。最明显的例子当然就是有更多零售店售卖口罩等用品。现在一些服饰店也卖口罩,一些餐馆也卖口罩。还有,更多商家推出便于携带的产品,比如以前你在酒吧点调酒喝,外带很不方便,现在一些酒吧就把鸡尾酒放入瓶子了,让你带回家喝扽等等。
四是营销手法。比如你会看到现在有更多商家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产品。以前你可能会觉得只有年轻网红才会玩直播,但现在有更多大品牌也在用直播。比如首饰珠宝店的话有SK Jewellery,电器店有音响之家等。
4、网购发展中,例如年长者等群体是否被忽略?是否反映出电子商务的弊端?能如何扭转这趋势?
我只能说,在网购发展中,被忽略的不是年长者,而是不会网购的人。年长者不一定就不会网购,而现在懂得网购的年长者也已经有所增加,他们也能从网购中得到购物的乐趣。比如很多年长者退休后都培养了不同的兴趣,可能是盆栽、可能是书法、品茶、跳舞、烘焙等。他们以前会发现,很难在新加坡找到他们要的用具,就是从事这项爱好所需要用到的一些用品。他们可能要托海外朋友买,然后寄过来,或者自己到海外旅游时顺便买。然后他们学会了网购后,发现他们千辛万苦都买不到的东西,在网上打关键词找一下就有。所以我觉得网购跟年长者不是对立关系,年长者花一些时间和经历去学习用手机上网和网购,能够丰富你的退休生活,提升你的生活品质。
商家推出优惠鼓励公众接种疫苗,能有效吸引公众打疫苗吗?(29.06.2021)
1)本地已有超过200万人,相等于35%的人口完成接种疫苗。目标是在8月9日前三分之二国人完成接种疫苗。你觉得怎么速度是慢是快?这样为已接种疫苗者的奖励计划有存在的价值吗?
之前5月底的时候,因为疫苗供应的问题,新加坡接种疫苗的速度落后于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当时,这些国家接近或超过一半的人口已经接种了第一剂,新加坡稍微落后,但之后新加坡调整了策略,包括延长两剂疫苗相隔的时间,还有之后新的疫苗供应也来了,我相信现在速度是合格的,可以接受的。但我觉得除了接种疫苗的速度,更重要的另一指标是疫苗接种率。我们看到本区域其它一些国家或地区,疫苗接种率偏低,这或许是因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政府跟市民的沟通不良,或当地市民不信任政府,宁可听信网上的不实信息流传等。
所以刚才提到的奖励计划,我认为主要还不是速度问题,而是提高疫苗接种率的问题,一方面现在新加坡不想采取强制打疫苗的举措,但另一方面政府很希望人人都打疫苗,因为只有这样新加坡才可以恢复更多活动、尽早安全地重新开放边境,还有不让医疗体系不堪负荷。政府一直在做很多宣传和解释工作,又用方言、又唱歌跳舞的,但发现说服不了那些“死硬派”。这个阶段推出奖励计划,是希望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不想打疫苗的人能回心转意,让新加坡的疫苗接种率越接近百分百越好。
2)免费咖啡和薯条、免费私召车载送接种中心或德士费折扣,是目前已知的商家奖励优惠。这样的优惠真能起着预期的效果,鼓励人们接种疫苗吗?
如果我刚才的看法是对的,就是这些奖励计划是针对那些“死硬派”的,那么我觉得政府是认为,这段时间的宣传工作,该做的都已经做的,如果奖励计划可以让部分“死硬派”回心转意,多一个是一个,也好。但我觉得成效不会很大,因为本来就愿意打的,没有奖励优惠也会去打。接下来我觉得政府应该要做的,是去关心和了解这些“死硬派”的立场,他们究竟为什么不打,怎样他们才肯打,做多一点ground work,走访民众。
3)本地目前年长人士接种疫苗仍存在一些疑虑,当局积极鼓励他们接种疫苗。你认为这能带更多年长人士前去接种疫苗吗?
一些年长人士担心接种疫苗,心态是“反正我都那么老了,打不打都一样,不打没事,打了万一出事怎么办?”他们不打是出于很私己的理由,但政府希望他们打,更多可能是出于更宏观的理由,就是不要疫情反复,国家要等到疫苗接种率到一定水平才可以进一步开放。政府和年长人士,他们着急的点不一样。对年长人士来说,国家能不能尽早安全地重新开放边境,跟他们无关。我觉得议员可以主动去见这些年长人士,好声好气地跟他们谈谈,并试图说服他们。
4)国外也出现这样的奖励优惠,你怎么看待他们的奖励手段?有什么值得借鉴?
照理免费接种疫苗保障个人健康是有利无害的,为什么这样的举措还需要奖励优惠?其实就是因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疫苗接种率偏低。比如希腊的疫苗接种率在欧盟中排名第16位,有35%的人至少接种过第一剂新冠疫苗。但这一数据明显低于欧盟38.8%的平均接种率。所以希腊想了很多措施来鼓励居民接种疫苗,让民众自由选择疫苗品牌,给年轻接种者预付现金卡,数额150欧元,还有提供上门接种服务等。
但有希腊民众接受媒体访问时说,他对于这些疫苗和生产这些疫苗的厂商没有信心。有些则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宗教信仰,还有一些就是听信网上的错误信息、阴谋论等,政府又没有办法有效跟民众沟通,都导致希腊政府需要通过奖励的方式提高疫苗接种率。我觉得国外的奖励手段对新加坡的借鉴意义不大,我觉得政府还是要做更多的ground work,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率。
5)从商业角度看,这些举措是否是其中一种促销噱头?做生意的讲究双赢,你认同他们的做法吗?商家能怎么从中受惠?
不能纯粹地以“促销噱头”来看待商家推出的奖励优惠。很多商家在国难当前,确实有一颗心想要为国家尽一点绵力,共渡时难。另一方面,在疫情期间,政府为了减轻商家的负担,给他们发放许多补贴。所以当政府号召商界出钱出力抗疫时,我相信很多生意人都会义不容辞。当然也会有所谓“噱头”或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成分,但我相信做生意的对于利用疫情“蹭热度”、“发横财”都会十分小心翼翼,如果处理得不好,让消费者反感,则得不偿失。
新加坡人到底多爱堂食?(15.06.2021)
1)新加坡人到底多爱堂食?经历过一年多的疫情影响,你对这个问题是否有了新的解答?
新加坡人非常爱堂食。我换个角度说,新加坡人其实非常不喜欢在家做饭,这是许多外国人来到新加坡,对新加坡人生活习惯的观察。这个现象对他们来说很新奇,因为比如中国人会觉得,只有在家做的饭,才有家的味道。而且在家做饭一般也比出去吃饭便宜,也比较健康,所以不明白为什么许多新加坡人可以三餐都在外面解决。他们将新加坡人不喜欢在家做饭,归结出几个原因。我是在网上看到的。一是怕油烟,怕房子变得脏乱。所以甚至我们把房子租出去的时候,都会特别列明禁止做饭。二是工作忙碌,在新加坡夫妻两人都有工作的情况居多,他们下班后都累了,不愿意再花精力做饭、洗碗。新加坡社会非常讲男女平等,许多女性未必会觉得做饭是她们应该做的。那么,如果家里夫妻两人都不愿意做饭,自然就是出去吃饭或叫外卖了。三就是到熟食中心或餐馆吃饭太方便,尤其是熟食中心提供各种价格便宜的食物,考虑到买菜的价格成本,还有做菜、清洗的时间成本,最后许多人都会选择不如出外用餐更好。
2)最近观察到,解封相关细节的新闻还未出街,民众就争着预订餐馆?这反应了国人的什么心态?
因为根据过往的经验,如果不尽早预订,许多他们想要去的餐馆,根本订不到位。我记得上一次阻断措施松绑后开放堂食也是这样,一些热门的餐馆早已被预订一空,你可能要等几个星期后才能预订。所以我觉得这不是反应国人的什么心态,而是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们连餐馆订位也要抢。
3)有网友呼吁民众在疫情下多关注小贩中心档口、摊位的生意。就你的观察,相较餐馆而言小贩中心摊贩的影响知否更大?
关注小贩是出于对小贩的同情,是一番好意,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觉得小贩比较可怜的想法。可能是因为一些小贩的年纪偏大吧?但我个人不会因为疫情而呼吁大家多支持小贩,因为这样做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小贩比餐馆经营者值得同情。但其实一间餐馆要养的人更多,租金压力可能也比小贩大。一些餐馆可能是大集团连锁的,所以大家可能会觉得,即使不支持,他们也挺得过去。但不要忘记也有很多餐馆是个体苦心经营,押下老本的,他们也同样输不起。所以,我觉得不需要因为疫情而特意要出面支持谁,大家都困难,你可以选择挺你的经营餐饮的朋友,或支持你喜欢的餐馆。到最后,不管小贩也好,餐馆经营者也好,他们都是做生意的人,做生意要懂得变通,尤其是面对这场疫情,比如要不要转向外卖平台,要不要支付外卖平台的佣金等,这些都是商业考量,是需要你作为生意人衡量得失后作出决定。有些小贩如果已经决定不采用外卖平台,又拿这点来搏取顾客同情,说自己不会用外卖平台来搏取同情,那我就觉得不太应该。
4)“禁止堂食”对你个人的影响是什么?
确实很不方便,但可以理解是出于防疫安全的理由,我个人没有太多的埋怨。不方便在于我出门在外,有时未必在用餐时间可以赶回家。禁止堂食的话,有时候只好拿着食物,躲在户外一个没有什么人的角落,站着吃。当然,这段时间本来就不鼓励出门,最好就是常待在家,就没有这个问题。
5)染病人数上升,国人涌现疫苗接踵中心排队打疫苗。解封消息传来,国人又争先恐后订位堂食。这是新加坡人的“怕输”精神作祟吗?
不是。一个人因为“怕输”而不敢跟别人竞争是不好的;因为“怕输”而争先恐后、不守规矩是不好的;因为“怕输”而贪小便宜,因小失大是不好的;因为“怕输”而无理取闹、蛮横无礼是不好的。但餐馆订位不属于这些范畴,你只是因为不想扑一个空,而先打电话订位,我觉得是一个文明的做法,不应该被视为“怕输”。反而,如果你不预订,临时才到餐馆等位,结果餐馆安排不到到座位给你,造成这样那样的不愉快,那才不好。而大部分餐饮业者对于预订都是欢迎的,因为他们可以提前安排座位,尤其是需要根据防疫措施,确保安全社交距离的时候。当然,消费者预订了就应该尽可能按预订的人数出现,不要临时取消预订或改变用餐人数,给餐馆带来麻烦。
6)面对即将放宽解封措施,你最期待的改变是什么?你最想大饱口福的堂食食物或餐馆是哪家?
主要还是堂食,堂食不只是吃东西而已,还是跟朋友一起边吃东西边聊天的那种社交需求得到满足。我其实是很讨厌通过视频或电话讲话的人,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比较喜欢面对面讲话。除了堂食,我还蛮期待看现场演出的,比如音乐会等。因为这段期间觉得很闷,能够看演出的话会很不错。很多东西打包了就觉得不好吃了,比如海鲜。可以堂食的话,很想去吃个海鲜大餐,大饱口福。
东京奥运会如期举办吗?(01.06.2021)
1)奥运会对于除了参赛者以外而言,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看奥运”对于我们普通观众来说,是在看什么?
运动员在赛场上追求跑得更快、跳得更远的那种精神,很让人感动。我喜欢看个人运动多过团队运动,比如羽球、乒乓单打、体操、赛跑等等。因为它集中在个人努力,想在比赛中获胜,你就不能依赖别人。 作为观众,我的目光也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像是在看一位明星表演那样。
我非常喜欢看奥运的开幕式,看各国如何绞尽心思地把自己的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我是会被开幕式里面的一些片段感动的,比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演唱《歌唱祖国》那一幕,56个身穿不同民族传统服饰的儿童托着中国国旗进场,把国旗交给仪仗队,那一幕蛮感人的。之后2012年伦敦奥运会所展现的英国历史,尤其工业革命给世人带来天翻地覆的转变,电影感十足,看得惊心动魄,印象深刻。
2)美俄在奥运赛场上的奖牌数、存在感不分伯仲。相比之下,奥运会对于新加坡而言意味着什么?
对于运动员而言,奥运的意义是一样的,不管你代表是像美国、中国那样的体育大国,还是一个连正规训练场地也没有的贫穷小国。对于一个运动员,一个追求跑得更快、或跳得更远的人来说,奥运就是让他跟其他最优秀的运动员较量的一个舞台。过去大家都把胜负看得太重,觉得那是国家荣耀,要去拼那个奖牌数,金牌越多越好。金牌固然重要,那是运动员个人追求更快、更高、更远的一个目标,但奥运金牌不应该再事关国家的荣辱,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包袱也应该卸下,让运动员好好地享受比赛,也让世人好好地享受这些世界上跑得最快、跳得最远的人,他们在赛场上的英姿。
3)你最期待奥运会的哪几项赛事?对于新加坡奥运团队来说,你又特别关注哪些运动项目?
游泳,约瑟·斯库林当然是一个看点。最近几次的公开赛,他的成绩都不如他在2016年奥运拿金牌时创下的纪录,所以有人说他这一次夺冠的机会没那么大。不过约瑟·斯库林最近接受媒体访问时依然信心满满。还有就是乒乓女子单打,冯天薇和于梦雨会上场。女子单打,中国会有陈梦、日本有伊藤美诚和石川佳纯、韩国有田志希,都是冯天薇的强劲对手。
这是新加坡第一次参加奥运跳水项目,大家会期待曾繁铿(Jonathan Chan)的表现。另外还有击剑,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派出女选手参加奥运击剑项目。
4)在政治、外交方面,能够承办奥运会有哪些特殊的意义?
承办奥运可以激发或提升国民的国家自豪感。这点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他们会觉得,过去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战乱、比如贫穷,没有能力、没有办法承办奥运,而现在我们可以办奥运会了,说明国力提升了。他们也会更期待国家利用的契机,大力改善环境、治理污染、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给他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承办奥运对于这些国家有稳定国内政治的作用,大家万众一心把奥运办好,可能可以让这个国家暂时摆脱国内的一些政治压力。当国内出现一些麻烦的问题,也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发动那股爱国热情,以及不希望破坏奥运的心情,平息或减弱民众的不满情绪。
承办奥运也有助于塑造东道国的正面形象。你有能力承办奥运会,而且办得很好,这不是每个国家都做得到的事情。你可以通过奥运拉动经济,从而增强海内外投资者对这个国家的信心,也可以借机宣传这个国家过去以来的各项发展和成就。当然,当一个国家承办奥运时,这个国家也特别会受到瞩目,比如一些国家在承办奥运时,国内的人权问题,或是一些敏感的民族政策、宗教自由等议题等就成为了焦点,可能会面对质疑声浪甚至是制裁的呼吁,会让东道国相当头痛。
5)近年来,在奥运赛事筹办、火炬传递和赛事进行过程中看到很多政治的介入。这与“奥运精神”是否背道而驰?你怎么看这样的一些现象?
虽然我们常常会听到例如“将体育运动政治化,有违奥林匹克宪章精神”这样的话,呼吁不要将奥运会政治化,但奥运会作为一个国际重要盛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作为一个希望通过运动促进世界团结、和平和进步的组织,以及现代奥运会的发展与国际人权运动有着很亲密的一种关系,奥运又好像很难避免政治介入。
比如国际奥委会禁止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参加奥运会,理由是说他似乎没有适当地保护白俄罗斯运动员在国家奥委会、其成员联合会或体育运动中免受政治歧视。这与奥林匹克宪章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因此严重影响奥林匹克运动的声誉。自卢卡申科赢得总统选举以来,白俄罗斯受到了大规模抗议活动的震动。许多白俄罗斯运动员写信给国际奥委会,要求采取紧急行动。
还有2015年,科威特由于干涉该国国家奥委会事务,被国际奥委会制裁,该国的选手在2016年的奥运会上,只能以独立参赛者的身份参赛,以奥林匹克旗帜参赛。
还有就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在2019年12月宣布对俄罗斯禁赛四年,有人因此断定反兴奋剂的斗争也已经成为被政治化的目标。这些政治的介入,是否与“奥运精神”背道而驰?可能还是要针对个别案例而定,而每个案例又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考量。但所谓的“奥林匹克主义”,最初的内涵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强有力的因素”,后来被阐释为: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推动和维护世界和平本来就需要通过政治手段去完成,可能要看的是“政治的介入”背后的“阴谋”或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被一国的私利所驱动,能不能够真正推动世界和平,根据这些指标来判断政治介入的利弊了。
6)大胆预测,东京奥运还有可能如期举办吗?
东京奥运已经成为史上最贵的一场夏季奥运会了。东京在2013年赢得奥运会主办权时,成本预计是73亿美元,但目前东京奥运会已经支出约158.4亿美元,如果再延期,就会进一步增加成本。上个月,日本奥委会理事山口香说,日本现在“办不办奥运都是地狱”,又说日本目前已错过停办东京奥运会的时机,取消奥运为时已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说,如果延期一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在2021年仍无法举办,那么将被取消。
我觉得到目前而言,东京奥运如期举办是最好的办法。从国际形象而言,日本在全人类最艰难的时期排除万难,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奥运会,这样的形象总好过东京奥运办不成,还欠了一大笔债,所有金钱和努力付诸流水。但最糟糕的形象是,因为硬着头皮去举办奥运,结果疫情恶化,大批选手和民众受到感染。日本当局除了要根据最新的疫情情况去判断,也要从自身的防疫能力,国内民众的反应和感受,以及取消奥运会的后果和影响等各方面去考虑。但我觉得日本奥委会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让这场奥运会的防疫工作做得更好,比如没有现场观众,全球观众通过电视直播和网络收看赛事;所有选手接种疫苗,奥运村每日进行检测等措施,以最严格的方式防疫。当然,如果日本应付不来压力如此之大,如此繁重的防疫措施的话,那没有比较拿生命开玩笑。
冠病疫情下的宅经济带动了智能家居的哪些热潮? (18.05.2021)
1)目前正处高警戒解封第二阶段,家长居家办公,孩子居家学习,你觉得智能家居在哪方面能帮助国人?
这段时间我们在家的时间更长了,如果能够把家里打造得更舒适些,当然更好。居家办公时,家里同时兼顾办公和休息的功能,原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现在二合为一,如果长期不区分开来,会让人觉得容易疲惫,身心得不到有效舒缓。但智能家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设定不同模式,办公是一个模式,休息是一个模式,通过灯光、空调的设定去营造出不一样的氛围。当然,你人工调整灯光的亮度等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但每天这样变来变去很麻烦,通过智能家居的控制系统,你点一下手机,甚至是声控,就可以了。
2)你觉得当前在本地普遍使用的智能家居设备够全面和广泛吗?还能怎么完善化?
在新加坡最普遍使用是智能家居设备之一是照明类设备。智能化以后,你就可以实现就可以实现全自动开关灯、语音控制开关灯、一键关闭家里所有灯。比如你可以设定,回到家,客厅的灯自动开启,晚上上厕所时,小夜灯和厕所灯自动开启。离开房间,房间没人时,灯自动关闭等。另外,还可以控制色温、亮度、色彩等,这样房间就可以呈现出不同氛围。
当前市面上的各种智能家居设备,我认为种类是丰富的,能够满足一般家庭的一般需求。但性能方面就看牌子和价格而定了。有些智能家居,可能科技还不够成熟,或将来会更成熟。比如扫地机器人,刚推出时,你会看到机器人容易走错路,有些地方重复清洁,有些地方则漏了清洁,或者清洁得不干净。但随着扫地机器人的技术不断改良,现在已经越来越好了。
3)如果想要拥有智能家居,首先需要注意什么?
在装修新房子时顺便进行智能家居改造,可以省下许多麻烦。首先要注意的是安装零线(neutral wiring)。在智能开关还没诞生之前,是没有零线开关和火线(live wiring)开关之分的。但智能开关,因为要确保可以智能化控制,就要先确保智能通电芯片可以正常运作?怎样可以确保智能通电芯片可以正常运作呢?一种方法就是将芯片同时接入零线和火线。这样,无论你的智能电器是打开还是关闭,芯片都处于供电工作状态,这样就可以接入物联网平台(cloud),这样才可以实现智能化控制。在新加坡,一般BTO或Condo,通常开关已经装好,而通常这些开关没有接零线,所以就需要另外再装零线,那些智能开关才可以正常使用。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不需要安装零线的智能家居方案,就是采用non neutral smart switch。但问题是这种开关的原理是即使开关关了,还是继续有低电流流过,这样会使电灯不停地闪烁(flicker)。
网上有很多智能家居设备任君选择,但安装零线的工作最好还是请专业电工代劳。
4)虽然使用的人有所增加,但是本地智能家居还不算十分普及,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还是价格太贵。一个普通的四房式家庭,如果要做智能家居,光是拉电线就要$2000-$3000。你买一个普通开关是$2-$3,智能开关是$20-$100。一个家庭,加入要用15个开关,大约是$800。你再买个Google Home,就是能让你通过语音声控操作的智能音箱,一个要$50-$80,智能门锁要$300到$1000不等,智能监控$100-$400,再看你要什么设备,灯、窗帘、冷气等,加起来至少$8000到1万元左右跑不掉。但随着智能家居供应商越来越多,比如现在Ikea也加入战局,相信未来价格会更低一些,产品选择也比较丰富。
直播带货这种网购形式会在本地走红吗?(04.05.2021)
1)据你观察,直播带货在本地必须具备哪些发展条件?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硬体设施我们不缺,无论是直播间或直播设备等。更多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否改变,当前有没有迫切改变的需要,有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以及有没有政策上的支持。
这次冠病疫情加快了直播带货在新加坡的发展,因为直播带货有你不需要到实体店,在家收看直播就能购物的特点,跟一般网购不同的是直播主播在镜头前代你体验产品,并且通过他的口才等说服你购买。当然,随着直播带货普及,你会看到有些产品只在某个直播平台上独家发售,或价格最优惠,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消费者。
比如SK Jewelry开了直播,请来了一位女主播来推销SK Jewelry的珠宝首饰。我访问他们时,他们告诉我做直播的几个挑战,一是主播人选,你要找到一个适合的主播,有观众缘,了解SK Jewelry这个品牌和其商品,语文能力强,然后事前的准备,从挑选哪些产品,到收集观众在收看直播时的反应,到直播后的各种跟进工作等。其成功其实不是一个直播主播的努力,而是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
在中国,许多带货主播大多数背后都有培训或经纪公司的支持。这些公司除了帮助他们策划内容、脚本、后期等外,还管理与促销相关的所有事宜。在新加坡,直播带货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其产业链有待进一步整合。另外,法律也要跟进,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解决直播带货出现的假冒伪劣、夸大其词等现象。
2)不仅本地,本区域其它国家,直播带货也正逐渐风靡,这是否已经逐渐改变人们的购物方式?
随着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购物方式正在不断地改变,而直播带货只是这当中的其中一种。在线购物的体验将会不断地得到改善,更快、更便利、选择更多、服务更好。更多商品将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化。以前商品在工厂里批量生产,在市场上的产品千篇一律。但通过科技、大数据等,可以更准确地分析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从而制作出更个性化的商品。回到直播带货,直播这种形式是否能够改变人们的购物方式,甚至成为主流,取决于很多因素。它是当前众多在线购物方式当中,互动性和娱乐性比较高的,但也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直播主播人才,直播带货带来的问题,当出现纠纷时,是否有妥善解决的机制等。众多成功因素缺一不可。
3)中国直播带货向来红火,尤其在疫情期间,你认为当地有哪些条件促成?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直播电商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当时淘宝的直播功能上线,然后有一些网红开始试水直播。直播电商发展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让用户停留在平台上的时间久一些,就有网红利用直播功能为商家代言,介绍产品等。但比如“网红”张大奕两小时带动2000万元人民币成交额等等成功例子被广泛报道后,就有更多人跟风,如今在中国已成为主流。
根据风险投资公司的《互联网趋势报告》,早在2016年,电商直播就已经成为中国单位时间内转换利润最高的商业渠道,这个成绩远远超过了手机游戏、电视、广播、在线音视频等。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去年3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而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2.65亿,占网购用户的37.2%。
中国政府对于直播带货,基本上是持开放支持的态度。受冠病疫情的影响,中国农产品传统供销渠道受阻,不少地区农产品滞销。中国政府意识到,直播带货可以破解农产品滞销困境,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去年2月,中国商务部发布了通知,就特别提到了要鼓励电商企业要通过扶贫频道、专区、直播带货等多种渠道提供流量支持,开通农户入驻绿色通道,拓宽滞销农产品销路。住在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民,也会通过直播,售卖他们农产品。甚至多地领导干部也开始走进网络直播间,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带货,例子包括热干面、小龙虾、茶叶、枸杞等。
4)不过中国直播带货红火的同时,也集聚了假冒伪劣、夸大其词、货不对板、售后不力等诸多消费陷阱。消费者要如何保护自己?当地采取了什么措施避免和杜绝这些行为?
除了假冒伪劣、夸大其词、货不对板、售后不力等问题外,直播带货市场背后也暗藏着黑产链条,例如点赞、评论、弹幕、转发,这些流量数据都可以花钱“刷”出来,甚至还可以花钱买观看量、修改销量数据。中国政府已经开始专门针对直播带货所引发的问题重点整治,去年11月中国网信办发布了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从事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应当真实、准确、全面地发布商品或服务信息,不得“虚构或者篡改关注度、浏览量、点赞量、交易量等数据流量造假”。另外,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也发布了通知,对网络直播和电商直播的登记、内容、审核、主播、打赏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管理细则。
5)消费者在直播带货下购物需要注意什么?
在新加坡,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直播带货的法则,但现有的相关法律,例如反不正当广告法、支付服务法等,应该也涵盖直播带货吧,电台不妨向法律专业人士进一步了解。我建议消费者不要完全听信直播主播的话,看直播时主播可能会告诉你这个产品功效有多好等等,最好还是下线后再做一些调查,比如弄清楚是什么牌子,商品介绍是否清楚,公司的地址和联系方式等,如果商家在网上没有提供这些信息,就先不要购买,如果有实体店的话,就不妨到实体店再看一下。如果遇到任何消费纠纷,可以向新加坡消费者协会投诉。
年轻选民如何看待未来政治生态的发展? (05.10.2020)
1)和五年前相比,你认为现在年轻人是否更为勇于表达政治诉求?
我认为跟五年前相比没有太大的不同。早在九年前,即2011年的大选,年轻人就已经开始勇于表达政治态度或提出政治诉求。但我觉得这种“勇”,或不畏惧,还没有转化为一股由下至上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他们可能在大选中勇于公开表达对权威的不满,但仅此而已,大部分人还是没有对当前的政治或社会现状提出尖锐的质问,或懂得为自己乃至集体争取权利,为此自发组织起来付诸行动。公民社会在新加坡的公共领域思维里只占据了一个微乎其微的地位,没有成为民众行使话语权和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没有扮演民众和国家之间的沟通桥梁。在新加坡,政府主导但听取民意,民众有限度参与但主要还是服从的政治文化没有改变。
2)据你了解和观察,本地年轻人的政治倾向是否明确和坚定?
首先要看你如何定义“政治倾向”。假设是指你支持行动党还是反对党好了,我认为有不少年轻人是明确而坚定的,但也要视乎其他情况。比如一些人对于“不希望行动党一党独大”的立场可能是坚定的,但当投票时,又可能会比较不同政党候选人的能力,根据这点来选择。
但“政治倾向”其实不只是说你支持哪一个党,而是你的政治光谱,即你是更倾向于左派还是右派,保守还是激进。或者简单的说,就是你比较主张要富人缴给多的税,给人们更多福利,反对资产阶级独大,支持社会资源分配平等,还是比较主张追求个人主义,能者多得,支持政府维护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地位,倡导个人奋斗,拒绝以高福利政策滋养闲人等。再往深一点想,你是崇尚国际主义精神,还是主张国家利益至上等。
我觉得部分年轻人对于以上问题会有些思考和看法,但可能仅限于几个pet topics,比如环境保护,或是保护某一群弱势群体的权益等。但整体而言,大多数人关心的还是以物质民生的问题为主。所谓政治倾向不明确或不坚定,未必是一件坏事,当你未看透一件事情,选择多听,多思考,不固执己见,是正确的做法。
3)身为年轻一代,你认为一个健全且适合本地的政治体制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新加坡的政治体制具备民主国家的特征:有反对党存在,有民选议会,实行西敏寺政体,司法独立。主持人问到健全的话,我想其实是健全的,但进一步的透明化,更多问责和制衡,人权保护,包括新闻自由、学术自由和集会自由等,是有进步空间的。
不过,与其说体制,不如说新加坡的政治文化应该如何发展。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有没有出现更多的反对党。健全的政治体制,还是应该有公民社会的参与,但比如在这次大选,主要还是政党之间的竞争,公民社会几乎缺席,表现得非常被动,没有主导任何议题,也没有引导社会就一些值得探讨的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现在最麻烦的是,我们还是太过习惯要求政府做事,而不是思考个人能做什么,也很少去谈,公民社会可以如何推动社会变革。如果我们缺乏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还是习惯依赖政府的权威,那政治发展就很难进步。
4)按目前本地政治生态,政治应该更多元,还是维持现状更有利于国家发展?如何取舍?
当你在用“政治多元化”这个词时,可能要进一步问的是这个“多元化”是要体现在哪一方面?是政治派别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还是政治主张多元化?一些国家虽然共识,有很多不同政党,但他们同质性很高,可以说这些国家在经过多年的民主化进程后,很多东西已取得共识,比如意识形态或主流的价值观,他们的多元化是在共识之下的多元化。我们要看到多元化的正面效益,也要看到永难停息的对立纷争对社会造成的破坏。让更多利益主体参与政治是必要的,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动力。我不主张新加坡政治生态维持现状,因为我看到的现状依然是一党独大,人民过于依赖政府权威,以及公民社会意识薄弱。虽然新加坡过去几十年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下取得稳健的经济发展,但社会和文化需要伴随经济发展而进步。新加坡政治在走向多元化的同时,也务必要留意共识凝聚的问题。
5)近年民粹主义台头,一些国家的政治体制面临挑战,据你观察,本地年轻人对于这些理念抱持怎样的态度?你本身如何看待这些理念?
我会鼓励年轻人多听,多看,多思考。比如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国家的体制面临挑战,然后主持人说这是近年民粹主义抬头,好像这个问题所在,但会不会是因为其他问题,比如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或狭隘的民族主义?又比如,如果问题在于民粹主义,那是不是与民粹主义相对的精英主义或金权主义,就是出路?再有,比如一些问题,表面上好像是政治体制的问题,然后横生出比如“民主体制的局限能不能证明专制体制的优越”这类的讨论。但也许问题不是在于体制,而是治理的问题。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讲过一句话“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治理的水平”。也许关键不在于体制形式的优劣,而在于国家治理的能力及水平。
6)身处数码时代,年轻国人弹指间就可接触国外新闻。香港社会动荡、两岸关系、中美贸易战、马来西亚变天等国际关系和政治变化,对年轻一代影响有多大?
很多年轻人比较有正义感,会怀着朴素的正义感来思考很多问题,比如刚才提到他们可能会比较关心环保问题,而比较不理就业问题。刚才主持人问的,比如香港、两岸关系。中美贸易战、马来西亚变天等,我想很多年轻人也会以这个视角看待。对年轻人而言,我想如果他们关心这些问题,他们一定会想到的一个问题会是,如果类似的问题发生在新加坡,我们会如何反应?比如香港问题,在我脑海里首先会想到的是示威者的诉求到底是什么?诉诸暴力和破坏有没有任何正当性可言?如果有一天我面对同样问题,比如一个漠视民意的政府,我应该怎么做?两岸问题,比如台湾在国际场合展示中华民国国旗被要求撤下,或者最近台湾艺人出席大陆的国庆晚会,唱《我的祖国》,我看到的是新加坡年轻人如果关心这些议题,他们通常是以“正义”或公道去判断,自己站在哪一边。
反对党工人党秘书长毕丹星将从五个方面更好地监督执政党。这将如何影响本地政治生态? (01.09.2020)
1)反对党领袖毕丹星说,监督执政党的五个方面包括:第一,医药、人口老化和退休课题。第二,就业、企业和经济课题,第三,教育、社会不平等和生活费课题。第四,房屋、交通和基础设施课题。第五,国家持续发展课题。你觉得这五大覆盖范围是否周全?为什么以这五大方面优先?
这五方面确实是民众比较关心的课题,但如果你说“周全”又或者是“全面”,那我又觉得不算周全,甚至只是想挑软柿子捏。从这五方面看,毕丹星监督执政党,只是想从民生课题下手。但政治不只是民生,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其国会不应该只谈民生而避谈政治,但不妨从民生开始下手。有时候民生,表面是经济问题,是要不要加大投入的问题,但往深思考,其实也是价值和原则的问题。人民行动党与工人党之间,难道没有价值的不同吗?当然不是,比如工人党的Jamus Lim上次在大选的电视辩论上就稍微提到说,行动党倾向于资方多一些(The PAP would tend to side on the side of the capital),然后说应该劳方的收入(labour income)应该要有一个再平衡(rebalance)。换言之,工人党认为现在的新加坡,资方和劳方的地位是不公平的。前几年本地媒体也出现一些关于社会阶级分化,或者说,新加坡是否已出现权贵阶级的讨论。但如何empower授权弱势一方,那恐怕不是改善就业或提高工资那么简单,还包括比如是否赋予工人更多权利,包括罢工或抗议等复杂议题。随着社会进步,比如艺术工作者会希望有更自由的创作和表态空间,新闻工作者可能会关心媒体管控的问题,学术界关心在特定研究上缺乏学术自由等,但这些问题似乎都没有在毕丹星的视野范围里。
2)毕丹星也提出成立特选委员会,成员可以由执政党后座议员、反对党议员和非选区议员担任。你预测,这三方人马将能以什么形式合作?他们组成的委员会在监督政策的制定时起着怎么样的作用?
毕丹星提出成立特选委员会的用意,是为了进行调查工作,找出事情的真相。我记得2017年的时候,毕丹星也提出过类似的建议,当时是针对李家纠纷,李显龙总理被他的弟妹指控滥权,但当时的主流意见认为不应该在国会解决这场家庭纠纷,而李总理又倾向不把指控带上法庭,但基于公众的利益,对于滥权的指控,又似乎不应该不调查,让它不了了之。
提出特选委员会,背后的思考其实是这样:认为政府有些运作是不够透明的,但公众有知情权,过去反对党没有能力要求政府提供信息,自己当然也没有能力调查,所以希望特选委员会能改变这一状况。
但设立特选委员会是否就能够更好地监督政府部门的运作,我想也未必。例如针对网络假信息问题,政府成立了特选委员会,然后特委会邀请公众提呈陈情书发表看法。最后发表了一份总结报告,提出的建议包括立法和成立事实核查联盟。但之后政府通过了“防止网络假讯息与网络操纵法”后,特选委员会就完成任务了,没有继续扮演“监督政府”的角色,监督这条法令是否运用得当?
毕丹星提出特选委员会要有反对党议员和非选区议员,主要是希望特选委员会不会被执政党垄断,最后只是为立法提案盖上橡皮图章。但能否做到这一点,可能还取决于特选委员会的权力范围到哪里?另外,也不妨猜想一下,反对党会希望通过特选委员会,调查政府什么?比如毕丹星有提到包括外籍员工与人口等政策。但一些更敏感的议题,比如政府管理公积金的手法?政府投资公司的财政状况?以前旧的机密文件解密?等等,是否也在调查范围内?反对党对于监督政府有多进取,以及执政党是否准备好这样子被监督,都有待进一步观察。
3)目前国会里的反对党议员除了工人党的10位议员,也包括了两位前进党的非选区议员。你认为在新国会的新格局下,他们之间将构成怎样的关系?左右他们关系的发展有哪些因素?
陈清木自己说他向来和毕丹星和林瑞莲的私交都不错,有着很多共通的想法,接下来两党是一个团队,工人党带头,前进党从旁协助。我想这个说法是可信的,就是前进党在国会上不会跟工人党有太大的分歧。甚至我觉得前进党会觉得提出一个跟执政党不同,又跟工人党不尽相同的替代方案会有些困难。但前进党会尽可能找出一些不同,因为它不会希望自己被视为是工人党的附庸,或跟屁虫。但基本上可以视为工人党和前进党是一队的,他们会紧密合作。工人党过去一直是走“步步为营”的路线,而这次毕丹星提出的“监督执政党的五个方面”,又显得很温和。我不认为你在香港看到的建制派与泛民的紧张关系,或者台湾那种蓝绿意识形态的对决,会在新加坡出现。我甚至认为反对党和执政党的关系如何其实取决于选民。执政党和反对党都说要替国人发声,但选民自己先要有独立思考和主见,多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政党才有替选民发声的可能。
4)这是大选后的新届国会首次复会,当中执政党和反对党都有各自的新人,同时也有不少元老级议员退下,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关系也出现变化。这个新格局将对国家接下来4-5年的政治发面貌和发展,带来怎样的改变?你对他们有什么期待?
新人的意思,就是相较于元老,他们比较缺乏经验嘛。但年轻的本钱是他们应该能够更好地紧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最不好的情况是,新人缺乏经验,却又不能卸下包袱,最后沦为缺乏朝气的,没有主见的,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代议士。这样的话,新加坡即使经济能维持增长,社会却没有进步。转身一看,发现其他国家已经追上,自己已经落后了。我期待国会的新格局,会带给这个社会更多的清新风气和正能量。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一些后遗症能够得到重视,社会开始更多关心公义而不是只是利益,跌入社会缝隙的弱势群体可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尊重。
大选结果如何影响我国政坛发展?(13.07.2020)
1)新划分出来的盛港四人集选区在本届大选被工人党夺下。你觉得他们是基于什么理由胜出?
工人党在盛港长期经营,累积了不少拥护者。这此夺下盛港,与工人党要拿下国会三分之一议席的中期目标仍有距离,但也迈进了一大步。
人党在盛港派出的候选人,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派出新人Jamus参加电视辩论,而他也很好的抓住了这个表现机会,让更多新加坡人认识他。比如他选后致感谢词,向选民比心,是个很会放电的候选人。He Ting Ru形象也很甜美,对她讲话的那种,很年轻但又不失稳重的谈吐,印象深刻。辣玉莎我相信如果不是失言事件,我们不会那么留意她。她正是因为失言事件,她的那种敢说敢怒的形象就出来了,这是很多行动党新人反而欠缺。而且我相信对于辣玉莎失言,只是一个小瑕疵而已,在大选期间被对手拿出来放大,反而觉得是对工人党的打压,所以失言事件对于年轻选民来说,可能更多的是给辣玉莎和工人党加分,而不是减分。
然后还有投票当日,听说盛港那边的安排不尽理想,有些地方投票十分钟就搞定,但看到盛港一些地方一些时段大排长龙,可能也影响选票。
2)在盛港集选区竞选中失利的人民行动党候选人包括两位部长,即总理公署部长黄志明、交通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蓝彬明。失去了这两位成员,对第四代领导班子构成多大影响?
应该影响不少。总理自己也说是“major loss to 4G team”。
黄志明从政以来出任过教育和交通的职务,这些职务经验当然在行动党的团队里,不只是他有。但他也是职总秘书长,关注工友的问题,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个经验就不是每个政治人物都有。在疫情期间,他身为职总秘书长,工友的就业保障他要处理,NTUC囤货是否充足,他也要处理,是一个吃重的角色,而这些经验对于4G来说是重要的。
蓝彬明是在盛港服务14年的,从政经验主要是在卫生部和交通部。黄志明是白沙—榜鹅转战盛港,安宁·阿敏本来则是三巴旺的。不排除盛港选民选工人党,也是因为对黄志明和安宁·阿敏不太熟悉。有内政部和卫生部服务经验的安宁·阿敏,其实也可能会是4G里的中要成员之一,2015年后冒出的几位年轻的马来议员,比如Jurong GRC的Rahayu Mahzam,Bishan-Toa Payoh GRC的Saktiandi Supaat等,安宁·阿敏是当中表现最亮眼的,被看好是第四代领导班子当中的马来代表。
3)东海岸集选区由淡宾尼集选区原议员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领军,投票结果53.41%击败工人党团队。和其它选区的成绩相比,53.41%不算高。你怎么看待这个结果?
这次行动党在各区的得票率,普遍都减少,整体的得票率减少近八个百分点,陈振声自己也说,这个跌幅不算少。未来总理王瑞杰以53.41%不算高,但说老实话在这次大选,王瑞杰的表现也没有很亮眼,尤其是几次发言表现出来的紧张,还有他的那句“East Coast Plan”后来被网民调侃,都是给王瑞杰减分的。这次东海岸林瑞生和李奕贤两位老将退位,王瑞杰从淡滨尼到东海岸,而且守住了,可以说是为党立了功。如果王瑞杰没有亲自上阵,行动党是可能会输掉东海岸的,工人党在东海岸不是没有经营。
4)在竞选主轴方面,执政党强调需要选民强而有力的委托来带领新加坡度过后冠病时期的艰难挑战;而反对党工人党则反复强调国会可能出现完全没有反对党议员当选的局面。在竞选期中,执政党与反对党也都有候选人爆出风波(林绍权退选、辣玉莎被警方调查、徐顺全&淡马亚接到POFMA更正指示),而从选举结果看来,选民表达了怎样的意向?他们更为关注或担心的是什么?
今年大选有两个大的主题,一个是国家如何走出疫情,一个如何有效反映多元民意。
李显龙总理在投票前四天炮轰反对党,指责反对党对当前危机视若无睹,在应对疫情危机上保持沉默,我想他已经看到选民似乎比较不在意对抗疫情议题,而更多关心多元声音的议题,会对行动党的选情不利。他希望可以引导选民更关心疫情,以及政府对抗疫情,保住工作的能力,但剩下几天就要投票,形势已经很难扭转。这也难怪选民,你很难说服选民,投票给反对党,政府就不对抗疫情,就不发展经济。但他们知道,不投票给反对党,可能无法让国会出现更多不同声音。
5)李显龙总理也宣布工人党党魁毕丹星为国会反对党的领袖,并致电告知他,期待与他合作。这是否隐喻着国会执政党和反对党议员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变化。你认为这个变化对我国政坛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李总理这是表现出一种姿态,肯定工人党在这次大选的表现,也要告诉选民,我听到你们希望在国会听到多元声音,我会跟反对党合作,而不是处处刁难他们。行动党显然知道那种很强势的,政治就是要把政治对手搞掉的那种方式,会令选民反感和厌恶。我期待接下来执政党和反对党之间会有更良好,更有建设性的互动,这不只是执政党要努力,反对党也要努力。毕丹星作为反对党的领袖,相信就会被要求管好反对党议员的言行,如果有什么越轨的举动,毕丹星都会受到压力要求解释。比如毕丹星支持本地诗人亚菲言(Alfian Sa'at),被质疑是不是站在马来西亚那边,是不是不爱国?行动党会要求毕丹星解释他的立场。今后,任何反对党议员如果说了什么话,引发质疑,毕丹星都不能只是说,“不是我说的,不关我事。”既然是反对党领袖,他就要付上一定的政治责任,压力会很大。
6)这次的选举全面网络化,各政党网络策略对选举结果有直接影响吗?在你看来,网络舆论风向与选举结果是否一致?
我本来就是一个比较网络化的人,接收信息主要通过互联网。所以我不了解那些主要通过电视或电台或报纸接受资讯的人,接收选情消息会有什么落差,从而影响他们选择。但我相信会有落差。毕竟无论电视、电台或报纸,都是有人帮你筛选信息,什么重要,什么次要。网络的话,你可能是直接关注某个候选人的FB,或是某个网站给你的信息,或是网友的评论,你的感受会不一样。善用社交媒体吸引选民的眼球,变得很重要。我看这次选举结果基本上反映网络舆论。
7)李显龙总理领军的人民行动党团队在宏茂桥集选区虽然以百分之72当选,但是该区废票也是所有选区中最多的,有百分之2.8(5009张)。你怎么解读这种现象?
宏茂桥的反对党挑战团队比较弱,是革新党的五位候选人,大选期间也没有什么突出表现,肯尼斯甚至因为居家隔离而不得出去拜票。不想选执政党,对革新党由投不下去的选民,自然会想到要投废票,5000多张废票是他们表达他们意见的一种方式。我对宏茂桥地方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这废票是因为不想执政党垄断政治,还是因为对地方治理有什么不满,可能还要去进一步了解一下。
8)首次参加大选的前进党尽管全军覆没,却是得票率第二高的反对党,得票率只比工人党少1个百分点左右。作为成立1年的政党,它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吗?目前为数众多反对党是否会逐渐淘汰的?
作为一个新的政党,前进党表现很好啊。民主党的徐顺全,虽然取得他参选以来的最佳战绩,但受访时还是难掩失望,我想部分原因就是看到一个只成立一年的新政党,表现也比他出色。我希望前进党不会昙花一现,但这要看他的党员会不会以非选区议员身份进入国会,以及在国会的表现。前进党要慢慢形成一个有鲜明理念,有年轻党员接班的政党,还要在一些选区经营深耕。要知道前路的艰难,然后愿意披荆斩棘,才有可能不会昙花一现。
9)工人党此次拿下10个国议席,比之前多出4个,另加可能来自新加坡前进党的两个非选区议员,共12位反对党议员。你认为这对制定国家政策,是否能起着比之前大的影响力?
我希望会,但也要看工人党接下来打算在国会里要怎么表现。以往工人党在国会的表现,或者说工人党给自己角色的定位,似乎只在监督和制衡政府提出的方案,但它做得较弱的是提出替代政策和政府较量,很多议题似乎也不太敢碰,所以会给人一种,工人党在国会表现不足的印象。今后会不会调整策略,有待观察。现在还不知道前进党会派谁去国会。真的要看他们的议政能力才能评价是否会发挥更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