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時區_GMT_UTC

來源網址:http://pansci.asia/archives/84978

GMT 和 UTC 在一般使用的情況下沒有差別,你要說台灣的時區是 UTC+8 或是 GMT+8 都可以。但如果仁兄的時間寶貴,是「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的狀況,筆者推薦你使用 UTC,每一年半載就可以賺到一閏秒。但如果你是系統工程師,GMT 應該才會受到你的青睞。[3]

GMT 的全名是格林威治標準時間或格林威治平時 (Greenwich Mean Time),這個時間系統的概念在 1884 年確立,由英國倫敦的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計算並維護,並在往後的幾十年往歐陸其他國家擴散。在 1924 年開始,格林威治天文台每小時就會向全世界播報時間。

在剛開始的幾十年,GMT 的測量方法非常簡單:觀測者隨時監控太陽在天空的位置,並且把每天太陽爬升到仰角最高的時候記錄下來,這個時間點稱呼為「過中天」。一般人對於一天 24 小時的理解,大致上就相等於兩次太陽過中天的時間間隔。不過由於地球是以橢圓軌道繞著太陽,在軌道上的行進速率不一,導致一年之中會有「比較長的一天」與「比較短的一天」[4],所以格林威治的觀測者必須要至少連續觀測一年,然後求取 365 個長度不一的「天」,再把他們全部平均後,得到固定的一天長度,之後再細分成時、分、秒等單位。這個就是 GMT。

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個縮寫到底差在哪裡。

231604532_0b80c30ef9_o

格林威治天文臺的報時鐘。Photo by: Happy A @ flickr, CC BY-NC-SA 2.0

近幾十年來,我們有了更穩定的觀測 GMT,或是說,觀測太陽日[4]的方法,那就是利用宇宙中穩定一致的無線電波源週期性的【訊號】,搭配電波源抵達地球時觀測的【角度】,直接計算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速率】,再以此計算一年、一天、時分秒的【平均長度】。這些觀測可以交由其他更高科技的天文台,或是衛星來負責,而跟格林威治天文台的觀測沒有關係,所以它有一個新名字:世界時(Universal Time),縮寫是 UT。[5]

世界時有三種版本,分別叫 UT0、UT1 跟 UT2,

UT0 是最原始的觀測結果計算值,

UT1 則是修正了地球在長時間尺度下會產生的自轉軸漂移的影響,

UT2 則是為了研究需求,比 UT1 多修正了季節性的影響。

此寶劍一出,照理說 GMT 系統應該就要退役,但實際上由於 GMT這個名字已經被使用了幾十年,而且

GMT 跟 UT1 要測量的概念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長時間尺度下的平均太陽日」,所以 GMT 這個名字被保留了下來,作為一般的人民溝通使用的詞彙。現在 UT1 的測量,主要是靠特長基線干涉儀 (VLBI)[6]來進行前面所述的觀測後再計算而得。

technology-683833_1280

現在都是用這種儀器在測量地球的自轉。

以上總結:

GMT 是老古董,UT1 承先啟後,但是一般概念上 GMT = UT1,都是觀測平均太陽日,兩個名詞的使用可以互相轉換。[7]

另外一方面,自從 1967 年國際度量衡大會把【秒】的定義改成銫原子進行固定震盪次數的時間後[8],時間的測量就可以與星球的自轉脫節了。

只利用原子鐘計算時間與日期的系統,稱作國際原子時 (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9],這是一種只有「天」的系統,時分秒都以「天」的小數點零頭來表示。以【國際原子時】為計算基準,把時間格式與 【UT1】 對齊,讓一般人都方便使用的時間系統,就叫做協調世界時 (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也就是 UTC。這也就是 UTC 為什麼與 GMT 幾乎一樣的關係。由於 UTC 直接與國際度量衡標準相聯繫,所以目前所有的國際通訊系統,像是衛星、航空、GPS 等等,全部都協議採用 UTC 時間。

世界時區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