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生生物棲地的設計原則如下:
1.水岸邊需種植遮蔭植物、苔蘚、草本植物,用以保持濕度,並防止水溫 變化過大。
2.為安全設計,水池水深以不超過50公分為宜,種植水邊植物,並放置枯木、石塊,水質需保持清潔。
3.燈光高度以50公分為上限,且需使用對夜行性動物干擾度較底的紅色燈。
4.岸邊種植草本植物、小灌木,具有美觀及營造多樣性環境外。
5.小溪水深5-15公分,底質為泥土、碎石、小卵石,種植水生植物。
6.水岸需高於水面且有苔蘚、草本植物覆蓋之鬆軟泥土。
7.需要小土丘,植被茂密遮蔽度高,濕度高且泥土鬆,有落葉及碎石堆,可吸引其他小動物棲息。{楊平世、李蕙宇(1998)}
二、校園改造計畫
校園中的水生生物棲地是蜻蜓最喜歡的活動區域,瞭解上述的設計原則及蜻蜓的生態習性之後,現在就來擬定一個校園改造計畫。
1.校園改造計畫目的:建立一座蜻蜓喜歡造訪的水域環境,讓校園擁有成群飛翔的蜻蜓,水池中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水蠆。
2.現況概述:校園中庭花園有一個水泥做成的生態景觀水池,裡頭有許多的吳郭魚、鯉魚、大肚魚,水面上布滿水芙蓉、布袋蓮,水池裡的水量有
時多有時少,呈現一個不穩定的狀態。
3.改造計畫方法:(1)在水池週圍增加蜻蜓成蟲停棲的地點。
(2)移除水面多餘的水生植物。
(3)種植多樣化的水生植物如: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沈水植物。
(4)減少水池中的外來種及大型魚類數量。
(5)提供穩定的水源與流動的水。
4.改造意象圖:(1)改造前
(2)改造後
名詞定義:棲地營造:在自然環境己被廣泛的破壞的地方,重新創造一個生態系,
它不僅僅只是修復破壞地區的工具或供應一地區美學上滿足、生物豐富棲地的方法,
更具有扭轉長期棲地消失、景觀因過度開發而日趨單調的重要意義。(Hopkin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