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介绍:
为了提高海外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和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主办、 希林联合 中文学校承办的 《 海外华文教育名师巡讲团大 芝加哥 地区教师培训 》 将于八月 二十五 日于 希林亚裔活动中心 举 办 。 届时,来自中国的三位巡讲团名师将为大家作精彩的讲座和演示。
培训时间:八月 二十五 日 , 星期天, 10 : 0 0 AM – 5 : 0 0 PM
地点: 希林亚裔活动中心
1163 E. Ogden Ave. Suite 301, Naperville, IL 60563
630-355-4322
报名请联系: 教师培训, training@xilin.org
请在报名 email 内注明 “ 侨办教师培训 ” 字样以及 以下内容:
学校,联系人电话, email 地址,参加人数,参加教师姓名。
请提供教师中英文名字,以供证书填写之用。
名师背景介绍:
1. 汪静:
山东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小学部副校长、高级教师。以构建学生乐学爱学的语文课堂为目标,致力於小学语文趣味教学 研究,及家庭教育研究。所做课题“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精品课题。作文教学兴趣培养研究《让孩子们在创 作中放飞梦想》获山东省优秀教育成果奖,并发表於《创新教育》总第79期。著有家庭教育丛书“牵手两代”小学版第六册《爱我你就接纳我》。先后被国务院侨 办派往加拿大、缅甸、捷克、西班牙执教小学语文教学法。
她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即课堂围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 法”的主线,以“以学定教,因学而导”为原则,就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课堂教学设置的智慧、常用课堂教学遊戏等展开阐述。重点以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 “读”的训练,写字教学中的书写小规律、写作兴趣培养为例,讲述课堂教学设计。
2. 盛玉麒:
博士,中国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中文信息研究所所长。主攻:文字学、词汇学、中文信息处理。兼任山东省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国家语委标準化委员会语汇分标委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国际中文教学现代化学会理事。代表性成果:现代汉语网络课程、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现代汉语根词属性库、字级标註语料库知识挖掘与中文教学资源库建设、基於附码语料库的对外汉语教学知识挖掘研究。
盛博士的演讲培训是从语言学基础讲起,汉语没有形态、缺乏分词标誌,依靠虚词和语序表达语法意义。书面语讲究修辞典雅、出新避重;口语力求简明扼要、多用省略;离开具体语境常会出现歧义。汉字累积数万、汉语有限音节,难免同音异形,複杂难辨。探索变化中的不变、发现稳态系统的核心,优化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实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是共同面对的挑战。
盛博士的汉字教学法,囊括了古今汉字系统,表意、表音、形声系统与甲骨文字系统。盛博士提出的语言学的运用上观念的更新。华文教育是既非母语又非外语的语言学教育,应该走综合兼顾的教学道路,釆用生活用语、社交用语到工作用语递进互补地良性循环。盛博士的演讲培训深入浅出, 让与会者对汉字从理论到运用有更深层地了解。
3. 徐宏力:
教授,博士,青岛大学副校长,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育部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徐宏力教授长期从事美学与国学研究,尚器物美学而非理论美学,视国学为今学而非古学。坚持走“学理”与“术用”结合的研究道路。出版过《泛美学丛书》、《美学与电子文化》、《模糊文艺学论要》、《学理与术用》、《服装美学原理》、《论语双解》、《浮山笔记》等专著,并且在《文艺研究》等国内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光明日报》等国内知名媒体曾刊载文章介绍其著作,《新华文摘》等知名刊物转载过他的文章。徐宏力曾主持完成过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一项国家级规划教材。并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励。
本次赴美培训的题目是《“新国学”及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新国学”是中华民族伟大複兴实践中包容发展的本土文化学说。本土文化是国人立身之根,它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著,在发展中吸收著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我们是华人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有责任推动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社会,回答现代化所提出的问题,迎接再生的挑战。中国优秀文化不仅仅属於中国,也属於全世界。而且在解决现代问题时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世界还是在欧美价值观统领之下存在,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同而不和”的现实说明,“和而不同”是唯一出路,儒家世界观值得国际社会借鉴。
徐博士的培训演讲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影像中开始,视频中表现活字印刷的场面,气势宏伟,多种变化,蕴含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後视频中推出一个”和”字,巧妙地以视频代话,引出徐博士的”新国学”之运用至当今社会的核心观点为”和而不同”。徐博士阐述的”国学”和”新国学”,是既继承”国学”本土文化,又发展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勇於回荅现代化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新国学”。从哲学的高度,为我们展示了国学之美和当下中国学者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新国学”前景发展所作出的思考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