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創始於民國三十五年九月,本名「台北縣立板橋初級中學」,校園內原有兩棵很大很古老的菩提樹,曾經名列[板橋十景」因而以菩提園稱。
民國三十九年八月試辦高中部,民國四十一年(1952)二月正式成立中學,含高初中部。同年八月改制為「台灣省立板橋高級中學」。民國八十九年(2000)二月一日改名「國立板橋高級中學」。本校男女學生共六十一班,其中含數理資優班三班。另設有身心障礙資源班。
本校學風純樸、自由,師資學識、經驗優越,教學設施充實,為一所歷史悠久,升學率最高,校友在各領域表現優秀、傑出的高級中學。
I found our graduation book on 板橋中學’s website at http://www.pcsh.ntpc.edu.tw (George Chu 07/14/2013)
I found out som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class numbering system for 板中. This kind of numbering system only last for two years, from 1952 summer to 1954 summer. On 1954 fall after we graduated, it was changed back to 甲乙丙丁system, so we are the only Class 6 in 板中 history.
George Chu 09/30/2013
4: 王立強 楊桐大 郭鑄成 蕭吉霞 王康德 宋及正 黃道行 黃東一 李巍成 項澤斌 楊煥榮 唐建雄 王松森 趙克龍 陶世健 辛志鸣 賴其耀 戰志劭
3: 陳家楨 嚴 琦 朱 浩 孫乃競 鐵大昌 張鐵開 宋德謙 田貴清 陸國川 趙祖慰 許鴻彥 劉道明 林子宣
2: 王之道 吳興鏞 樊景恆 鄭治明 周武修 張順成 謝忠義 莊 岳 施迪威 李雄武 袁菊辰 張福履
1: 葉顯鎧地理 江叔謙美術 苗淑華數學 劉子欽數學 徐永藏 趙蘭庭訓導 梁惠溥校長 李鳳書教務 楊水生事務 涂天貽英文 劉詳輝 張謹生 施宜忠 姜嘯秋國文 楊守信童軍
Students listed in the graduation book = 52
Students in the above photo = 43
Teachers and staff = 15
Students absent from the photo: 杜淑民 郭挽華 鐘宜高 胡本田 林舉洪 范葵
Photo caption was prepared by George Chu (07/19/2013)
永久失聯: 楊桐大 郭鑄成 蕭吉霞 黃東一 趙祖慰 孫乃競 范葵
回響
孫延智 7/20/2013
說到初中攷前幾名的學生,我覚得是有狀元相的,比如陳家楨,周武修二位的1954年的學生照都是老師喜歡的栐子,會收到老師特別注意,自然自己也會多注意功課,尤其是陳家楨的那張小照,大眼睛炯炯有神,一幅精明相,老師特會注意。只是現在怎麼一奌也找不到。那踪影那裡去了!
04 Teachers
校長 教務 訓導 導師 教官
初一 乙 縣立初級中學 梅志潔 沈西賓 甘子良 姜嘯秋
初二 六 省立高級中學 陳忠信 沈西賓 甘子良 涂天貽 胡定國
初三 六 省立高級中學 梁惠溥 李鳳書 趙蘭庭 涂天貽 杜青松
國文 英文 數學 音樂 美術
初一 姜嘯秋 趙設科 龍良華 畢華雯 江叔謙
初二 姜嘯秋 涂天貽 苗淑華 畢華雯 江叔謙
初三 施宜忠 涂天貽 劉子欽
回響
范 葵 7/29/2013
陳校長後來在師大做教授;甘主任,施老師涂老師轉到附中教書; 胡教官後來在亞東工專教書;退役後曾任亞東醫院"行政副院長"; 江,姜老師都已經不在了;苗老師有公子唐棣,現在在LA橘郡;
宋及正 08/02/2013
范葵老哥:
音樂老师畢華雯在1967年台灣九年國教開辦之始,接受永和國中之聘,擔任該校的音樂老師。而另一位音樂老師,則是我們初六班的頑劣小子宋及正。國民中學有放牛班,都是些難管教的猢猻男孩,宋及正就為畢老師擔了所有放牛班的課。------(要知精彩細節就得央求宋及正多揮筆深入的寫寫。)
數學老師劉子欽,以後為新莊金陵女中大力聘請,擔任該校的訓導主任,有一次她請了一個教會的合唱團去金陵演唱,這合唱團的指揮竟然是宋及正,這宋及正的几何作業曾被她氣憤摔在地上--------。當劉主任介紹合唱團指揮的時侯,臉上可有光了!------(你們得叫宋及正說說詳情。)
范 葵 08/02/2013
宋老師:有空時請多寫寫吧!
我畢業後分發到附中教書時,甘主任是教務主任,施,涂以及為數不少的板中老師都轉到附中教書。
後來我轉到世新大學,胡教官先後在東吳及亞東大學做教官,我們有時會在救國團或教育部的會議上見面。
江老師雖有位公子,但他的後事,是我和高中的兩位同學為他辦的,他們兩位跟江老師學照相及沖洗技術。
江師兄也學美術,是國內的景觀設計專家。在台灣及美國我們都常見面。但他已在十年前因心臟病去世。
莊 岳 08/01/2013
初一時數學老師好像是龍良華。 他有一隻手只有四根手指。名字我不十分確定, 但四根手指則我印像深刻。
我們仍在西雅圖. 最近有機會与大昌夫婦及延智見了面。
01/30/2014初六班同學在 Las Vegas 莊岳家慶祝農曆除夕,合力建下兩圖。後經朱浩等補充修訂,當然仍有缺失,請隨時指正。
已經落座 (43)
楊桐大 王康德 黃道行 黃東一 李巍成 項澤斌 杜淑民郭挽華 趙克龍 陶世健
辛志鸣 戰志劭 劉道明 林子宣 袁菊辰 張福履 陳家楨 嚴 琦 朱 浩 孫乃競
鐵大昌 張鐵開 田貴清 陸國川 許鴻彥 王之道 吳興鏞 鄭治明 周武修 張順成
謝忠義 莊 岳 施迪威 李雄武 樊景恆 宋德謙 郭鑄成 鐘宜高 宋及正蕭吉霞
唐建雄 賴其耀 王立強
尚未落座 (6)
楊煥榮 王松森 胡本田 林舉洪 趙祖慰 范葵
板橋中學校歌 (the old one) - 朱浩 宋及正 on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GgCEJiQlQo
After 1972 a new school song was adopted, and was sung by 板中李惠芬老師 at
http://www.pcsh.ntpc.edu.tw/intro5.asp
回響
黄道行 08/12/2013
I am impressed! We are impressed! Both Janice and I are very much impressed!
朱浩 宋及正 posted 板橋中學校歌 is very good, but I felt that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heard the song! Did we very sang this song before, why is it that I felt that I have never heard it before! How old was the song, maybe it was written after we left Banqiao! Just could not imagine that I forgot that much, must be getting old!
朱浩 08/12/2013
Tom,
We are glad you and Janice like our school song. You are right we did not have this song while we were in school. This song was first appeared in 1955’s graduation year book at
http://203.64.161.15/graduated/3/index.html
It was one year after we graduated. Shungwu found this song and he asked me to sing it just for fun. So Jerome and I get together last week at his home to get this video done.
李雄武 08/12/2013
我記憶中,我們確實唱過“隱隱青山"的校歌, 主旋律還依稀存在腦中。
但我板中音樂課最高分為71, 我記憶的可靠度不高。
范 葵 08/12/2013
這個校歌一直用了好多年。後來怎麼改的,就弄不清楚了。
他們說:因為"景象改變,校門口的潺潺(ㄔㄢ)流水已消失,所以改了。好玩。但是老校歌的歌詞滿美的。
吳興鏞. 黄金档案. 台北: 时英出版社. 2007. ISBN 978-986-7762-94-8.
吳興鏞. 黄金秘档:1949年大陆黄金运台始末. 江苏: 人民出版社. 2009. ISBN 978-7-214-06078-5.
http://www.amazon.cn/s/ref=nb_sb_noss/475-7369488-3502656?__mk_zh_CN=%E4%BA%9A%E9%A9%AC%E9%80%8A%E7%BD%91%E7%AB%99&url=search-alias%3Dstripbooks&field-keywords=%E9%BB%84%E9%87%91%E7%A7%98%E6%A1%A3&rh=n%3A658390051%2Ck%3A%E9%BB%84%E9%87%91%E7%A7%98%E6%A1%A3
吳興鏞業餘研究国民政府在1948-1949年的内战末期,从上海将黄金纯银外汇运往台湾的重大事件,为近史提供大量资料与数据。他估计黄金分六批运往台湾,共约四百五十万两,为新台币发行及韩战爆发前的台海局势的稳定,作出无法估量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黄金密档:1949年大陆黄金运台始末》一书,2009年底於南京首发,也揭开了国共内战中最神秘的一页,尤其是下野的蒋介石隐藏在厦门鼓浪屿的秘密军费黄金(由吳興鏞父親吴嵩庆负责管理)。
回響
詹歷堅 7/1/2013
興蓉:
先說抱歉,我的電腦寫不出你的新名字,所以就用舊名了。而我覺得舊名也比較有親切感。
幾個月前我收到由書局直接寄來的黃金秘檔。我想因陳家楨在此時我曾提到這本書,想是他轉達了我的意思,你要書局寄來的,不勝感謝。我從頭到尾仔細讀完了。其間還被朋友借去看了一陣。我覺得這真是一本在近代史裡極有價值和意義的書,這一段史實若沒有像你這樣的整理呈現出來,會是現代史中的一大缺漏和遺憾,對以後很多現代發生的事件,都會形成不正確的解釋和判斷。這段史實幸虧由你寫出,這不僅是你有伯父日記的第一手資料。而是你以治學的嚴謹方法,多方引用相關資料,並作實地調查和訪問有了最詳盡的核對,才作結論。這不是一般寫作者能作到的。因為沒有你的學術訓練和素養,沒有你的耐心和毅力是作不到的。
我對錢和賬一向是既無興趣也算不清,連自己家的日用進出都搞不清,報稅是老婆作,而你能把那麼複雜的賬核對得那麼仔細,雖然我是仍只能你說了算,也好生佩服。
你對立場的處理,儘量保持中立我覺得是恰當的,即使小地方如起義等字眼加括號是很對的。但黃金運台和最初金圓券收購黃金似乎不可視為有意搜括老百姓的錢財。如果當初真的穩住了情勢,或反攻成功了。不是又都花在全國人身上了嗎?這大概是我唯一略有不同的看法。
書中提到的當時重要人物的事略雖不是主題,也給了我們讀者一些不僅有趣和他們自傳之外的訊息。也可作我們評判時人的珍貴參考資料。
你書中提出的一些發問和感慨我也深具同感。希望將來有機會能談談。
其實你那時可算是高官子弟,但我們都不知道也看不出來,那窮哈哈的樣子和我們一樣,也足證你說的伯父為官和持家的態度是真實不虛的。
一別數十年等於現在才知道你的家世。看看當今這些污七八糟的官員,對伯父不能不生緬懷欽仰之情,而對你在學術界的成就也深感敬佩。謝謝你的辛勞寫了這本書。
歷堅
李雄武 7/1/2013
歷堅評論寫得真好。
興镛的黃金秘檔二書我都讀過, 都是一口氣讀完。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由一個當事人的兒子, 以又嚴謹又流暢筆法寫出來, 真是少見的巨作。
我有一個奇想: 吳作是學術性, 忠於歷史, 每一啢黃金都要不嫌其煩清楚交待, 如果要大眾化, 也許可以編一電視連續劇, 在運黃金的大故事下, 穿插幾個虛構的小人物, 像電影"鐵達尼"中的金童玉女, 或黑心的銀行經理, 或忠誠的押運兵。
范葵當過台視節目部主任, 他定有高見。
范葵 7/2/2013
雄武搞科學的居然想到編電視劇!?
不過這倒也是個不錯的想法?! 因為目前金價大跌,會有人"關心"黃金問題. 或許是賣點也說不定! 但商業電視台著眼在"票房"是否能賺錢; 公家電視台又未必能顧到"秘檔"的重要. 這才是問題!
孫延智 7/2/2013
你们講的太热闹了!
我也来軋一脚,鉄達尼的故事不够动人,其实把 '北非諜影' 換成Chinese Version,再加上大时代的变化及運黄金為背景,找个気資美女如刘若英,鉄定好看。
周武修 7/2/2013
The whole thing surely looks like a potentially best class project one can ever dreams of. We have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advisor (Dr. Wu)
Potentially good director (The renowned Fan Kuei)
Potentially good screen writers (Writer Dr. Lee, Ms. Nancy Tu)
Potentially good producers (Shungwu Lee and Fan Kuei)
A potential investor and good fund raiser (our capable and multi-talented class leader Dr. Chen)
李巍成 7/2/2013
民國卅七,八時,我家住在以上海.當時蔣經國發行金圓卷,並強迫民眾以家中的黃金代換金圓卷.善良的百姓因相信政府,把所有的家當托交給政府保管.我家也換了不少金圓卷.不到半年,金圓卷一文不值.很有人因此而輕生.在我看來這些黃金留下許多悲哀及罪惡的故事.
鄭治明 7/22/2013
我已完成對元智大學的教學承諾,回到Atlanta。再細讀各位對興鏞“黃金秘檔”大作的感言和要編制電視劇的奇想,覺得很有意思。我想利用這個平臺, 再度表達,強調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由於吳伯伯的操守,堅持,這筆黃金平安運到台灣,在1949,1950年間杜魯門已公開宣佈放棄台灣的危險時刻,扮演了“沙漠甘泉”的作用---相當全部中央政府支出的二分之一,軍費支出的三分之二---穩定了台灣,爭取了喘息的時間。如果當時爲了六十萬大軍生存,必須強迫徵糧,社會一定大亂。咬牙撐到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援恢復,台灣才有機會痛改前非,才有機會體制演變,才有機會推動經濟起飛,才機會邁向民主-----沒有那口沙漠中的救命水,這一切都是空談了。那時我們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啊!回看歷史,台灣真是幸運!今天兩岸良性互動,中華民族何其幸運!!。這都與“黃金秘檔”有關!!! 相對今天台灣的外匯存底,那筆黃金當然微不足道 (不到百分之一)。但是,沒有那筆黃金那有台灣今天的外匯存底!當年嬰兒如果渴死了,那有後來的壯漢!有了這樣的體認,也許就不必太去追究這筆黃金的來源(發行金元劵強徵黃金等),如何補償受害者----這一百年來,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太多了。應該要有開闊的心胸,宏觀的視野,抓住機運,振興民族。
還要在此,向我們的興鏞的文采表示衷心的佩服。他雖然是大醫師,但是從小就對文學,歷史充滿喜愛。我到初二都住在汐止,每天坐火車去板橋。車到台北車站,我就盼望著興鏞上 我的車廂, 聽他講三國演義: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聽他講滕王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我對文學的興趣也在那時受到啓發。
PS: On YouTube, type"黃金檔案" to search videos about Wu's books.
吳興鏞 9/13/2013
各位老同學﹕
此次來北京是應中央電視台的<天涯共此時> 節目的邀請﹐採訪兩節有關1949年上海國庫資金的問題。為了還原歷史﹐就不遠千里而來﹐告訴大陸觀眾﹐運台灣那點黃金是筆小數目 (約400萬兩)﹐ 而且其中只有一百萬兩來自金圓券(“搜刮”)﹐其他是美援黃金 (由蔣夫人與羅斯福總統在白宮敲定﹐ 1943年六月)﹕
一方面﹐大陸沒有因此黃金而窮﹐(相對於 中共 越南﹐阿爾巴尼亞 各 100億美元 的“無償”援助﹐ 相當於2000萬兩黃金 (以1970 年金價為準)。何況 1952 年中共國庫已有500萬兩黃金 (台灣 130萬兩)。
另一方面﹐1949年大陸“難民” 也不是光X股來台灣﹐ 現在文園金庫﹐還有大陸籍黃金108 萬兩。
訪問主持人 就是 桑晨 小姐﹐是<海峽兩岸> 的主持人﹐在下是她的粉絲 (經內人批准)。節目大概在十一月中旬播出。
吳興鏞 於北京
李雄武 9/13/2013
興鏞:
你因"黃金"而大大出名於世界華人社會, 我們都是你的粉絲, 而且不必"經內人批准", 因為她們也是你的粉絲。
你新節目在美國播出的時間和地點, 請確切告訴初六班同學, 我們將熱烈期待。
雄武
Soft Skills for Engineering and IT Professionals
Author: Wushow Chou (周武修) July 2013
http://www.FastTrackingCareers.com
Learn how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motivate others, put together a winning presentation, and more with this unique, must-have guide for engineering and IT professionals.
You already know that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success in today's competitive working environment, but communication alone won't get you where you want to go. Fast-Tracking Your Career: Soft Skills for Engineering and IT Professionalstakes you beyond basic communication skills to the finer points of dealing with people, marketing ideas intelligently, developing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much more.
回響
“I am not aware of other similar books that are as comprehensive, as practical, or as enjoyable to read as this book. This is a great gift from parents to their children, or from anyone to young professional people whom he cares.”
----- Dr. Andy L., member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EEE Fellow; Founder and ex-CEO of a high tech company
“I consider it is one of the most practical and useful book for young professional. I will send a book for each of my two sons. I am sure they will definitely learn from the book.”
=--- Dr. Jim H., Founder and ex-CEO of Lasertron Inc.
“Wow!!! I can see the problem I’m having with the book….I can’t stop reading it! It is wonderful! Easy to read and gets key points across beautifully.”
---- Helen W., senior executive,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past president, IEEE Computer Society
“The brilliance of this book is how accurately Bill has described so many critical, career-altering situations that every professional encounters in their life.
Although the cases in the book concern technology industries, the content applies to any industry. “
----- Dr. Sorel R., Past President, IEEE Computer Society; Managing Director, MERLOT Project, Cal State U. System
“Bill’s book is full of examples in which soft skills make a difference. Each can be reduced to one or two key principles. Every engineering graduate will find this book valuable, entertaining, and full of wisdom.”
--– Dr. Jay B., senior consultant, ex-EIC, ITPro magazine
“This book covers essential skills for career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advancement. It is an excellent resource that will give you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tools to put your career on the fast track. The book is a one-stop shop that clarifies a variety of mystical topics in career development.”
---- Dr. Simon L., Director of US National Agricultural Library;
“This book is a trove of golden rules that you will read, enjoy, and treasure as you work your way through your career and life. Its empirical findings are based on real life examples; NOT a seat of the pants approach.”
---- Frank F., faculty, Schoo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past EIC, ITPro magazine,;
“Dr. Chou has written an excellent book in terms of contents, organization. In particular I like his many examples, which illustrate his “rules” well and are enjoyable to read.
His book presents a strategic way of addressing the most significant variable of any thriving organization—the human factor—by molding those eleven foundation skills into an integrated skill set that mutually supports one another.”
---- Dr. Shungwu L., professor emeritu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侨报周末记者 南凤琳 08/30/2013
在企業做過幾年HR的我,參加過不少職場技巧類的培訓,自認爲已深谙職場之道。參加工作後的幾年裏,讀過一些職業發展類的書籍,不過內容基本都是換湯不換藥,對我的思維方式和行爲影響甚小。自此以後,我便對職場技巧類書籍嗤之以鼻,直到我遇到了這本書——《加速您事業的成功》(《Fast-Tracking Your Career》)。
拿到這本書後,剛翻看了十幾頁,我就意識到我錯了。我不屑去看職場書籍,那是因爲我一直沒能碰到一本真正的好書。而周武修教授的這本《加速您事業的成功》讓我眼前一亮,馬上就吸引了我繼續讀下去。上周末一口氣讀完書後,我忍不住大步衝進臥室,把正在睡午覺的先生叫醒,對他說:“Eric,你一定要讀這本書。”
薄薄的一本書,淺顯易讀,卻是一部職場寶典。我這個人向來缺乏耐性,讀書不喜歡讀大部頭。而這本書言簡意赅,全篇只有160余頁,每天擠一點時間,幾天就讀完了。這本書雖是用英文寫作而成,但文字十分淺顯易懂,即使是英文詞彙量一般的人,都可以輕松讀完。
書雖薄,例子可不少。這本書和其他同類書籍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它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借具體事例來闡述道理。160多頁的書講述了150余個職場事例,且每一個都是真實的。讀到這些例子,總能讓我想起以前在企業工作中遇到的真人真事。例如書中講到的一個利用從別的公司拿Offer來向老板要求加薪的例子,讓我想起了我以前的一個同事。如果那位同事讀了這邊書,相信他最後應該不會被辭退。
這本書涵蓋了職場軟技巧的各個方面。溝通技巧、人際關系、推銷方法、高效工作、時間管理、職業規劃、面試技巧、和老板相處、激勵員工、合理授權、跳出盒子去思考等。對于這些名詞,我們都不陌生,但是書中闡述的具體觀點卻讓我耳目一新。有些是我知道但沒有理解透的,有些是我所不知道的,還有些是我壓根兒就一直想錯了的。以前我給員工做培訓,雖然每次都會事先做足功課,但是對于有些職場技巧的理解並不深刻,而現在這本書則讓我豁然開朗。如果這本書早幾年出版,而我又有幸讀到了,相信我的培訓會做得更加生動可信。另外,書中介紹的面試技巧,讓我這個“久經考驗”的HR都不得不爲之歎服。周教授所舉的每一個例子,都讓我想起以前面試過的候選人,對此我深有同感。
這本書也讓我看到了自身的很多缺點,更正了我一些錯誤的意識。例如能說會道、口才佳(包括英語好),並不意味著溝通能力好。再比如,什麽是真正有效的networking,networking不是說你認識的人越多就越成功,而是要看這些networking是否有效。以前我任職的那家公司裏有位年輕銷售,硕士學曆,人脈極廣又巧舌如簧,但是他的銷售業績遠不如一位只有中專學曆、人脈網絡一般的女同事。另外,周教授講到的如何正確跳槽,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的職業軌迹,我十分認同他的觀點。
如果您是工科人士,您一定要去讀這本書。來到美國後,認識了很多華人朋友,他們大多是在RTP工作的IT人士或生物醫藥類的工程師,包括我的先生也是工科出身。不可否認,華人都很聰明,他們的智商讓我自愧不如,但他們的軟技巧卻不如智商那般突出。可能是因爲做過HR的緣故,我對于人的軟技巧十分敏感,相對而言看得比一般人稍微透徹些。常常聽到他們抱怨工資低、老板蠢、同事懶、工作沒前途、想跳槽又不知該往那裏跳、對于未來的發展職業很茫然等等,但又只是抱怨,不知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雖是旁觀者清,但是如何去幫助他們提高我還功力尚淺。周教授自身就是第一代華人移民,學的也是工科類,從留學青年到任職白宮,他對于華人在美國發展所需要的技巧理解得格外透徹。這也是爲什麽這本書的定位是爲IT職業人士和工科類工程師而作。周教授的書中闡述的各種觀點、提到的各種例子,一定可以給華人朋友們一些啓發。我雖是學文科出身,但這本書同樣對我幫助很大。不論您從事哪個行業,相信您都可以從這本書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