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青世代的客家認同

主講:范秉添(峨眉教會牧師)、潘智豪(美濃長老會牧師)、牧師邱彼得(卓蘭神召會傳道)

范秉添牧師簡介   

  曾任

基督教客家福音協會主委

  著作:我們家的根源

 (家譜—高雄靈糧堂再版)

        客語福音三字經與歌謠

      (榮獲1995年湯清文藝獎)

現任

基督教峨眉教會牧師

  新竹竹東同工會主席

 基督教客家福音協會董事

 台灣大愛社服協會秘書長

講題:年輕世代的客家認同       主講:范秉添(峨眉教會牧師)

引言:

        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許多族群的年輕世代,確有失去祖先的語言、文化與傳統的危機。但這並不表示這些年輕世代,就不認同祖先的源流和文化遺產。年輕世代的客家認同,我們可以從歷史、文化、宣教三方面來探討。

       

 一、歷史的認同

                A 客家先民的遷徙:

                    第一次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  

                    第二次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  

                    第三次是在宋南渡及宋末時期。  

                    第四次是在明末清初時期。      

                    第五次是在太平天國時期。

                B 客家人的分佈 :

                    大陸6500萬、印尼800萬 、台灣400萬 、馬來西亞150萬 、泰國100萬、新加坡20萬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中原,後來搬遷到江南,分住贛、粵、閩、湘、台、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遍佈全球。

                C 客家人的由來:

                    客家稱謂的來歷,是與客家先民的遷徙相關。對其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客,稱之為客家人。

                D 客家人身份的認同:

                    ◎客家人與世人一樣,都是地上的國民,都是寄居的客旅,有歷史獨特的身份。

                    ◎信主耶穌的客家人,都是天上的國民,都是上帝的兒女,有榮耀尊貴的身份。

二、文化的認同

               A全球客家文化會議:

                      提出文化認同、教育政策、母語傳承與發揚、族群關係、文化深耕與創新、社團聯結、安全與和平等七項主張,提供政府制定相關公共政策參考,並作為全球客家人士共同努力的課題。

               B建設真正的多元社會: 

                     全球各地有客家人居住的當地政府,應鼓勵、協助其國內包括客家人在內的各族群認同傳承、並努力發展自身的語言文化,建立對自身語言、文化的自信,進而使其成為構成該國多元文化堅實基礎的一部分,建設真正的多元社會。 

               C政府社會推動客家文化的創新:

                    把當地和新世代的文化特質融入傳統客家文化,因為唯有創新,才能使客家人得到社會的接納和新一代的認同。例如:客家文化藝術節、客家桐花祭等。

               D 教會推動客家福音本土化:

                    傳福音要有果效,應尊重客家文化, 發展福音本土化。例如:

                    *客語聖經的出版與推廣     *客家母語的教育與推廣

                    *客語詩歌的創作與出版     *喪葬禮儀與敬祖的推廣

                    *主動參與客家節慶活動

三、宣教的認同

               A 教會要遵行主的大使命。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使徒行傳1章8節)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章18-20節) 

                    *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馬可福音16章15-16節)

               B 神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神並不只願某一民族某一個人得救,因為神是所有國家、所有民族的神。所以,神願福音傳遍所有國家、所有民族、所有的人,都能得救。神為了這一使命而在這世上建立了教會。

               C 栽培鼓勵年輕世代,獻身宣教。

                    因此客家教會,尤其年輕世代要承接普世宣教的異象,竭力完成使命。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 (馬太福音24章14節)   

       

 結論:

年輕世代的客家認同,將會帶來在歷史、文化、宣教等方面的承先啟後作用,興起年輕世代的新客家文化與宣教運動。時代在考驗著青年,青年在創造著時代。今日我們需要,有異象有使命年輕世代,去開創客家的新局。

回應一:

講員  邱彼得傳道 apostle.chiu@gmail.com

我是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孩子,第四代的基督徒了,過去總是認為到教會是理所當然的,沒有認真的想過我所信的這位神是怎麼樣的一位神?一種 習慣陪伴著我長大。一直到我高中三年級那一年,這是上帝給我一個很大的轉變的開始。那是一件奇妙的事情,那一年,我出了一場車禍,民國 八十三年十二月3日,印象很深刻是因為那一年剛好台灣第一屆民選省長,當時大家都放選舉假,我騎機車遇上一個嚴重的車禍,我被一部卡車在臺北往桃園的省道路上追撞,當天下午四點多發生的,我當時並不知道自己發生車禍,可想而知有多嚴重,因為我被後面卡車追撞之後,我是 昏迷狀態,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發生車禍,當時被送往桃園敏盛醫院,傍晚家屬趕到醫院,告訴爸媽說沒希望了,生命指數三,也沒有辦法救回我的生命。要爸媽預備簽死亡證明,爸媽當時不願意,希望轉院到臺北馬偕醫院,當晚七點半送到臺北馬偕,馬偕醫院依然給爸媽一個訊息,就是不樂觀,並且主治醫生也不在臺北,只能做簡單急救,並且要求爸媽簽下病危通知書,因為能活過來的機會渺茫,後來轉送淡水馬偕醫院,等待第二天醫生回來開刀。

第二天下午在二樓開刀房外有很多教會的朋友親戚都在開刀房外禱告,媽媽說當時她對天父上帝說,如果上帝禰要用這孩子就讓他留下來,如果禰不用這孩子就接走他。這是一個完全交託給上帝的禱告。奇妙的事情開始發生了,十二月3日送到馬偕醫院,4日下午開腦部手術,一直到十二月21日我出院離開醫院,這個中間我只住了18天的醫院(包含開刀),當時醫生說,是上帝救了我。真的很奇妙,一個醫院已經判定死亡的我,如今卻能好好的離開醫院,並且至今有十五年了,我沒有回去醫院複診過,從那一天離開醫院至今,我沒有因為車禍的後遺症回到醫院過。

感謝上帝讓我能夠繼續在這世上走上帝的道路,並且作上帝的僕人。出院之後,我雖然離開過教會,但是當我回想起上帝在我生命中的這一個奇妙見證之後,我開始認真的追求信仰,我離開教會的幾年中,我發現我的生命空洞了,沒有盼望,我的生活只有擔心與絕望,因為當時我辦了很多信用卡,我交了很多的朋友,所以花費也很高,我工作不穩定,但是我卻常常要跟朋友一起去唱歌、吃飯等。最後工作也沒了,信用卡費也繳不出來了,我不敢回家面對家人,我以為他們不會理我,我心裡認為家人都不愛我了,當我感到沒路可走的時候,當時心情非常的絕望,我一個人住在臺北,真的是一種孤單、慌恐的感覺跟著我。我害怕信用卡公司找我,我害怕所謂的財務管理公司找上我。

我當時住在臺北一個朋友家,很奇妙的是,有一天,他的家裡來了一位客人,在自我介紹時,他聽見我的名字,就問我說你是基督徒嗎?當下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因為我離開了教會很久了,他問我在臺北都在哪裡聚會?因為他準備來臺北工作,他是一位基督徒,他也想找到一個聚會的地方,他看見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時,他也很親切的對我說,沒關係,我們一起在臺北找個地方聚會吧。那天晚上睡覺前,我一直再想這位弟兄的話 

,自己問自己:我要去哪裡聚會呢?雖然有親戚在臺北牧會,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當我慌亂不知道怎麼辦時,我想起來我要跟上帝說話,我已經很長的時間沒有禱告了,當晚我終於懂得開口跟神禱告,我祈求上帝幫助我,讓我知道我該怎麼走,就這樣禱告到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失聯已久的表姊(姑姑的女兒)一通電話,讓我非常驚訝,我的表姊突然一通電話打來邀約我,我跟這位表姊很多年沒有聯絡了,她邀約我一起吃晚餐,其實她是約我在他在臺北聚會的一個教會,當時我不知道她會是約我到教會去,當時只是覺得怪怪的,不是要去吃飯嗎?表姐約我的地方附近怎麼可能有地方吃飯?當我見到表姐她帶我走進一條巷子時,我抬頭看到一面招牌寫著「榮光小組教會」,我終於明白了。當我踏進 

教會時,我的心裡大聲的吶喊,上帝阿!我感謝禰願意接納我這不配的人。

那一次的聚會是一個啟發課程的開始,在教會用餐後,一起上課,連續十四週的啟發課程,雖然是針對慕道友的課程,但是我也很願意重新面對我的信仰,我告訴我自己,雖然我在教會長大,但是信仰卻是必須要自己真實的去追求,真正經歷上帝的同在。開始我回到教會,並且開始認真的去認識這一位我從小就知道的神,並且在我的服事中,我再一次的回想,上帝在我生命中,曾經在我身上給我一個生命的記號,也想起媽媽曾 

經的禱告,我知道上帝要用我,祂在我身上有一個救贖的記號。

後來我進到神學院裝備自己,上帝讓我在生命中有一個明顯的記號,當人問起我頭上一處不明顯的疤痕時,我很開心的與人分享這個疤痕的由來,並且讓自己在全職服事的道路上,學習做一個無愧的工人,上帝在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個奇妙的事件,讓我們能夠用腳走出福音、用心感受福音、用口傳出福音,這福音是什麼?是上帝奇妙又偉大的愛。感謝上帝讓我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成長,小時候是習慣到教會,長大一點是不知道我在教會能做什麼,再長大一點時,我知道我在教會中能得到什麼,到現在我依然在學習上帝的話語,但是我不再是得到上帝的話語而已,我更要將上帝的話語傳給人。

願上帝祝福與我一起分享我生命見證的弟兄姊妹,我也學習做一個從死裡活過來的一個傳道人,在我沒有意識,被認定死亡的同時,我沒有見到上帝的面,但是我現在再一次活過來時,我卻清清楚楚的經歷上帝在我裡面,並且將自己全心全意獻上,我一生要服事耶和華。

應二:

講員  潘智豪牧師a6708062000@yahoo.com.tw

生於1978.8.台北人,受上帝呼召就讀台南神學院,2009年畢業後受派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客宣中會美濃教會

一領一新倍加:從教會到社區

作者 /潘智豪 (客宣中會美濃教會牧師)

去年(2010)美濃教會的目標是:「建全團契功能落實社區關懷」,我們的達成率有九成;目前我們定期聚會的有:青少年團契(其中有許多是非信主的家庭)、聖歌隊、敬拜團、愛餐組、權能服事組(趕鬼及醫病釋放同工)、禱告會(約三十多人)、查經班,這是落實團契功能。目前社區工作有:得勝者事工、友善校園計劃、旗美高中團契、更生人家庭關懷,這是落實社區關懷。

在兄姐的努力之下,受洗進入教會的人數穩定成長中;當然一間教會的健康與否,並非以人數做為優先計算,人數的成長只是健康教會的附加價值,換句話說,健康成長的教會必定會帶出質與量的量的成長。我們追求的是一間讓人進入後,能夠得到牧養、安慰跟醫治的教會,也就是說我們要恢復教會應有的功能。我們深信當我們預備好要牧養五千人時,上帝才會將五千人放在我們教會中;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預備教會成長為廣大的草場,並使兄姐成為好牧人,得以牧養圈外的羊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並非「年長又老化」的教會,而是「成『長』又『老』練」的教會,是穩健積極、多元關懷、活力事奉的教會。總會推動新倍加一領一運動,我們也開始加強個人佈道及傳福音的訓練,透過每週主日講台,挑旺會友對於傳福音的熱情,並給予訓練;我們使用的策略有兩個:第一是組織系統化;第二是代禱及關懷。

       教會組織需要管理,而任何組織的存在都會有風險,管理就是為了要降低風險,而行政工作是為了要使管理更加流暢,好使組織可以平穩地前進。教會是非營利組織,同樣也需要管理、行政工作以及執行人員,目前由長執包辦這三項工作,透過系統化的管理,使教會為上帝產出最大利益。教會的最大利益就是滿足上帝的心意,而上帝最深的心意就是使萬民得救,因此福音事工是滿足上帝心意的唯一、也是最重要的事工,教會是被呼召參與在上帝拯救計劃之中,所以首要任務當然以福音為主;然而,要怎麼做?又該如何進行?我們有幾個步驟,首先就是訂定明確的計劃,並擁有清楚的異象。

從社區校園開始接觸青少年,再把青少年帶到上帝的面前

每一個團體都需要做年度計劃,計劃是為了要幫助我們成長,並且朝著正確的方向走。一個有計劃的人或是團體,能有效率、並且省時省力地創造最大的價值,計劃就是使我們能一步一步朝夢想前進。教會是信仰團體,教會能夠創造的最大價值是什麼?我想到這最大價值都感到不可思議,教會能創造新的世界!年度計劃就是使我們擴大上帝國度的版圖。去年我們的宣教策略及族群是針對青少年,因此我們有一系列的青少年事工,從社區開始,有南榮國中得勝者事工,也關心高美醫專的學生,及做旗美高中團契,而趁著暑假,針對社區青少年舉辦了暑期英文營。做了許多的事工,然而只有一個重點,就是把青少年帶到上帝的面前,因此我們開始後續的關心輔導。面對許多未信主的家庭,一開始與家長接觸是很困難的,但我們耐心地探訪,與他們建立關係,後來這些家長開始可以接受週六讓孩子來教會;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之後,我們開始了美濃教會青少年團契。其實過去我們有青少年團契,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青少年長大了,有人出外工作,也有人出外讀書,有人嫁到外地去,就這樣教會聚會出現了斷層。青少年肩負傳承信仰的責任,如果沒有兒童跟青少年,教會將失去傳承的力量,因此今年青少年團契的主題即是傳承。傳承有兩大主題:第一是傳承信仰,我們在團契聚會中加入許多信仰的帶領,也引領許多青少年做了決志禱告;看到青少年認真地做決志禱告,令人非常感動。第二是傳承客家文化,我們的聚會盡量使用客語(雖然筆者的客語也很糟);但我們努力地學習,將信仰與客家文化結合,使青少年產生自我身份高度的認同,以客家基督徒的身份為榮。

         有計劃就要落實去執行,在福音工作上執行力是關鍵!教會要先去了解所處社區的需求,因此在生活中就要大量地與社區中的居民接觸,這稱之為「需求調查」,然後根據社區需求去安排事工內容及方向,並且積極地與社區居民建立關係,之後透過各樣的節期舉辦活動,例如中秋節或聖誕節,邀請他們參與在教會的活動當中。

婦女傳福音的禾場是日常生活會接觸到的人

關於婦女在一領一新倍加運動中的角色與功能,婦女是本會從事福音工作最有力的同工,週間的探訪及活動都有婦女參與其中,這些婆婆媽媽們將信仰融入生活當中,將傳福音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她們傳福音的禾場是菜市場、公園、花店,凡是她們日常生活會接觸到的人,教會婦女都會努力地向他們傳福音,並且帶人來教會。教會內的姐妹都充滿傳福音的熱情與動力,她們不只是傳福音,還做跟進關懷的工作,每週我們至少有三天進行探訪跟關懷的工作,在家訪時同工都學會傾聽的技巧,讓受訪的兄姐能夠多談自己的事,畢竟傾聽是建立關係最快的方法。

婦女查經班讓慕道友的問題從聖經中得到解答

       我們也開始婦女查經班,讓新進的朋友能夠有系統地了解信仰,我們使用的教材是新眼光讀經,但是也會加入一些適合慕道友的資料,使聖經貼近她們的生活。查經時用討論分享的方式,使查經班活潑化;當然也有茶點,這些茶點都是與會的姐妹自己帶來的,使人可在輕鬆的氣氛之下討論聖經。在帶領婦女查經小組時也會使用會心團體的方式,就是無條件的接納,用讚美不批評的方式,使與會的姐妹們都能在查經班當中得到支持與建立。當她們自己在教會被關懷,且生活上的問題得到解決後,婦女們自然會帶朋友一起進入教會。此外,我們也會定期舉辦聚餐,並請她們邀請新朋友來,不只談信仰,也談生活跟家庭或親子溝通,當她們的問題在聖經當中得到解答後,她們就不會感到教會很陌生。

我認為傳道人的角色及工作,就是激勵教會的兄姐將福音帶入生活中,並且給予探訪及關懷的訓練;然而最重要的是傳道人本身要先成為一位積極探訪跟關懷的人,他/她的生活將會影響教會的兄姐,他們會跟著傳道人的腳步一起走。我想一領一的落實就是關懷跟接納,跟社區的人做朋友,用心傾聽他們的聲音,接納他們的問題,並且與他們一起成長,如此,任何人都會喜歡進入教會,來認識耶穌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