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彭德貴(客語聖經翻譯委員會主席)
彭德貴牧師簡介
pengdk@ms41.hinet.net
1.台灣神學院六年制道學碩士畢業
2.牧會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竹中中正教會、新竹教會和星中雙連教會。前後三十三年。
3.任職台灣神學院牧育處主任三年。
4.牧會於星中雙連教會並盡程退休,然後到客家教會協助六年。
講題:「族群母語的價值與善用」
一、 客家文化簡 介 (引自《世界客屬總會秘書處》)
1 客家人的流徙。
根據一般考證,多認定始於西元四世紀,東晉「五胡亂華」時代,距今約一千五百年左右。後遇元人入侵而釀成另一次客家大遷徙。因為客屬遷徙到各處,有如「作客」。當時的政府為了便於管理起見,把戶口分成兩種:凡是原先居住的,通通稱為「原籍」;凡是從北方遷來的漢人,則通通叫做「客籍。」就是被稱為「客人」或「客家人」的緣由。
2. 客家人為何離開中原?及其南遷背景。
因為外受北方異族之侵略與壓迫,內受變亂影響,迫使客家人離開中原老家。客家先民,數次南遷,就其悲壯的行動來說,是義不帝秦的精神實踐。南遷過程中一邊戰鬥抗敵,一邊墾荒圖存的奮勇犧牲情形,是不難想像而知的。但客家人卻也因此而陪養成刻苦耐勞,勇敢堅毅,團結冒險愛國愛種的精神和品行。
3. 客家人分佈地區。
大體來說,在晉代以前居山西、陝西、河南、湖北等省,南遷後以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江西東南部為主。在台灣則集中於桃園、新竹、苗栗、屏東為多,其他則散居於台北縣市、高雄、台東、花蓮等縣市。
4 . 客家文化的特徵。
客家文化肇因於移民生活,其所顯示的特性往往在移墾社會裡。現在一般的客家人,普遍具有不畏艱難,勤儉進取的精神,可以說都是在長期的移民生活中陶鍊出來的。大英百科全書,給客家人的評語是:「客家男人,是勇敢的冒險家,客家婦女,是強健的勞動者。」美國國際百科全書認為:「客家人是中華民族中最優秀的民族。」
5. 語言。
客家人的祖先,不但從中原前來,是純粹的漢族,而且他們還是漢族中的上層人士,曾經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高度的文化。因此,在他們的語言裡頭,含有許多古代雅美的成分,甚至有些比現在的國語還要文雅。在台灣的客語,苗栗縣、屏東縣為主的「四縣話」,主要以來自廣東嘉應州屬的梅縣、蕉嶺、興寧、五華等四縣所講的「四縣方言為主」。桃園、新竹縣的「海陸話」則來自廣東沿海的惠州所屬海豐、陸豐縣的「海陸豐方言為主」。
6. 客家山歌。
客家人所經之處都是些荒山原野,披荊斬棘,堅苦卓絕,寫下了客家人血淚縱橫的奮鬥史。於是將心有所感就把當時那種喜怒哀樂的感受,用歌聲表示出來。起初只是單調的歡呼或哀嘆,後來為了配合挑擔、砍樹、挖地、撐船等的勞動而哼出曲調;更為了呼朋引伴而唱出情歌或為了與遠山河岸那邊的人高聲談話而變成歌聲等,慢慢地就形成所謂的「山歌」。
7、 宗教風俗。
客家人對於宗教神明的信奉,極為複雜。除傳統的佛教、道教之外,重視崇拜祖先,也信奉鬼神。對於宗教的信奉更是先入為主,因此對後來輸入的基督教與天主教,都表現得比較冷淡。
8. 小 結:
有人說到客家人的特點,以三大來表示之:
(1)祖宗牌位大。表示對祖宗崇拜極為看重,因此對改信基督教者,常被被視為背祖行為,此與客家人信基督教極少有關,只有千分之三。
(2)毛巾大。表示客家人愛乾淨,勤於洗澡,每家都有澡堂。1887年11月3日馬偕博士到客庄的峨眉為人看病拔牙,傳福音。他訪問一處大戶人家,直認為是台灣最清潔的住家。
(3)腳大。是說明客家婦女的腳大,因為不纏腳,方便到稻田地去耕種。
二、族群母語的價值 (引自董峰政教授撰文《母語是本土文化的活化石》)
1. 台灣住民的母語,教育部官方稱為「鄉土語文」,其實包含有台語(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過去由於遭受禁止,如今又沒有正規常態的教學,致使一般人對鄉土語文幾乎是無知的;母語長期受到漠視與扭曲,目前就像土石流般的流失中。當務之急,搶救母語就是要在學校實施正規教育,並且喚 醒國人對母語文化重要性的認知。
2. 母語是祖先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的語言,它包含了一個族群的文化和習俗,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肯定和連結自己與族群關係的重要脈絡。易言之,語言的消失,即剪斷 個人與族群文化的臍帶。
3. 由於政治環境的改變,使台灣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各族群都意識到「母語文化」的重要性,所謂「本土不土,民俗不俗」,重視並發揚本土 文化已成為一種主流價值。所有文化都是由語言帶頭的,謂之「語言是儲存文化的光碟」、「母語是本土文化的活化 石」,誠不為過。
4. 國際知名語言學家鄭良偉教授曾表示:「語言是溝通的工具、思維的結構,記憶與認知的基礎、認同的記號,身份的表態、能力的判定線索、現代社會求學求職的工具、競爭的利器。」語言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尤其欲達成傳承本土文化,唯有大力從「鄉土語言」著手,再不重視族群語言,則「本土文化」有滅絕之虞,各個族群將有 「認同」與「歸屬」的危機,目前台灣的平埔族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職此之故,吾人以為鄉土語言,必須以「必選」的方式來實施(即原住民語、客家語、閩南語等三種母語,必選一種列為必修課程)。
三、母語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引自羅榮光著《母語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1. 為了保有全世界各族群的母語,聯合國訂定每年2月21日是「國際母語
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因為各族群的母語正是普世人
類所擁有多元豐盛的文化資產。
2 .語言是創造主上帝賜予人類可貴的禮物,使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溝通感情與思想,而各族群具有其獨特的語言,父母教導子女學會自己的語言,此一母語就成為可貴的文化資產,子孫必須保有母語,一代代傳承下去,藉此也可深化所屬族群的認同。
3. 基督教會很注重用母語傳講福音真理,比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目前共有1230多間教會,每個禮拜天共用十多種族群的母語包括鶴佬話、客家話、阿美話、布農話、泰雅爾話、排灣話、魯凱話、太魯閣話、達悟話、鄒族話、賽德克語、普悠瑪語、賽夏語、華語、日語及英語…等做禮拜,而且來台灣的外國宣教師也必須學會族群母語宣講福音,昔時馬偕博士就曾向牧牛童學會講鶴佬話。目前台灣聖經公會共出版十種台灣各族群母語聖經。
四、 如何善用母語
1. 最有效、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從小父母要與子女們講母語,子女們自然會講母語了。
2. 若自小沒學會母語,那麼到國小時,父母要好好鼓勵子女選修母語課程。
3 聖經公會已出版客語聖經新舊約全書,並且是現代台灣客語譯本,客語漢字和羅馬字並排,容易讀,且一讀就懂。教會可以有讀客語的時間,客語查經班或小組。
4. 每個家庭,一天可以找出15分鐘的時間,一家一起讀客語聖經。一面可以充實屬靈靈糧,二方面可以學習課語,真是一舉數得。
五、 請影印客語聖經
詩篇1:1~6讓大家一起讀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