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手機讓孩子上癮,還是陪伴的空缺在作祟?
專輔教師 吳雅純
「你今天是否滑手機了呢?」
相信在大人的世界裡,這個回應多半是肯定的,更何況,對於從小生活在網路、手機與3C產品如空氣般自然存在於環境中的孩子們,他們藉由指尖滑動螢幕就可以探索全世界,這彷彿已經成為他們探索世界的第一扇窗。
然而,我們也逐漸觀察到,當父母們未加限制地讓孩子們開啟這扇充滿吸引力的數位之窗時,孩子們似乎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將原本應該用來學習、休息或與家人建立情感連結的時間與注意力,幾乎全部投注在這些很短暫又高強度,但卻空洞的聲光刺激中。此時,父母們開始感到無所適從,不禁擔心的問:「他是不是已經上癮了?」、「為什麼說了這麼多次都沒有效?」、「孩子怎麼變得這麼難以管教?」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孩子出現對手機的依賴,問題往往不僅僅是孩子使用手機的行為習慣,更多時候可能是孩子內在情緒需求無處安放的表現,亦或是親子間互動模式所顯現出來的一種提醒的訊號。
因此,面對數位時代洪流所帶來的網路與手機問題,父母們能夠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與調整家庭關係的互動顯得相當重要。以下提供幾個能夠讓父母們在數位時代洪流下引導孩子的方向:
一、陪伴,是最深層的守護
很多時候,孩子會無止盡的使用手機,常常不是因為遊戲內容有多好玩,而是因為這是他唯一可以掌握的陪伴。當孩子的現實生活中缺乏可以互動與被理解的機會時,虛擬世界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他可以掌控的避風港。所以,與其急著限制孩子使用螢幕的時間,父母們可以先試著問問自己:
☆ 最近,我有多少的時間是專心陪伴孩子呢?
☆ 我和孩子之間,是否建立起安全又能夠自在表達的親子關係呢?
有時候,父母們一個下班後的關心、問候與擁抱,一次週末的散步或是共同做晚餐的時間,其實都可能成為孩子們記憶中最安心的時刻,而這些陪伴,自然的就會漸少孩子們對手機的依賴。
二、共同建立家庭的數位規則
父母們希望孩子們遵守手機的規範時,有以下幾個方向提供參考:
(一)訂立家庭數位約定
讓孩子們參與規則的制定,理解規則的必要性,有時他們會更願意承擔責任,例如:與家人用餐時間不用手機、睡前1個小時不用手機、完成功課後可以使用手機多少分鐘…等,而這些規則的制定,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齡程度進行調整。
(二)關心內容,勝過限制時間
父母們與其擔心孩子們「使用手機時間有多久?」,不如從陪伴開始了解孩子們「在手機上看了些什麼?」。因為查資料、看影片學習和玩手遊、瀏覽短影音的內容是很大的不同呢!
(三)以身作則是最深刻的教養
當父母們希望孩子們能夠放下手機時,最好的開始,就是父母們也一起在孩子面前放下手機,用真實有品質的陪伴營造良好親子互動。
(四)創造取代手機的無科技家庭時光
每天固定一段沒有手機的家庭時光,例如:一起玩一局桌遊、散步、閱讀、唱歌、畫畫、烹飪…等,這些活動不需要很昂貴的設備或是特別的安排,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只屬於你們的時間,也讓孩子們能夠感受到親子連結的溫度。
我們無法代替孩子們走未來的每一步,但我們可以從「心」開始,一起陪伴孩子們養成健康的網路使用習慣,並且重新找回生活中那些真實而溫暖的親子互動時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