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孩子願意回頭擁抱的那個人
輔導主任 陳秀珍
「傾聽,是給予孩子最深的理解;接納,是讓孩子敢於跌倒後依然回家的力量。」
很久以前,我曾去探望一位因罹癌休學的同學。讓我訝異的是,生病中的她沒有和家人住在一起,而是自己一個人住在外面。後來,她離開了,我才從其他同學的口中得知,原來這位同學從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讀書。當她知道自己罹癌,人生快要走到盡頭時,感到深深的懊悔——為什麼這輩子,自己從來沒有做過任何選擇?那種對父母的埋怨,也在她心中悄悄滋長。
每次處理校園輔導事件,我總會想起她。當孩子們在人格發展的階段,出現一些不尋常的訊息時,往往得從家庭與親子關係去找答案。很多父母,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受挫,於是盡力替他們規劃一條看似安全的路。用心良苦,面面俱到,卻忽略了傾聽孩子真正的想法,也忘了在他們跌倒時給予接納。於是,孩子慢慢學會了壓抑與服從,卻無從學習獨立思考、面對風險的能力。等到真正遇到人生難題時,只剩下無助和茫然。
這一年來,網路詐騙、性剝削的新聞層出不窮,讓人既心疼又擔憂。很多家長不解:孩子為什麼會在網路上交友?出事了,為什麼不回來找家人?其實,孩子願不願意求助,取決於他們過去有沒有被「傾聽」的經驗,也取決於他們犯錯時,身邊的人是否還能「接納」他們。這些都是需要在日常一點一滴累積的。面對數位原生世代的孩子,父母的確辛苦。但從「傾聽」與「接納」開始練習,我們仍然可以成為那個,在孩子遇見困難時,願意回頭、願意伸手擁抱的家人。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