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勇士
手冊內之教材皆在雲端裡
可以需求自行下載使用!
登山活動前,相關安全注意事項,建議可參考相關網頁資訊:
1、 台灣山林悠遊網: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
2、 內政部營建署:https://bit.ly/2NO8f0u
3、 國家公園入口網站:https://bit.ly/2UK0OtX
4、 教育部體育署:https://bit.ly/2uhy1l1
發生山域事故時如何提高獲救機率
1.登山前備妥衛星定位儀(GPS)或衛星電話(手機)並熟悉操作,隨身藥品、反光板、口哨及備用電池別忘記。
2.迷路受困保持鎮靜,逕向110、112、119、當地國家公園、林區管理處或管理單位報案並提供座標,切勿慌張亂闖,減少體力消耗及意外發生。
3.脫隊迷路時折回原路,或尋找避難處所靜待救援,或空曠處、樹幹標示明顯記號,或反光板折射、吹哨子,以引起救援人員之注意。
發出連絡信號
當發覺所行進方向路線非預定路線時,應停止行進,發出連絡信號(手機、無線電或衛星電話),冷靜的思考和觀察,研判所處位置是否與預定計畫吻合,如屬錯誤應循原路返回,切忌盲目亂闖。並切記應在天黑之前尋覓避風遮雨場所,實施緊急紮營,或構築避難庇護處所,完成保溫措施,先求渡過暗夜,待天明後再找尋出路。如係失聯受困,更要加強庇護處所設施,管制糧食、飲水、燃料,並利用聲、光發出求救信號,若聽見直昇機之聲音,應即前往空曠處所,揮舞顏色鮮豔之衣物或施放煙霧棒吸引搜救人員之注意。
隊友失散
若發現隊友失散,應立即停止行進,發出連絡信號,以引導迷途隊友接近,並冷靜思考,判斷可能失散地區,派遣經驗較豐富人員,以2人以上為1組分別前往尋找,同時通報當地警察或消防相關單位,如時間已接近暗夜,必須作渡夜之準備,夜營中仍須時常用聲光發出連絡信號。如發現友人受困,應在自身確保安全下,儘量接近受困者,了解受困原因及狀況,運用各種方式協助脫困,如非己力所能處理時,應立即請求支援。
保持冷靜
萬一發生意外事故時,一定要保持冷靜,並立即利用手機撥打119或112請求協助,或以衛星電話向外界求援,若行動電話電力不足或無法撥通時,應先派人輕裝下山報案,以爭取搶救時效。
人員受傷或生病
發現人員受傷或生病時,應先對傷者進行簡易包紮、固定及止血等處置,若發生高山症,應立即將患者帶往較低海拔處,並給予醣分高的食物(如糖果、巧克力等),隨時注意保暖,避免失溫。
天氣突然遽變時
登山活動在行程中發生意外迷途或天氣突然遽變時,應尋找安全避難處所妥善保護自己,並於行進路途上建立適當的標誌,讓救援人員迅速發現自己受困位置,不要再盲目亂闖浪費體力,如果接近傍晚,應開始準備野地露宿,以免偏離正確的途徑。
延長等待救援時間
與外界失去聯繫時,領隊應適時安撫隊員情緒,並將僅有食物飲水集中管制分配,並即時補充水源,俾能延長等待救援時間。
告知搜救人員受困座標方位
最好的方法是利用衛星定位儀(GPS)及手機(衛星電話)或地圖告知搜救人員受困座標方位,若無攜帶上述設備,可俟搜救直昇機或人員接近時,於明顯空曠處揮舞顯著衣物或施放煙霧棒,並以哨子發出求救聲響(或呼應回覆搜救人員),引起搜救人員注意。
認識土石流
1.因大雨而造成山崖的地表鬆軟或河川水位暴漲時,易發生土石流造成災害。
2.有時山岳上游因下雨或雪水溶化,導致雪水下流,可能引發土石流災害。
3.預估土石流非常困難,下游地區即使是晴天或下小雨,只要上游下大雨,便可能會毫無預警地發生土石流災害,平時就應多留意氣象資訊,以避免相關危害。
4.土石流發生前的相關徵兆:
遇到蜜蜂了!
蜂類的視覺較容易看見深色、大紅色等顏色,故上山時盡可能穿著淺色長袖衣物,並避免塗抹味道過重的香水、化妝品乳液;相對地,適當噴灑含有敵避(DEET)的防蚊產品,則能有效驅趕蜂類。飲食部分也盡量以口糧、白開水等氣味不明顯的食物為主。
如果蜂類只是在附近飛繞一、兩圈就離開,那可能是「採集蜂」被人類的氣味所吸引;但若遇到一直在附近打轉、飛行,不離開的警戒「巡邏蜂」,就要特別注意,遇到蜜蜂的處理方式如下:
一、保持冷靜
不要尖叫、逃跑或是拿衣物亂揮舞,更要避免動手拍打。若是激怒蜂群,牠們會釋放費洛蒙氣味,引來更多蜂的攻擊。
二、快速離開現場
若發現自己已經進入警戒範圍,先以衣物護住頭、頸部,往蜂類飛來的反方向快速離開。
三、被蜂類攻擊時
(1)被蜂螫時,會出現搔癢、紅腫、劇痛的症狀。可先用冰敷緩解,用肥皂水清洗傷口,若針與毒液囊仍留在皮膚上則用指甲輕輕刮除,切勿擠壓傷口。
(2)如果有心悸、呼吸困難、大片局部反應時,就要盡快送醫。過敏體質者到郊外踏青時,最好隨身攜帶抗過敏、抗消炎藥物或類固醇,蜂螫後可馬上注射,以防過敏休克。
落雷與暴雨
1.雨天時靜電較小,閃電通常會被引到最高處,在曠野中遇到下雨,不要找高大的物體躲避,也不要接近孤立的凸出物:大樹、路燈柱、電線杆、鐵欄杆、涼亭、鐵塔等,讓自己愈貼近地面愈好。
2.雷雨天減少佩戴金屬飾品,注意不要高舉球拍、雨傘和釣魚竿等物品,避免增加有效高度成為「尖端」而遭雷擊。
3.行走在建築物附近,也盡可能不要接近金屬及潮溼物等容易導電的物體,如電線、自來水管、銅器、鐵器等物品,或潮溼的牆壁。
戶外運動注意事項
一、合適的著裝及配備
(一) 運動鞋:穿著支撐力佳,包覆性好、鞋墊軟硬適中、質輕且抓地力好、防水透氣的運動鞋,購買前兩腳均須試穿,並保留腳尖到鞋尖有一指寬。
(二) 水壺:準備水壺,補充適當水份,每日飲水建議至少1,500cc,運動流汗時,可多攝取水份。
(三) 衣褲:選擇易排汗、鬆緊適中的服裝。天冷時除需著外套禦寒,氣溫不穩定時,建議採洋蔥式穿法,易於穿脫;並適時更換汗濕衣物,避免著涼。
(四) 帽子:依運動型態及天氣選擇合適的帽子,例如自行車安全帽、保暖帽或遮陽帽。
(五) 襪子:選擇材質吸汗、透氣,長度應包覆腳踝、舒適厚度、方便關節活動。
(六) 護具:各類身體活動項目都有其特殊性,合適的裝備能有效預防運動傷害,如護腕、護膝、紫外線太強時戴太陽眼鏡及擦防曬乳液,挑選裝備時最重要的考量是功能性。
二、保護自己的小訣竅
(一)暖身運動:運動前要做暖身運動,至少做到心跳加速、稍微出汗的程度。
(二)氣溫:注意氣象報導,天氣太冷時,可改從事室內活動,外出時記得保暖(帶圍巾、帽子、口罩、手套),長者、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朋友應避免於寒冷清晨出門,等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鼻子過敏的民眾運動前也可帶上口罩避免冷空氣直接接觸呼吸道。
(三)空氣:避免空氣品質不好的環境,如灰塵、二手菸、花粉等。
(四)紫外線:隨時注意紫外線強度,從事戶外活動時要防曬。
(五)環境:運動的場所需注意治安及環境安全。
三、受傷時處理原則
切記保持冷靜及鎮定,先判斷傷勢,並進行必要的緊急傷害處理,如有需要,立即聯繫119或就近的專業醫療單位。急性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PRICE):
(一)保護(protection):保護受傷的部位,防止進一步的傷害
(二)休息(Rest):讓受傷處好好休息,避免不舒服或腫脹
(三)冰敷(Icing):降溫以消腫、緩解疼痛及減輕發炎
(四)壓迫(Compression):間斷或持續加壓受傷處,減少腫脹情形
(五)抬高(Elevation):儘量抬高受傷的部位,使其高於心臟
水域安全相關網站連結
1、 教育部-學生水域運動安全網:https://watersafety.sa.gov.tw/
2、 教育部體育署-水域安全宣導:https://bit.ly/2TNOTyY
3、 交通部觀光局網站-相關公告-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https://admin.taiwan.net.tw/BusinessInfo/Articles?a=1603
評估天氣狀況,如遇颱風、大雨特報等情形,切勿冒險從事水上活動。
選擇有救生人員值勤的水域從事水上活動,並聽從救生人員指導。
不可在設有「禁止戲水(游泳)」或「水深危險」等禁制標誌的區域戲水或從事任何水上活動。
如看到溪河上游山區烏雲密布,或溪河水流突然夾帶大量泥沙出現混濁狀態,應趕快上岸逃生,以免被暴漲的溪水所圍困而發生危險。
從事磯釣活動應確實穿戴救生衣、釘鞋與安全帽,隨時掌握海邊風浪等級及漲、退潮時間,並注意可能忽然來襲的瘋狗浪,以免發生事故。
如發現有人溺水,應大聲呼叫請求支援位求援,並打118、119向海巡單位或消防單,切勿自行冒然下水施救;並察看周圍是否有救生繩、救生圈等具有浮力之物品,作為岸上施救的救生器材。
叫-大聲呼救
要合法:戲水地點需合法,要有救生設備與人員。
要小心:湖泊溪流落差變化大,戲水游泳格外小心。
要注意:注意氣象報告,現場氣候不佳不要戲水。
要暖身:下水前先暖身,不可穿著牛仔褲下水。
要冷靜:加強游泳漂浮技巧,不幸落水保持冷靜放鬆。
不跳水:避免做出危險行為,不要跳水。
不疲憊:身體疲累狀況不佳,不要戲水游泳。
不長時:不要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小心失溫。
不落單:不要落單,隨時注意同伴狀況位置。
不嬉鬧:不可在水中嬉鬧惡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