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社會、國家、世界有概括的了解;
加強對社區文化、本地文化、世界其他主要文化之認識;加強對個人資源、社區資源之認識;
建立歷史技能和共通能力,以供日後升學和生活之用;
成為具國際視野、有識見和責任感的公民,從而對發展公義仁愛的社會作出貢獻。
既培養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也培養他們對當代本地、國家及全球議題的靈敏度、興趣和關注。
理解過去的人、地與事件間不斷轉變的關係,與這些轉變如何影響今日及未來的人類社會;
欣賞本身所屬文化的特質和價值,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並欣賞和尊重其他社群的文化及傳承;
表現主動而具責任感的公民精神,而這種精神是建基於對個人和群體的角色、權利和責任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對公義的重視,並能就處理本地、國家和全球的問題提出建議。
歐洲文明的發展 (希臘、羅馬古典文明;歐洲中古世紀)
近代歐洲的興起 (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法國革命時代、工業革命)
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
現代國家的發展
全球發展下的國際衝突與合作 (兩次世界大戰、冷戰時代)
香港於殖民地時代的成長與發展、華人地位的轉變
明智消費
香港的公共財政
香港的經濟現況與未來
香港人的生活質素
一國兩制與香港政治制度的發展
中國的政治制度
走向世界的中國 (改革開放、當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民生面貌)
中華文化在現代中國的傳承
中國的綜合國力、中國的外交原則及國際事務參與
面向全球化
香港成為國際大都會的願景
3 位中四同學以〈鄉土廈村〉為題,參與「校際香港歷史文化專題研習比賽」,通過考察元朗廈村的文物古蹟、新春點燈習俗,以及祭祖儀式,以探究新界鄉俗的承續與轉變,在全港云云參與中學作品中,獲取亞軍。
這項比賽由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主辦,由九十年代起舉辦。
7 位中五同學以活化⼀級歷史建築潘屋「蔭華廬」—元朗東可持續發展共學空間構想設計為題,參與「第十二屆可持續發展教育學程計劃」,通過考察元朗潘屋(⼜名蔭華廬及獅⼦屋),研習其建築、歷史及美學價值,進行保育及活化構思,最終於是次學程計劃比賽中獲取得研學卓越獎及優秀展示獎。
4 位中五同學以以霍去病為主題,參與「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4專顯研習報告比賽」,通過研究霍去病之歷史如生平事跡、著作;與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謝偉傑博士訪談,最後製作相關短劇、撰寫研習論文及進行匯報,最終於是次比賽中獲得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