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情況說明:
延續能源教育教學活動,進一步聚焦於綠色能源議題。教師於自然教室進行「台灣的綠能結構」概念教學,引導學生認識台灣發展綠能的現況與潛力。同時,針對「離岸風電與太陽能發電」兩種重點綠能,進行更深入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其發電原理、技術應用及發展前景。為強化學習效果,學生需認真撰寫學習筆記,記錄「台灣的綠能結構」之相關內容。此外,為引導學生思考台灣綠能發展的適宜場域,設計「台灣發展綠電的場域」學習單,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與評估。
1. 台灣的綠能結構教學:教師運用圖表、影片等多媒體資源,呈現台灣綠能發展的概況,包含各種綠能的發電占比、政策推動方向等,並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綠能的特性與應用。
於自然教室進行「台灣的綠能結構」概念教學。
2. 離岸風電與太陽能發電教學:教師詳細講解離岸風電與太陽能發電的原理、技術、優缺點,並分享台灣在這兩方面發展的案例,例如離岸風場的建置、太陽能板的應用等。
於自然教室進行「離岸風電與太陽能發電」概念教學。
3. 撰寫學習筆記: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及提供的資料,整理歸納「台灣的綠能結構」重點,包含台灣適合發展的綠能種類、發展目標、面臨的挑戰等,並以文字、圖表等方式記錄於學習筆記中。
學生撰寫「台灣的綠能結構」的學習筆記內容。
學生認真撰寫「台灣的綠能結構」的學習筆記。
4. 台灣發展綠電的場域分析:學生透過小組討論,運用地理資訊、環境評估等知識,分析台灣適合發展綠電的場域,例如哪些地區適合設置風力發電機組、哪些地區適合設置太陽能發電設施等,並完成學習單。學習單內容包含場域選擇的考量因素、潛在的環境影響、社會經濟效益評估等項目。
「台灣發展綠電的場域」學生學習單。
學生撰寫「台灣發展綠電的場域」學習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