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發現後的十七世紀,荷蘭以巴達維亞(今印尼)為起點展開了在遠東的殖民與擴張,為取得鄰近中國的貿易據點,荷蘭海軍韋麻郎趁明軍無汛兵防守時,佔領澎湖。但將領沈有容率兵擊退韋麻郎。在幾次失利之後,荷蘭東印度公司輾轉來到了尚未開發的台灣島。當時台灣僅有少數漢人短暫居住於嘉南平原,從事烏魚捕撈和鹿皮交易,直到1624年荷蘭人在大員(今安平)建立政權。往後數年間荷蘭人透過農業優惠政策吸引近3萬漢人來台開墾。
在貿易方面,積極與平埔族、日本、中國進行交易,而內部統治則以新港新文字與平埔族簽訂土地契約,獲取耕地,並將土地以「王田」的名義分配給漢人耕種。至於經濟上,以重商主義為本,向被殖民者收取高額稅收,舉例來說:小孩滿七歲後便要繳交人頭稅,釣魚、狩獵等活動也須交納相關稅金,這項政策導致漢人心生不滿,為日後的郭懷一事件埋下伏筆。1661年鄭成功以尋找反清復明基地為目標,從台南鹿耳門水道登陸,火速攻佔普羅民遮城,並包圍熱蘭遮城,第12任荷蘭長官揆一投降,結束了在大員的政權。
鄭氏政權主要於萬年縣(今台南與高雄一帶)發展,軍屯制為最顯著的影響,而嘉義市的北香湖公園一帶也曾是鄭氏軍隊的屯墾區,因此北湘湖公園附近的仁武宮與高雄仁武以及鄭氏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雖說這兩政權在台時間並不長,開發地區也不大,但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看可是功不可沒,因台灣島位處西太平洋中部鄰近諸多通商口岸,如:日本長崎、中國廣州及澳門、巴達維亞雅加達等等,透過荷蘭與鄭氏台灣首次站上國際舞台並成為國際分工的一環。
鄭氏水軍
(人物繪自WayBack團隊)
漢人
(人物繪自WayBack團隊)
荷蘭長官
(人物繪自WayBack團隊)
紅毛井又稱「蘭井」,建於荷治時期,至今已有365年歷史,是嘉義市年代最久遠的古蹟,目前位於蘭井街83號前,此井和蘭井街均以「紅毛」、「蘭」等象徵荷蘭的詞彙來命名。三百多年前,荷蘭東印度公司為招撫諸羅山社、派遣荷蘭官員及傳教士進駐此地治理與傳教,飲用水需求大增,因而在諸羅山社的聚落中心設立此井。
由於紅毛井是嘉義市最早建設的古蹟,所以在往後的朝代中仍被延續使用。鄭氏時期鎮守當地的將領吳智武在整修後也接續使用此井,到了清領時期紅毛井更因井水味美聞名諸羅全縣,以「蘭井泉甘」的美稱列入名列「諸羅八景」。雖日治初期當地居民還飲用著紅毛井的井水,不過後來因水質不佳已被石磚填滿,有報導曾形容日治時期的紅毛井「穢水差池,以僅見古跡,委之廢墜,殊可惜也」。直至民國59年,嘉義市長許世賢翻修此井,立「紅毛井整修紀念碑誌」,而後紅毛井也於民國90年獲得「台灣歷史建築百景」的殊榮,使紅毛井得以完好地保存,並重獲新生。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蘭潭水域生態多樣,物種繁多,潭水明淨澈底,入月時月影蕩漾在水中,波光粼粼,美不勝收,早在1984年,蘭潭就有著諸羅八景之首―⌜蘭潭泛月⌟的美譽。不僅是今代著名的觀光勝地,也是古往今來極其重要的儲水用地,在嘉義有著不容小覷的地位。
三百多年前,荷蘭東印度公司征服諸羅山社後,首度派遣漢人進入嘉義開墾,開墾今日王田里一帶(今嘉義公園一帶)。因灌溉王田的需求,於鹿寮溪(八掌溪支流)引水至鹿寮坑的埤塘,此塘被稱為紅毛埤,又稱蘭潭,此外至今也相傳紅毛埤為荷蘭人操練水軍之處,而「紅毛」(源於荷蘭人的頭髮顏色是紅色)和「蘭」都是象徵荷蘭人的詞彙。紅毛埤不僅僅使用於當代,日治時期時,因嘉義人口大增,再加上化學工業需求,於1942年擴建此潭,將其作為自來水廠的蓄水池,形成蘭潭水庫沿用至今。2012年王文志設計的月影潭心後,更是錦上添花,優美長廊步道的加持使蘭潭的氛圍更加浪漫溫馨。尤其是在傍晚入夜時,長廊五彩斑斕的燈光效果與設置於潭中的音樂噴泉相互結合,更是奪目耀眼。若玩倦了,岸上有著三心亭、蘭心亭、姐妹亭可以憩息眺望蘭潭之美景。總而言之,蘭潭不僅是個歷史景點,也是來嘉義遊玩必不可少的遊憩地點!
嘉義蘭潭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嘉義蘭潭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嘉義蘭潭夜景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嘉義蘭潭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仁武宮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仁武宮主祀保生大帝(宋代神醫吳夲,人稱大道公、吳真人,是泉州移民和醫界守護神),是諸羅縣最早祭拜保生大帝的廟宇。此廟還有一不同於其他廟宇的特色―石雕門枕石,代替了一般廟宇前放置的石獅。
仁武宮之所以祭祀保生大帝,是因為鄭氏遷台軍隊移民多來自大陸沿岸的泉州,而保生大帝為泉州同安縣當地的鄉土神,故台灣除了嘉義外也有許多祭拜保生大帝的廟宇。
仁武宮的由來要從當時鳳山的一支軍隊說起。1673年,明鄭末年鄭經西征,當時原坐立在鳳山仁武鎮的一支軍隊,被調派至諸羅地區屯墾,所以自泉州恭奉保生大帝的神像隨著軍隊到此作為守護神,原本只是蓋一間小廟祭祀,直到1701年,諸羅知縣毛鳳論建了仁武宮,因此廟神像是由原仁武鎮官兵迎奉而來,故以仁武鎮的「仁武」命名之。但日治時期時因皇民化政策影響,廟宇停止運作,廟址成了日商的南和商行,神像被移至城隍廟,直到1945年,地方紳士集資買回仁武宮,並在兩年後將保生大帝神像歸回,而之後陸續修整、擴建,才得以讓古蹟浴火重生,而仁武宮也因歷史文化悠久、廟宇藝術價值高,於1988年列入嘉義市定古蹟。
仁武宮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