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683年,鄭氏家族終究敵不過清軍,反清復明的理想也就此覆滅,滿清政權正式登上台灣的歷史舞台。而在清代,對嘉義造成最顯著影響的莫過於林爽文事件。
出身天地會的林爽文自彰化起兵,勢如破竹,先後在許多地區捷報頻傳,幾乎攻佔了台灣的已開發地區,是為清代三大民變中(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規模最大、範圍最廣者,然而在攻打諸羅城時,諸羅縣民奮力守城,甚至圍堵林爽文部隊,使其戰鬥力大減,當時年僅17歲的王得祿也率兵協住防守諸羅城,並在事件後獲得七品的官職。而諸羅縣民守城的義舉獲得了清廷的賞賜,清國乃本「嘉其死守城池之忠義」之旨,於1787年(康熙52年)11月下詔,將「諸羅」改稱「嘉義」。在這場戰役中有不少義民死於兵荒馬亂,因此嘉義出現了許多有關⌜義民⌟或⌜義公⌟的廟宇,為的就是祭祀這些戰死的義民,而忠義十九公廟正是其中之一。
林爽文事件後,清廷為防止更大規模的民變發生,將嘉義的城牆從原本簡陋的土城牆升級為糖水灰城牆。既然說到城牆,就不得不提到嘉義最為出名的城隍廟了。嘉義城隍廟是嘉義自建城以來的守護神,因為有了城牆,城隍廟才得以出現,而如今更為嘉義市國定古蹟之一。嘉義城隍廟除了是清代以來百年的信仰中心,更是中式藝術的伸展台,其中最為著名的作品不外乎就是葉王流派的交趾陶作品,葉王的交趾陶作品以寶石釉著稱,而出自他手的作品基本上均是國寶等級,因此如今嘉義市也有不少展示交趾陶的場館,而葉王的文官立像也以⌜國家級文化資產⌟的身分保存在嘉義市博物館中,為嘉義市增添不少文藝氣息。
王得祿
(人物繪自WayBack團隊)
林爽文
(人物繪自WayBack團隊)
葉王
(人物繪自WayBack團隊)
城隍廟內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城隍廟內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城隍廟外觀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城隍崇拜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原本是從「城牆」與「護城河」演變而來的自然神,後來轉變為「人格神」,並有陰間行政官、司法官的職責,有藉由宗教力量來遏止官員貪污的寓意。清廷平定台灣後,城隍信仰也隨之進入台灣。嘉義城隍廟是位於諸羅城內的道教廟宇,為清代台灣府諸羅縣最早創建的城隍廟,與諸羅城大天后宮、睢陽廟(今雙忠廟)併列諸羅三大古廟,且為清初一府三縣時,唯一完整保存的縣級城隍廟,廟內保存碑記,及匠師名家作品,得以見證臺灣城市發展與地方宗教信仰,更是嘉義市年代最久遠的國定古蹟。
廟宇中所供奉在正殿的城隍爺乃為台灣本土雕刻,神貌呈現細緻莊嚴。不過清代初創時並不如今日的雕梁畫棟、層台累榭,反倒是簡易許多,直到1936年重建時,才加入許多藝術成分,其中包含葉王的寶石釉流派弟子林添木之作品,而這些珍貴的交趾陶也流存至今,為嘉義市重要的文化資產。而葉王更被譽為「台灣交趾陶第一人」,舉凡是出自他手的作品幾乎都為國家級文化資產。日治後期總督府實施皇民化運動,大量焚毀台灣本土信仰的廟宇及神像,嘉義城隍廟也險些遭遇不測,有鑑於地方仕紳出手相助,城隍廟才足以保存至今,而也正因為如此,嘉義城隍廟才顯得更有價值。
忠義十九公廟外觀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清乾隆51年 (西元1786年),林爽文圍攻諸羅城,城裡官兵無法抵禦,好在城東外李甲等十八位義民及一靈犬奮勇退敵,使諸羅城免於淪陷;林軍敗北後往南逃竄;李甲等攜犬乘勝追擊至林爽文位於府城烏山頭的據點,不料卻被困於城內。此時靈犬急奔台南府城,通知官員前來營救。當援軍至烏山頭時,只見十八顆頭顱高懸於旌旗之上,屍體遍地橫臥。因屍首難認,本打算就地埋葬,但靈犬緊抱主人屍體不放,官員便將其運回諸羅埋葬,方知十八首級是諸羅義民,靈犬即撞頭自盡與主人殉葬。諸羅知縣為表揚李甲等與靈犬義行,取名為「十九公」。
百年後,人們為紀念捨生取義的忠烈節操,替十八位義士和忠義犬建造忠義十九公廟。如今,義犬公的「有求必應」協助不少民眾尋回毛小孩,信眾凡有車子失竊、愛犬失蹤,或是東西丟失,都會來祈求義犬公協助尋回失物,而義犬工的靈驗事蹟也遍布全台,為人傳誦。由此可見,忠義與熱心助人不只是會出現在人類身上的特質與情懷,我們身邊的愛犬也有著同樣的特色,且兩者皆值得我們的尊重。
忠義十九公廟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王得祿,可說是台灣清治時期年少有為的代表;不但在其十七歲的年少之時率領群眾對抗林爽文並受清廷委任平亂,更在往後的任官生涯之中次次剿滅各處東南沿海海盜集團,使原本混亂的海疆因而漸趨平靜,居民得以安居樂業、休養生息,而立大功的王得祿也因此獲得晉升的機緣。
其中,在道光十二年,台灣發生張丙事件之時義勇平亂得太子少保之銜,更於道光十八年時獲得太子太保的一品官官職,成為台灣歷史之中唯一且特別的存在。爾後在鴉片戰爭清廷水師將領無人可繼之時以七十二歲的高齡受旨擔綱邊防的重責大任,卻不幸因舊疾復發病逝於澎湖,而之後也得以賜葬。
其墓園,也就是位於嘉義縣六腳鄉的王得祿墓。此墓為全台最大的私人墓園,並與笨港水仙宮並列為嘉義縣僅有的兩處國定古蹟。但可惜的是,在時間的侵蝕下王得祿墓曾一度因年久失修而積水毀壞,直到被登錄為國定古蹟後,王得祿的古墓才得以維護保存,現在的我們也才得就其遺留下來的軌跡緬懷其英雄豪傑的一生。
王得祿墓 (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王得祿墓 (照片取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