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1895年簽屬馬關條約後,台灣及澎湖正式成為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在此背景下,日本總督府發現阿里山豐富的林木資源,踩著現代化的步伐向阿里山邁進,位於山腳下的嘉義市自然而然地成了珍貴木材的集散地,甚至發展出從加工到出口的「木材產業鏈」。這使嘉義被賦予了「木都」的美稱。
新穎的西方技藝伴隨著日本政權進入台灣,其中包括油彩畫等西洋藝術。而陳澄波正是以《嘉義街外》這幅油彩畫進軍日本的「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堪稱台灣「油彩的化身」。師承陳澄波,「台展三少年」之一的林玉山也是嘉義出身的傑出藝術家,不同於他的啟蒙老師,林玉山以水墨畫與膠彩畫著稱,筆下描繪的民雄牛稠山「蓮池」使他奪得「台灣美術展覽會」特優的殊榮,更於民國103年成為臺灣近代的第一件國寶級畫作,嘉義也因此成為了台灣的「文藝之都」。
當然巾幗不讓鬚眉,提到嘉義的才女,怎麼能少的了羅山女史―張李德和呢?相信有不少人讀過《畫菊自序》,不過她的才藝可遠不止於詩畫,高教育水平的她可謂嘉義蔡文姬,詩、詞、書、畫、琴、棋、絲繡七絕樣樣精通。不僅如此,她也在政界頗有名聲,關懷弱勢族群,造福桑梓,無疑是全方位才女。從此不難看出日治時期阿里山的林木資源帶動了嘉義的經濟繁榮,嘉義的經濟繁榮又使文藝風氣得以興盛,而我們也可以從許多文藝作品中看見嘉義有關製材的種種,陳澄波的《木材工廠》便是其中之一,而嘉義也在畫都與木都兩光環相輔相成的加持下躍居日治時期台灣的第五大城市,簡直可以說是嘉義的黃金時代 !
嘉義製材所在1914年這林業蓬勃的年代應運而生,它曾是世上最大木材出口國的製材廠,園區中有諸多部分是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分別是鋸屑室、動力室、機具工廠與乾燥室以及天車。其實當時的林業村大小並不僅限於此,今日檜意森活村與文化中心一帶均是林業村的範圍,可見當時木材產業之發達,若想知道當時的盛況不妨看看陳澄波的《木材工廠》,一起回到嘉義的黃金年代。當你走入嘉義製材所園區,徜徉在現代文創市集的人湧中,仍不難看出百年前東洋第一的絕代風華,但隨著國民政府禁伐木材與阿里山鐵路的沒落,製材廠面臨廢棄無人管理的危機,不過後來透過有志之士的修整、保護與再利用,這些日治時期的老建築群得以重現風光,成為如今嘉義市文創、藝文活動的聚集地以及假日踏青的好去處,使得這座曾經充滿了木材香氣的城市在文化方面受這些舊式風情濃厚的老建築帶動著持續地向前邁進。
存放木材處理後產生的巨量碎屑,其碎屑可做為動力室燃燒材料,可說是一種生質能發電。
嘉義第一座火力發電廠,提供當時製材所電源,也是當年製材所被稱為東洋第一的根據,其標誌性的大煙囪在日治時期的嘉義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處理木材與加工的主要場所。由於1941年嘉義地震(中埔地震)嚴重損毀嘉義製材所,再加上太平洋大戰爆發,雖然其功能不變,但是災後重建的機具工廠省去許多不必要的物件,且原本的鋼構也改為木構,並將動力室和鋸屑室地下化,是南台灣工廠地下化的成功案例之一。
存放加工後木材的乾燥空間。
於發電所產生的煙則會順著排煙道從煙囪排出,但經歷眾多地震後煙囪倒塌,今日只剩排煙道遺跡供人緬懷。
將木材從杉池運往機具工廠的傳輸工具,今日已不見其痕跡,不過可在陳澄波的畫作中發現其蹤跡。
今日所見的天車為近年來所建造,與日治時期的天車不同,僅留有歷史意象之作用。
保存未加工木材的池子,全盛時期面積有16萬2000多坪,林業沒落後多被填平,如今只剩文化中心與救國團旁兩水池。
北門驛興建於1910年,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車站,也是嘉義市成為木都的起點。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道全線通車,帶來的客貨量相當龐大,而北門驛作為阿里山木材進入嘉義的入口,帶動了整個嘉義地區的木材產業發展,成為當時全臺灣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場。此外,由於阿里山林鐵沿途村落居民們的日常必需品以及山產物等,均需在北門站裝卸處理,因此客貨運輸業務相當繁忙。至於北門驛附近的營林所(貴賓休息室)、嘉義製材場、貯木池等,也都是木都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不過隨著民國52年禁止直營伐木令的發布與民國71年阿里山公路的竣工,北門驛在的客貨運輸兩方面的機能急速下降,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搭乘盛況自此不再,北門驛周遭區域漸沒落。然而在林務局的努力之下,透過古蹟與觀光形式讓北門驛重獲新生。北門驛有著阿里山紅檜建成的本體,具不凡的歷史、文化、藝術與再利用之價值與潛力。如今阿里山鐵路已不再運送木材,北門驛見證了伐木時代阿里山林業的繁榮興盛,因此被嘉義市政府指定為古蹟,並成為攝影愛好者及民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而其樸實外貌及設施,說明了日治初期的文化特質以及在嘉義市木材產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嘉義北門驛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嘉義阿里山火車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嘉義公園坐落在嘉義市東郊,建於1910年(明治43),園內擁有著名的嘉義新八景―「公園雨霽」,指的就是園中美景,現今園內不僅矗立著紀載鄒族傳奇的射日塔和乾隆御製的福康安紀功碑,更充滿嘉義的需多歷史記憶。從陳澄波的畫作中可以一窺嘉義公園的面貌,其中〈嘉義公園(一)〉為現存的陳澄波作品中最大幅的畫,原名〈辨天池〉,描繪地點是嘉義公園內的辨天池(現名小西湖),曾於1938年第4回臺陽美術展覽會展出。陳澄波其餘的畫作中更描繪了許多嘉義公園標誌性的景物,神社鳥居與兒童遊戲場就是其中之一。如今的嘉義公園與日治時期嘉義公園有著不少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將嘉義公園的一部份帶入歷史洪流之中,不復存在,唯有透過陳澄波的畫作,才能夠一窺日治時期嘉義公園的全貌。
陳澄波-嘉義公園(一)
(圖片取自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現今嘉義公園景況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陳澄波-拱橋邊的鳥居
(圖片取自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日治時期嘉義神社鳥居景況
(圖片取自嘉義市文化局)
陳澄波-木材工廠
(圖片取自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陳澄波-嘉義街外
(圖片取自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陳澄波
(人物繪自WayBack團隊)
1895年出身於嘉義,從小他兒時日記便能看出其對繪畫的熱忱。1924年以近30歲高齡,考入人人稱羨的東京美術學校,1926年以《嘉義街外》入選日本第七屆的「帝國美術院展覽會」,成為台灣以油畫入展的第一人,為他的人生開創了新的巔峰。陳澄波常以故鄉風景為題材,創作了不少油畫作品。嘉義公園就是當年陳澄波繪畫寫生地點之一,如今在嘉義公園及中正公園;當年陳澄波作畫取景之地點,共立有58幅陳澄波畫架,展出其當年在該地寫生的作品,讓遊客得以認識其繪畫藝術風格及嘉義公園的風采。
《蓮池》描繪嘉義市北郊牛稠山(嘉義縣民雄鄉)的大蓮池,當時年僅23歲的林玉山為捕捉曙光乍現時金色蓮池最美時刻,在經過數次清晨與傍晚的觀察、寫生後。以淡薄的金泥色調烘托出獨特的暖意與氛圍,深刻表現出構圖設色的灑逸境界及文人意涵。此作品既表現出西方寫實觀念,又具東方繪畫特色與臺灣本土色彩,融聚日本、中國與臺灣三地繪畫風格特色於一身。此外,《蓮池》也於1930年獲得第四回「臺灣美術展覽會」特選第一名的殊榮,更於於民國103年(2014年)成為臺灣近代的第一件國寶級畫作。《蓮池》除了是林玉山創作生涯的經典之作,也影響了日後臺灣本土繪畫的風格取向,在臺灣美術史中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林玉山-蓮池
(圖片取自文化部台灣文化工具箱)
現今民雄牛稠山蓮池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現今民雄牛稠山蓮池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林玉山1907年生於嘉義美街(今成仁街),由於家裡經由裱畫店,他11歲起就在店內擔任畫師,對繪畫接觸甚早。1926至1929年前往入日本留學,學習繪畫技巧,在這期間他受到日本畫科教授影響,開始重視寫生。1927年以作品《水牛》、《大南門》入選首屆「臺灣美術展覽會」,與郭雪湖、陳進並稱為「台展三少年」,是當時極高的榮耀。而寫生也一直是他創作的泉源,透過寫生他將當時台灣的樣貌活靈活現地保存下來,成為後世研究藝術與歷史不可或缺的關鍵資料。
林玉山
(人物繪自WayBack團隊)
張李德和
(人物繪自WayBack團隊)
張李德和1893年出身雲林西螺望族,從小接受儒學教育,有別於一般⌜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後嫁給嘉義醫師張錦燦,並以所居住的嘉義(諸羅)自號為羅山女史。且為日治中後期與民國初年臺灣傑出女性的代表人物。她的文學造詣頗高,且兼擅詩文;又深諳音律、繪畫,甚至多次入選展覽,此外她也專精於刺繡,在文學與藝術兩方面的表現極為突出。張李德和平時協助丈夫打理醫院事務,並積極從事各種藝文活動,是多個藝文團體的核心成員。更在國民政府來台後,擔任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省議員,對地方貢獻良多,備受人民敬重,可謂是新時代女性的模範。
內文 : 人為萬物之靈,志有萬端之異。學琴學詩均從所好,工書工畫各有專長,是故咳唾珠玉,謫仙闢詩學之源;節奏鏗鏘,蔡女撰胡笳之拍,此皆不墮聰明,而有志竟成者也。
若夫銀鈎鐵畫,固屬難窺。儷白妃青,亦非易事。余因停機教子之餘,調藥助夫之暇,竊慕管夫人之墨竹,紙上生風;敢藉陶彭澤之黃花,圖中寫影。庶幾秋姿不老,四座流芬,得比勁節長垂,千人共仰,竟率意而鴉塗,莫自知其鳩拙云爾。
《畫菊自序》篇旨為抒發畫菊之時的感觸。文章可分為兩部分:前段舉李太白和蔡文姬為例,說明「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後段仰慕管夫人的畫工、假稱向陶潛借菊作畫,慶幸自己在相夫教子之餘,仍可以保有繪畫的喜好,兼顧家庭及自我實現。《畫菊自序》以精練的語句,工整的對仗,整齊的句法,切中要點的舉例,寫一篇優美的駢文,是張李德和畢生顛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