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平埔族為分布最北的南島語族,在五千年前至二千五百年前來到台灣,多以母系社會為主,女人主要負責農業;男人則負責漁獵。
位於西部平原的嘉義也曾活躍著一支平埔族-洪雅族群(Hoanya),又名和安雅、洪安雅。此族群分布於臺中霧峰以南至臺南新營以北一帶,以斗六社(今雲林縣斗六市)為分界,分為羅亞族(Lloa)與阿立昆族(Arikun),而嘉義市的洪雅族群正是羅亞族諸羅山社。諸羅山社舊址為今嘉義市西區番社里,舊稱社內里、番社內。
洪安雅族
(人物繪自WayBack團隊)
洪安雅族領頭
(人物繪自WayBack團隊)
洪安雅族
(人物繪自WayBack團隊)
如今的中正公園與福社宮位於番社里一帶,皆曾是洪雅族社域。十七世紀後,福建沿海一帶漢人移民來台開墾西部平原,與平埔族人密切接觸。平埔族面臨漢文化的衝擊,導致土地流失,人口遞減,日漸漢化,不得不遷居,另求生存之道,洪雅族人也因此遷居內陸的埔里盆地。往日奔馳於嘉南平原的洪安雅族也不復存在。現在福社宮除祭祀土地公外,也奉祀「番王爺」,因為1930年(日治昭和5年)此地附近挖出許多遺骨,推測為平埔族人採室內葬方式下葬之先人(為洪雅族人崇敬祖靈的漢化象徵),故奉祀「番王爺」,並加祀刻有「昭和五年嘉義社社寮眾番祿位番社內」字樣牌位。平埔族不僅是台灣最早的歷史,更是我們血統的一部分,但如今卻以「被漢化」的方式消失於現實世界中,難見其行蹤,這歸咎於漢人的我族中心主義,將非漢文化的產物視為蠻夷之物,導致這些文化不被重視,甚至被過度強勢的漢文化所取代,久而久之便消失在歷史舞台。如今在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裡,我們必須以多元的角度看待這些事物,不只是平埔族,高山族、客家人、新住民都是值得學習與保留的文化。
嘉義慈龍寺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嘉義番社里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
嘉義中正公園 (照片攝自WayBack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