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課程

上學期

向大師學習--亨利·馬諦斯

亨利·馬諦斯(法語: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一位法國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及版畫家。馬諦斯與畢卡索、馬歇爾·杜尚一起為20世紀初的造型藝術帶來巨大變革。野獸派的創始人、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

馬諦斯,1869 年出生在法國北部省的康布雷附近,1887年去巴黎學習法律,畢業後回家鄉作為一名地方法院行政官。他在得闌尾炎生病期間,第一次開始作畫,並發現了其中的樂趣「如同在天堂里」。1891年,他回到巴黎,在朱里安學院學習繪畫,成為布格羅和莫羅的學生。

他的作品於1901年第一次參展,1904年第一次召開個人畫展。1905年他到南方和安德烈·德朗一起工作,不時去蘭色海岸,他這時的風格轉變為平坦的畫面,輪廓鮮明,不顧細節,色彩大膽,成為野獸派的領袖。

當時野獸派包括德朗、哈奧·杜菲和莫里斯·弗拉曼克等人。1906年野獸派運動開始逐漸消失,但馬諦斯始終堅持自己的風格,在1906年到1917年之間創造了許多作品。

野獸派或稱作野獸主義,「Fauvism」是來自法文的「Fauve」﹝野獸﹞這個字。1905年巴黎秋季沙龍展中,一群年輕畫家如馬諦斯、魯奧等人參與展出。批評家看到一些傳統派作品,與馬諦斯的強烈繪畫相比之下,便形容他的作品為「被野獸群所包圍的杜那鐵羅」,「野獸派」之名由此而來。

野獸派是為對抗法國學院派的迂腐繪畫而產生的,它實際上並沒有具備一個運動的體系,他們作品的共同特點是用上明亮而強烈的純粹色,而很少描寫陰影。

野獸派是以表現內在感情為目標,吸收東方和非洲藝術的表現手法,開創一種有別於西方古典繪畫傳統的疏、簡意境,傾向寫意和裝飾的目的。

而在1906年之後「野獸派」運動的衰落並沒有影響太多馬諦斯的藝術生涯;相反有許多他的傑作正是在1906到1917年這個時間段產生的。

從1917年直到1954年去世,馬諦斯居住在蘭色海岸尼斯的郊區,他的作品也變得放鬆和平和,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西方藝術界普遍的趨勢,例如畢加索的新古典主義和德朗回歸傳統也是一樣。

1930年以後,他的作品變得更為簡單、大膽和嚴酷。1941年他得了癌症,手術後只能坐輪椅,但他沒有停止工作,在助手的幫助下他設立了一個剪紙學校。

1947至1951年,他最重要的創作是旺斯教堂,他一手包辦了這座教堂所有的設計,從建築、彩色玻璃、壁畫、聖像、神壇、瓷磚、門、擺設 ,乃至十字架、祭器,以及神父在彌撒儀式中所穿的祭袍。

馬諦斯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為旺斯小教堂的建築和裝飾進行整體概念設計。他不斷想像、計算、製作模型、統合空間和點線面。這件大作品及馬諦斯一生創作心得之大成,也是他對生命感恩的象徵。他強調「重要的是在有限的建築內,展現一種無線空間的印象。」

本文字轉載並修正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A8%E5%88%A9%C2%B7%E9%A9%AC%E8%92%82%E6%96%AF

下學期

向大師學習--夏卡爾

馬克·夏卡爾(又譯馬克·夏加爾;俄語:Марк Шага́л;意第緒語:מאַרק שאַגאַל;法語:Marc Chagall;1887年7月6日-1985年3月28日),巴黎派畫家之一。

夏卡爾原名莫依希·夏卡爾,於1887年7月7日出生在白俄羅斯靠近俄羅斯維捷布斯克附近的村莊利奧茲諾。其父母是講意第緒語的哈西德派猶太教徒。不富裕的生活環境,加上嚴格禁止繪製圖像的信仰傳統,本應限制夏卡爾成為畫家的路。但富有文化傳統的哈西德派及故鄉的自然景象,反為其帶來豐富的創作元素,不斷出現在其作品中。

小學時,夏卡爾從同學那看到書籍的插圖,回家後,他模仿書籍插圖,並以自己的想像重組,這開啟了他的繪畫之路。以後,他在當地的寫實派畫家彭恩的工作室學習繪畫。1907年,夏卡爾來到聖彼得堡,斷斷續續學習了3年,最後投入巴克斯特門下的藝術學校。他從巴克斯特那得知巴黎的藝術環境,便開始對巴黎懷著無限憧憬。1910年,隻身前去法國。抵達法國後,就給自己取了法文名字馬克·夏卡爾。

二次世界大戰時,因政治迫害來到美國,並在1945年為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舞劇《火鳥》設計背景和服裝。起初,美國的藝評家並不欣賞夏卡爾,但1946年大規模回顧展後,美國開始擁抱夏卡爾。1948到1985年去世前,定居法國。這段時間,他最有名的作品,便是彩色玻璃畫窗,及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新館製作的兩個大型壁畫。

畢卡索曾評論夏卡爾:「從馬諦斯以後,他是唯一真正懂得色彩的人。」從俄國擴散至整個歐洲,甚至到美國,夏卡爾的作品受到許多人喜愛。

夏卡爾於1910年前往巴黎。在蒙帕納斯(Montparnasse)住一年半之後,搬到「蜂箱」的藝術家社區,因而結識許多前衛畫家 ,從而鼓勵了其在俄國已略見富有詩意而獨特風格。因同社區的畫家的介紹,夏卡爾於1912年時,加入名為「調色盤」(La Palette)藝術學院與「黃金分割」(The Golden Section)藝術團體。「調色盤」和「黃金分割」都是立體主義畫派,放棄用傳統的單一視角來觀察物體,將不同視點統合在同個畫面,希望以此來表達物體最為完整的形象;強調分裂效果,有時甚至將畫面支解到無法辨認的地步。受其影響,夏卡爾的作品如《向阿波里內爾致敬》和《樂園》等等,都明顯可見濃厚的立體主義的風格。

夏卡爾希望找尋更自由的表達方式,一種可以表達內心真實的呈現方式。夏卡爾從立體主義那學到對形的分析,但其解析的不是物體的結構,他重組的也不是物體的各個面向,而是他的記憶,他將經驗的記憶重組成充滿感情的畫。他說:「我是將佔據我內心的形象收集畫出來」。

因此我們可以說:「如果立體主義是對物體的分解及再統整有興趣,夏卡爾則是對分解的記憶有興趣」。他融合了立體主義的繪畫方式,亦了解其限制,藉著立體主義的技巧,「夏卡爾合併在不同時間所從事的一些活動,在他的畫作《我與鄉村》。這畫作所關注的是童年的回憶,所捕捉的不是某一時刻,亦不是某一季節,而是成長的歲月。」

本文字轉載並修正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A8%E5%88%A9%C2%B7%E9%A9%AC%E8%92%82%E6%96%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