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甚麼使我停留
──除了目的
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蔭,有寧靜的港灣
我是不繫之舟
也許有一天
太空的遨遊使我疲倦
在一個五月燃著火焰的黃昏
我醒了
海也醒了
人間與我又重新有了關聯
我將悄悄自無涯返回有涯,然後
再悄悄離去
啊,也許有一天
意志是我,不繫之舟是我
縱然沒有智慧
沒有繩索和帆桅
──林泠
(一九五五)
詩解:
「沒有甚麼使我停留──除了目的。」
這短短的行句,如同靜夜裡一枚小小的星火,將你從熟悉的岸邊喚醒。IB 的壓力與考試未必能固定你的腳步,正如詩中那條「不繫之舟」般,不因玫瑰或港灣而停止前行。你或許擁有尚未明確的目標,但心中已有那麼一點微光在閃爍,告訴你:前方還有更廣闊的海域,更遼闊的想像。
「也許有一天,太空的遨遊使我疲倦,我將悄悄自無涯返回有涯。」
這裡,詩人並非否定探索的樂趣,而是提醒你:縱然想要不斷飛翔,也要懂得在適當時刻調整自己。或許有天,你在 IB 的壓力之下感到疲倦,渴望回到更能安放身心的「有涯」之處,汲取力量。然後,再次出發。「沒有繩索和帆桅」並不意味著脆弱無助,而是選擇以自己的意志為帆,靠內心的渴望去尋航道。
如果你正奔波於習題、報告,甚至為課程與未來掙扎,也別忘了,詩的世界裡,所有想像、停駐與再度揚帆都屬於你。像林泠詩中所言,真正重要的是「目的」:你為何而行?又憑何回返?在不繫之舟裏,你能在海浪中看清自我與世界相連的瞬間,或許正是最可貴的成長契機。祝你在 IB 的旅程裡,持續發現自己的海圖、自己的航線。
詩人側影:
在藥劑瓶與詩稿之間,林泠悄然往返。她曾在童年路過多座城市,也曾在美國的研究室裡尋找化合反應的奧妙;而在思維閃現的縫隙裡,文字又一次牽住了她的靈魂。有人說她是化學博士,也有人記得她的名字是胡雲裳。對我來說,當那「不繫之舟」輕輕呼喚,她便是林泠,一個隨時帶著自由翅膀、在現實與詩歌間浮游的人。
她有多重筆名,像一顆內裡蘊著多種色澤的果實。時而李薺、若瀾,時而雲子;但不管署名如何變化,都透露出她對生命細節的敏銳與對邊界的熱愛。她用簡煉的字句勾勒海與岸、過去與未來,就像把一首詩安置在星空下,既渺遠又能觸摸。或許,這正是林泠的魅力:她能在科學的理性與詩意的感性之間,找到一條永不拴繫的航路。
學習林泠運用意象:
當我們讀〈不繫之舟〉,往往會被「沒有甚麼使我停留」這類簡淨句子攫住。看似冷靜的陳述,卻在下一行「──除了目的」中,忽然釋放出隱含的張力。這樣的衝擊,正是來自林泠巧妙運用「意象」的能力。若你想在寫作裡添入相似的詩意,不妨留意以下幾點:
抓住日常細微的畫面,讓它和情感交織。
林泠能以「岸旁的玫瑰」「寧靜的港灣」帶出歸屬感和誘惑,卻用一聲「我是不繫之舟」婉轉跳脫。我們也可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原本無足輕重的小景,如破舊的階梯、擦肩而過的路人,賦予它們「新的腳本」,讓情感與畫面交融。
藉由留白與簡煉,引出讀者的想像。
在〈不繫之舟〉裡,詩人不著重描寫目的地或旅程細節,只在重點處點一筆:比如「也許有一天」「海也醒了」。這些留白與省略呼應了主題:自由、不受繫縛。我們嘗試寫作時,也可試著用少量的詞,把情境鋪開三分,留給讀者去想那餘下的七分。
善用象徵,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不繫之舟」不只是船,它象徵自由意志,也暗示心靈的漂泊或堅持。同學在寫作時,可思考自己想表達的核心感受,再替它找個現實物象作橋樑:如果你想談「成長中的不安」,或許是一顆飄蕩的氣球;想提「對未來的熱忱」,也許是一盞深夜裡尚未熄燈的檯燈。
在意象之間,善用轉折或對比。
林泠讓「玫瑰」「綠蔭」「寧靜港灣」對比「不繫之舟」,顯示理想的安適與個體的獨立間的張力。寫作時,多留意可以成為對照組的意象,一靜一動、一闊一窄,都能帶出敘事或情感的波瀾。
結合自身經驗,提升意象的真實感與獨特性。
林泠的作品蘊含她的生活與內在宇宙:無涯與有涯、科學與文學兩頭都在她筆下相遇。同學也能從自身經歷切入,融入喜歡的音樂、城市風景或與家人相處的點滴,將那些畫面凝縮成意象,讓它們帶著個人烙印,更能打動人心。
總結:一點真切與一點空白
林泠善於透過意象,將抽象的思維與情緒巧妙投射到具體事物上;一筆收斂,卻也一筆敞開讓讀者馳騁。若你想把詩意帶進作文、或把幾行詩作融入敘事中,請記住:意象並非繁雜的裝飾,而是視野與情感的交會點。把最真切的感受交給那顆微小的「符號」,同時也允許空白和呼吸存在,或許便能走近林泠所鋪展出的自由路徑。祝你在文字裡,一樣擁有那份不繫之舟的暢快。
選一個日常物件:可能是早餐桌上的杯子、房門口的鞋櫃,或校園角落的一株植物。
賦予它「隱藏身分」:嘗試想像它蘊藏哪些人格、感情或象徵意義。例如,一雙鞋子可能暗示一段不為人知的旅程。
寫出一段描述:用 3~5 行文字,讓這個物件在你筆下突然「甦醒」,感受它與你當下的情緒、記憶或期待如何緊密相扣。
提示:
不要著重在外形細節上,而是描述它「如何呼吸」、如何與你交換心事。
保持簡練,留下空白讓讀者自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