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一個字。
它總共有二十四筆畫,帶著「石」部首,兩條細蟲佇於石底,彷彿在暗處蠕動。這個「一石二蟲」的字,粵語讀「dou3」,普通話讀「dù」。若你和我一樣是個愛書之人,或許在泛黃的書頁裡,曾見過這身軀幼白,幾乎不被察覺的小生靈——書蟲——潛於舊書的角落,輕輕遊走。
這字便是「蠹」,一本舊書裡的無名訪客。
令人意外的是,這個平平無奇的「書蟲」字,竟在某次臺北高中的模擬考卷第三題裏大鬧一番,引來學生的驚呼與苦惱。試題裡引用了瘂弦的一句詩:
一條美麗的銀蠹魚,
從《水經註》裏游出來。
並在下一行附上了四個選擇:
(A) 詩人巧妙運用了擬人手法,使畫面充滿活潑的動態感;
(B) 美麗的蠹魚「游出來」,暗示典籍給予讀者深刻啟發;
(C) 刻意選擇以「一條」彰顯翻閱典籍時全神貫注的模樣;
(D) 全詩所安排的一連串意象,可推測詩名為《曬書》。
根據該校官方答案,正解是 (D)。
然而,身為一位同時教導中英文的 IB 語言與文學老師,我卻想說:其實這四個選項都可以是「對的」。
若瘂弦這首僅有一行的詩句被納入 IB 的「未見過文本(unseen text)」範圍,出現在IB考卷上,問題真可能會這樣呈現:
閱讀以下詩句,並回答問題:
《曬書》
一條美麗的銀蠹魚,
從《水經註》裏游出來。
——瘂弦
註解:
銀蠹魚:一種體型微小的昆蟲,多見於潮濕的舊書頁間,猶如書籍的漫遊者或書香中的隱客。
《水經註》:中國古代地理學名著,由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撰寫,記錄河川與沿岸人文景觀,被視為珍貴的古典文學典籍。
問題:
詩中的「銀蠹魚」與「《水經註》」如何成為意象?它們在詩意中起了什麼作用?
這行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如擬人、隱喻等)?它們如何增添詩的表現力?
結合詩句與詩題,討論此詩可能的主題,以及讀者從中得到的啟發。
以下是一篇符合IB中文A評估要求的示範:
瘂弦所寫的《曬書》,僅僅十六個字——「一條美麗的銀蠹魚,從《水經註》裏游出來」——卻包裹了深沈而靈動的意象。在擬人與精巧的語句架構之下,詩人彷彿投下一道流動的光影,讓文學啟發與閱讀哲思,在不經意的一瞬綻放光彩。
詩人以擬人手法,帶來生命力的躍動。
「銀蠹魚」經過「游出來」的動詞潤飾,化身為帶有好奇心的小精靈,在微不足道的舊書紙頁中遊走。水流意象進一步加強了流動感,使全詩呈現出一股清新的律動。
美麗的蠹魚「游出來」,象徵典籍所賦予的深層啟發。
以《水經註》這部古代地理經典作為背景,豐富了文字底蘊;銀蠹魚則宛如專心吸收書中養分的謙遜讀者,在經典裡尋覓歷史人文的寶藏。對詩人而言,閱讀古典不只是翻閱紙頁,更是一種靈魂的浸潤。
「一條」凸顯了翻閱時的專注。
「一條」既是一個量詞,也是一種將焦點凝聚的強調。當讀者沉浸於古籍的浩瀚世界中,或許在那一剎那,眼中也只看得到這條銀色身影——象徵專注力與對知識的渴望。
意象交織,隱約呼應《曬書》之名。
在這行詩裡,從「蠹魚」到「游出」再到「古典名著」,都描繪了閱讀空間裡的場景轉換。曬書有留住文化並與時俱進的象徵,而銀蠹魚的出現,更提醒我們陳舊文字之間,仍然悄悄蘊藏新生力量。
結語:
瘂弦的這一句詩,如同一縷穿越書頁的光,使人感受到古典深厚的精神意涵。藉由擬人的筆觸與象徵手法,一條蠹魚不僅舞動於詩中,也游進了讀者的心裡,照見我們對於知識與文化的無盡追尋。在更大的視野裡,一條微小的蠹魚卻能讓我們捕捉到閱讀的不同層次:詩的美感、歷史文獻的浩瀚、甚至我們對「解讀」這件事的種種姿態。簡短的篇幅蘊含了深刻的思維,正如書籍本身——其真正的厚度,並非僅在紙張的疊疊高度,而在每個翻閱者思想的回響。
你寧可在考場上面對十數猜測別人詮譯的選擇題,還是寫一篇展現獨立思維的申論題?哪一種方式,才能更真實檢視你的理解與詮釋能力?在 IB 的視角裡,這首詩在上述模擬考卷選擇題裡出現的所有解讀選項都可能成立:
(A) 詩人巧妙運用了擬人手法,使畫面充滿活潑的動態感;
(B) 美麗的蠹魚「游出來」,暗示典籍給予讀者深刻啟發;
(C) 刻意選擇以「一條」彰顯翻閱典籍時全神貫注的模樣;
(D) 全詩所安排的一連串意象,可推測詩名為《曬書》。
換言之,IB 在意學生的思辨過程,多於對古籍背景或生僻字有多強大的記憶力。關鍵並不在於《水經註》這部古籍的背景或那個 24 筆畫的生僻字「蠹」,而在於學生能否透過詩句中的意象、修辭或整體結構,剖析出詩所要傳達的主題。
的確,知道那個二十四筆畫、意思是「書蟲」的冷僻字或許很酷,參與守護「曬書」傳統的活動也可能很好玩。然而,倘若考試問題鎖定在這些冷門古典知識上,如果我還是一個學生的話,我會感到憂心。
或許你會問:「如果努力讀書的話,又怎麼會有這種憂慮呢?」那是因為這道考題並非只是一道詩歌欣賞的考驗。
假如一個學生從未聽聞《水經註》這部記錄河川人文的地理名著,甚至不知道「曬書」在傳統文化脈絡裡,既是保存書籍也是分享學問的重要儀式,那麼「蠹魚」「游出」「古典名著」之間的連結,也就變得難以拼湊。學生或許能猜測「蠹魚」與書本有關,但若不懂《水經註》代表著歷久彌新的文史底蘊,也未參與過「曬書」象徵保存與活化文化的意義,他們對整首詩核心意象的理解便容易停留在表面。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道表面看似單純的詩歌題目,卻因此將考生的古典文學背景知識一併考了出來。古典文學知識涉獵不足的學生,往往就難以清楚判斷「全詩所安排的一連串意象」究竟暗示的是什麼,只能在四個選項間徘徊——只不過不知道《水經註》原來是部古代地理學著作,不懂一個生僻的「蠹」字,就會被誤解為語文能力不足。這樣的話,我會害怕閱讀或面對新文本,而不是更有熱情或信心。
再者,一個怎能猜到出題者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方式?
所以,如果我還是學生的話,我寧可寫一篇展現獨立思維的申論題。
事實是,沒有人會僅僅因為某本書被標為「經典」就自然而然地喜歡它。有些文類我依然排斥去嘗試,例如偵探小說;然而這也沒什麼問題。這是因為,要真正欣賞名畫、詩歌甚至流行歌曲,都需要投入心力。反正從根本而言,我不必事事都精通,都能享受文學與藝術,為平淡的日常增添色彩,帶來心靈慰藉。何苦屈從於他人所強加的詮釋之下,被刻板的「經典」名頭困住呢?我盼望每位學子,不只是停留在句讀與背景知識的層面,更能在閱讀和創作的旅途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蠹魚」——不論步履輕盈或緩慢,帶著熱情,啃噬書中的精華,與理想和故事結伴而行。唯有如此,學習方能綻放真實而持久的意義。
所以,作為老師,我很享受教授IB中文與文學的樂趣。IB課程令我倖免於迫學生死背硬記資訊,而有幸於和學生同情共感,體會每一個詩意的瞬間——就像一條銀蠹魚從古老書頁間輕輕蠕動而出——能喚起整個想像世界。這種心靈的悸動,正是我希望自己與學生能夠一再經歷的。也許,在書本尚未曬乾的縫隙裡,那條銀白色的小生靈,正引領我們抵達一處更廣闊、更自由的思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