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遊輪遭遇海難,船上有對夫妻,好不容易來到救生艇前,艇上只剩一個位子,這時,男人把女人推向身後,自己跳上了...救生艇。
女人站在漸沉的大船上,向男人喊出了一句話……〞
講到這裡,老師問學生:〝你們猜,女人會喊出什麼話?〞
學生們群情激憤,都說:〝我恨你、我瞎了眼!〞
這時老師注意到有個學生一直沒發言,就向他提問,這個學生說:〝老師,我覺得女人會喊——照顧好我們的孩子!〞
老師一驚,問:〝你聽過這個故事?〞
學生搖頭:〝沒有,但我母親生病去世前,就是對我父親這樣說的!〞
老師感慨道:〝回答正確。〞
輪船沉沒了,男人回到家鄉,獨自帶大女兒。
多年後,男人病故,女兒整理遺物時,發現了父親的日記。
原來,父親和母親乘坐遊輪時,母親已患了絕症,關鍵時刻,父親沖向了那唯一的生機,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是我不能。為了女兒,我只能讓你一個人長眠在深深的海底。〞
故事講完,教室裡沉默了,老師知道,學生們已經聽懂了這個故事:世間的善與惡,有時錯綜複雜,難以分辨,所以凡事不要只看表面,不可輕易論斷他人。
你的觀念無法解釋所有眼前的事物!
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用自己腦袋中的觀念去解釋別人眼中的事物。人之所以難溝通,就是因為太過堅持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說,我們只想要別人理解,卻沒想過去理解別人。人經常生氣的原因也在這裡,,每個人都相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如果你沒有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你也不會那麼生氣,對嗎?
有對夫妻時常生悶氣,妻子抱怨老公太小氣,一個錢打幾十個結。
丈夫則抱怨妻子太過揮霍:“妳不該隨便花錢!萬一哪天有需要時,就沒錢可用!”
妻子卻不以為然:“錢本來就是拿來花的,不然要賺錢做什麼?”
其實,他們並沒有誰對誰錯,只是觀點不同罷了。
再舉個例!
假如你是有潔癖的人,你一定會特別要求生活環境要窗明几淨,不能有任何雜物,隨手要收拾好使用過的物品等等,這些都是你認為“對的”,依照這樣的模式過生活,會讓你感到自在與舒適,但這不表示房子沒有窗明几淨,用過的物品沒有馬上歸位是錯的行為,只是這樣的生活模式不適合你而已,這其中並沒有對錯的問題。
然而如果你的腦袋有個根深柢固的想法,覺得只有自己才是對的,如此一來就沒有轉圜的餘地,許多人際間的衝突與問題也是於焉而生。
我們會認為事情“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就表示自己早有設定,並認為必須符合這個設定“才對”。
你的"應該做",並不是所有人都該這麼做!
我們會用“應該”與“不應該”對待自己,同樣的,我們也會用這樣的思考邏輯對待別人。
我認為我“應該”節儉的同時,也不允許別人浪費;我認為我“不應該”太懶惰的同時,也不允許別人懶惰;我認為我“應該”做那些事,就認為別人“不應該”不去做那些事。
我們生活中的戰爭就是這樣引爆的。感情應該怎樣、金錢應該怎樣、工作應該怎樣、朋友應該怎樣、還有先生不應該怎樣、太太不應該怎樣、小孩不應該怎樣·····,這就是我們每天面對的戰爭,不是嗎?
這世界並沒有客觀,都是我們的主觀!你的觀點真的正確嗎?
在一場座談會中,已圓寂的聖嚴法師曾問過在場聽眾:“這個世界上有所謂的‘客觀’嗎?”不少台下聽眾紛紛點頭。
不料,大師話鋒一轉,說:“不,這世上並沒有‘客觀’。
因為所有的‘客觀’都是出自我們的‘主觀’。”
沒錯,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一個人跟你有相同的背景與經驗,想法、個性和觀點當然也不同,所謂的“客觀”其實都是出自我們的“主觀”。
如果別人跟你觀點一樣,不表示這個觀點“正確”的,只表示“觀點相同”;如果雙法的觀點不同,也不表示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只是表示“觀點不同”。
那也是為什麼奧修大師一再提到:“真正的自由是免於任何觀念的自由。”
有時後,別人看起來毫無道理可言,只不過是因為與我們觀點不同,或者是看到了我們沒有看到的事。
就像螃蟹橫着走,也許它以為自己走的是直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觀的,不必以為自己心中那把尺一定是直的。
快樂的人是最隨和寬容的;最不友善的人,就是那些自以為是的人!他們無法理解別人是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相反的,那些了解我的觀點不是唯一觀點的人,幾乎都是最友善,最寬容,最隨和,最快樂的人,你必須在心裡留給人更大的空間!
只要想:如果這世上每個人的觀點,行為何想法都一模一樣,那有多無趣?每個人都縮小自己,世界就變大了。
《犀利人妻》電影是掌聲和噓聲的交集。我不諱言,第一次拍電影、第一次當導演,確實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但一路走來,很感謝身邊很多有智慧的長者和夥伴們,隨時提醒我「態度」的重要。例如,我在拍電影遇到挫折的時候,百是傳播的董事長黃義雄,也是電影的投資者,他只問了我一句話:在這過程中,妳得到什麼?我說,是成長,因為困難會讓人成長。但是,等電影上映告一段落後,他又再問了我一次:妳學到什麼?這時我回答他,這一趟旅程我要學的是「心平氣和」。
心平氣和,是人在面對掌聲和噓聲時最好的態度。當很多人給你掌聲時,若不懂得反省,你會變得張揚;當很多人給你噓聲時,若沒有正面力量,你會感到沮喪。因此,當掌聲過度時,我們應該要檢討;當噓聲過度時,我們需要的是鼓勵。一直提醒自己這樣的態度,否則誰的人生是完美的呢?
就如同電視劇《犀利人妻》播出最後一集時,觀眾都在期待最後的答案,很多人誇讚我們帶出一個話題、席捲一股風潮。但是當天我看完播出後,立刻撥了一通電話給人在北京的編劇楊海薇,我們一談談了三個小時,都在檢討哪裡沒做好、哪裡需要加強。相反的,當我面對很大噓聲、感到沮喪時,楊海薇也會特地從北京打電話給我,鼓勵我說:「不怕,我們要勇往直前」。
態度對了,才能朝正面的方向走。這也是我想跟年輕朋友分享的態度,第一,承認不完美,是我們往前走的動力。如果總是把問題的責任歸咎到別人身上,很容易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彼此把責任推托,好像找個替死鬼就可以讓自己紓解壓力,或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但事實上批評別人並不會帶給自己任何進步。
第二,選擇用正面的態度,看待一切事情。很多人看事情喜歡從負面去批判,每當我們公司內部開會,有同仁提到說:為什麼某部戲不好看,收視卻這麼好?我都會反問他,難道你想學人家不好的地方嗎?還是給自己找個理由,日子可以過得比較安心?事實上,放大別人的缺點,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自己永遠不會進步;唯有放大別人的優點,我們才有努力的空間。
電影上映之後,我就接收到很多觀眾和輿論的反應,不論好的壞的,都將成為下一部作品的養分。但在過程中,我學到最寶貴的一課,是態度。看到自己的不完美,也鼓勵自己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正向的態度,才是我們在人生的長途旅程中,真正決定成敗的關鍵。
每年畢業季,在面試應屆畢業生時發現,台灣年輕人有個共同的問題,念完書不知道自己未來要追求甚麼,找工作時容易隨波逐流。前幾年,數位、新媒體話題火熱,所以一堆人嚮往在網路公司上班;金融海嘯還沒爆發前,大家都想去銀行捧金飯碗,這兩年大環境景氣不好,報考公務員的人數又攀新高。
這些現象顯示,大部份的年輕人其實不曉得自己要的是什麼。當你不瞭解自己的性向或優勢,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麼,能做什麼,怎麼可能找到一個會讓自己快樂又有成就感的工作?
當然這不完全是年輕人的責任,社會價值觀、文化、學校、家庭教育都共同造就了這個結果。看看美國可以培養出世界級的NBA籃球員,日本也有被人們推崇的工匠職人,台灣卻沒有這樣的文化,教育我們也該尊敬有一技之長的職人。
台灣教育制度太重視課業成績,過度獎勵那些會唸書考試的學生,卻忽略了讓孩子持續的探索自己,發掘並發揮自己的特長創造優勢;往往成績不好,就容易變成被放棄的一群。如果我們的教育能真正的因材施教,啟發每個孩子不同的潛能,並肯定各種不同的專業與技能,我相信當今的年輕人不會如此徬徨或無助。
種情形,就如同一艘船漂流在一片黑暗的大海上,找不到方向前進,隨便一個小浪花拍打過來,船上的人就很驚恐,以為船要翻了;但如果目標清楚,就像遠方有個微微的亮光,指引著這艘小船,不論環境多麼險惡,船上的人都會想盡辦法,往那點充滿希望的亮光前進。年輕人需要的,我想就是像這樣的一點亮光吧。
在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前,要有勇氣嘗試各種可能,透過trial
and error認識自己。不論是企業實習、國外自助旅行、參與社團、志工…,重點是離開自己的comfort zone多作嘗試。人往往在犯過一些錯誤之後,便能從中學習並更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也因此能發掘出自己的興趣與優勢,但記住,整個過程需要不斷地打開自己的感官,並且有意識地隨時回饋給自己。
擁有“傾聽”的能力也是認識自己很重要的一項技能。我從年輕開始,就會刻意與一些有智慧和心中有愛的前輩接近,他們常常給予我一些發自內心對我的觀察與建議,從中讓我清楚自己的強項與盲點。舉個例子來說,進入奧美後的我工作順利並得到許多機會表現,而這些良師益友就曾私下建議我:工作表現越是傑出時,就該更謙虛更能夠體貼夥伴,如此才能帶人帶心,營造出專業又向心力高的團隊。這些建議,對我的工作生涯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我的第一個「生涯導師」是我的父親。在美國求完學後,是他把我喚回台灣。在踏入社會前,他告誡我三個觀念,我一直謹記在心。
第一,不管書念得多好,進入社會之後,就是不同的世界。在學校唸書,就像是學會了A到Z 26個英文字母,再怎麼滾瓜爛熟,也就只是認識了基本字母;出了社會,要學的是如何把字母拼成單字、把單字寫成詞彙、句子、最後再把句子組合起來,成為有意義有影響力的文章。學校裡學得再多,如果進入社會後不能學以致用,終究只是會幾個字母而已。因為如此,更該虛心的不斷學習,讓自己成為有價值,能對公司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第二,對於年輕人,其實唸書跟工作都是在學習,社會不過是一所更大的學校。最大不同的地方是,唸書時要自己付學費才能學習,但工作卻是you are paid to learn,公司付你薪水,還給你學習的機會和訓練,這麼划算的事,當然該更努力工作。因為如此,我年輕時還曾不太喜歡週末跟國定假日,因為少了一些時間到公司與同事或老闆學習。
第三,每個年輕人的身上都背了一個隱形的背包,裡面放的,就是你從人生中、工作中獲得的經驗與收獲,這些都是你未來打仗的武器,例如專業技能、待人處事的智慧、謙虛、勇氣等等。背包裡的武器越多,工作表現自然就會越好,而你能獲得多少武器,完全取決於你看待工作的態度與歷練。
這也是為什麼,我到現在仍然相信,態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老實說,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對公司的貢獻很有限;所以,凡事不要只從自己角度思考,帶著想學習的渴望工作,勇敢嘗試新的挑戰,努力認識自己,找到目標,在職場上創造自己被需要的價值。
入行這十年,我看過不少藝人。有A咖B咖、有巨星大牌,當然也有很多過客!這期間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為什麼大家都不懂得欣賞好作品?
很多新人拿著自己的作品,看著各方批評掉眼淚,不懂為什麼自己嘔心瀝血的代表作會被市場嫌棄的一文不值!也有很多不停碰壁的B~F咖,總是到處取暖、質問身邊人,說自己真的很努力,為什麼還是碰不到出頭天?
我相信,這樣的狀況充斥在每一個工作環境中。新人的心中總是把問題推給這樣的藉口:老的人走不了,新的人升不上、一堆大人占著茅坑不拉屎等等的怨言。但同時間,你花了多少時間檢視自己的毛病?這是個重要的問題,也是我踏入社會後最難學的一堂課。
某大牌歌手,從製作專輯開始,就相當堅持自己專輯的方向,沒有人能左右。到了宣傳期間,他只上他認定的節目,而且指定製作單位的內容該如何設計。到了銷售揭曉的哪一刻,他抓狂了!痛罵消費者不懂得欣賞他的好作品!狠刮唱片公司不會用新手法宣傳他的好作品!猛譙MV導演把他拍的過於流俗!這樣的例子每天都在這個演藝圈發生!
我並非專業的音樂人,在這一刻,我也只是個普通的消費者。但說實話,我並不享受這樣的音樂內容。
也許是我不懂,也許是我膚淺,但如果真的是好作品,不是應該淺顯易懂嗎?但歌手本身並不認同,他還是繼續創作他的「好作品」。那是我最後一次看他上節目宣傳他的「好作品」,也是我最後一次看到他上節目….他還是被市場無情的淘汰了。
我十年前剛踏入綜藝圈的時候,第一個節目就是個大型綜藝節目。有兩位紅到不行的主持人攜手合作,有充裕的製作費,更重要的是,有一群很熱血的年輕人一起打拼!我們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點,也經常為了剪接不眠不休,但我永遠記得當完成第一集的那一刻,我們一群人是多麼的驕傲,因為我們完成了一個我們自己都很滿意的「好作品」!
當收視率揭曉,我們挫敗了。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輸贏,更是自尊心的摧毀!
但退回觀眾的位置,看到的可能是一群人在自HIGH,或是相當狹隘的幽默,更有可能被說成是不知所云的瞎搞!重點是,數字會說話。收視報告上,你就是難看!被批評固然不好受,但更加困難的是對自己批評。但這是脫離失敗的唯一路徑,因為罵別人不能改變任何事,但改變自己卻是立即見效的治癒妙方!
任何產業口中的市場,都是詭譎多變的。沒有人真的可以預言未來,能做的只是預測趨勢。與其不停的責怪市場,不如嘗試了解大環境。與其喋喋不休的抱怨被埋沒,不如改變自己的能見度,還比較實際一些,不是嗎?
佛教的五大基本戒律中有一項「不妄語戒」,意思是指「不說任何害人害己的言語」。可是,懂得發自內心、恰到好處地讚美別人的人很少,喜歡在背後批評別人的人卻很多。一般人如果不是在人前歌功頌德、言不由衷的奉承,就是在人後因妒忌而中傷別人,或是透過批評別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因為他們已經習慣「張家長、李家短」地說別人的缺點,似乎覺得說別人的優點一點意義都沒有,只有不斷地說別人的缺點,才會覺得痛快、過癮,很難改掉說閒話的毛病。
台灣目前不只在媒體上有這樣的現象,一般的家庭聚會也經常如此,說別人的閒話似乎已經形成一種普遍的風氣。像是大家都喜歡謠傳:「聽說某某女明星生了一個私生子。」類似這樣的謠言,談論時好像很有趣,但其實毫無意義,只是一種無聊的舉動罷了!
雖然大家都知道不要聽信謠言,多半的人也的確不會輕信謠言,可是卻很喜歡傳播謠言,例如:「有人說某某人做了缺德的事,我只是聽別人這麼說,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請你不要隨便傳出去。」對方聽到後,表面上點頭說好,背地裡卻很快地告訴另外一個人:「我聽說某某人做了缺德的事,但是你不要跟其他人亂講,因為我只是聽說,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結果一傳十、十傳百,謠言便不脛而走了。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是在這種狀況下造成的,如果是好事,傳揚開來還可以激勵人心;但如果是壞事,傳開之後,內容既沒有意義,也不能讓當事人改過,而且這些耳語通常是在事情尚未明朗時,便已經在暗地裡流傳了,這樣的流言會中傷別人。所以,在傳播這些言論之前,應該想想,如果換作是自己被謠言所困擾,應該也會痛不欲生地大聲吶喊:「我明明沒有做這樣的事,為什麼會出現這麼難聽的傳言呢?」如果能將心比心,便不會傳播謠言,也不會聽信謠言了。
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當我們要說任何一句指責、批評、譏諷的話之前,要先考慮到:「這句話對對方有利嗎?對自己有益嗎?對其他聽到這句話的人,產生的是正面或負面的作用呢?」如果開口前能先想到這些,就不會隨便亂講話,而能多積一點口德。
相反的,如果口無遮欄、缺乏口德,惡毒的謠言、閒話說多了,總有一天會自食其果,因為言語上的過失本身就是一種惡業。所以,我們應該多說利人利己的好話,不要說害人害己的是非謠言。
1. 失敗常教我的一些事 你最不該學到的是放棄
2. 你不想要人生就這麼平淡地度過 你想做點不一樣的事 你甚至有才華和潛能讓自己不一樣 但是你沒有起身去做 不過是蠢蠢欲動的症頭定期發作一遍 這些人被稱為 長了翅膀卻飛不起來的人 為什麼飛不起來 因為怕 說是怕麻煩 其實是怕失敗 怕嘗試了沒有成功就證明了自己很普通 所以就算只差臨門一腳 這些人就此停止 不敢再往前 還沒達到目標就先自己放棄 她們會有方法自圓其說 我只是沒有努力 不然早就成功了 或是自我催眠 我這樣子就夠了 她們相信自己做的到 但其實根本做不到
3. 若只想一帆風順 過著沒有半點失敗的人生可能也只能擁有短暫的好風景 現實狀況是也沒有那麼百分之百順利的人生 就像棉花糖遊戲的小孩一樣 邊玩邊失敗 然後從失敗中不斷修正 這樣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反擊的智慧---你應該這樣說不
1. 領導的藝術是拒絕 不是承諾 要承諾很容易 by Tony Blaire.
2. 勉強承諾 不如坦然拒絕 by 雨果
3. 不懂得拒絕 是因為腦子沒在思考 別奢望每個人都喜歡你 做自己才能發揮實力
4. 乖乖聽話的好人 其實是誰都可以取代的螺絲釘
我想,「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是大人對小孩的期許! 而我的觀察發現絕大部份的家長老師總是給予孩子太超齡的壓力。我贊成給予孩子必要的壓力,還有一顆慈善助人的心腸(人格養成)。
陳凱倫事件省思-撰文者:尤子彥
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陳凱倫,獨子陳銳涉入黑幫,遭檢調聲押禁見,就連證嚴法師都嘆「親人難渡」。 菁英型父母為何教出偏差孩子?教養困境沒有速效處方,「親子陪伴」,「自我承擔」是唯二解藥。「若能折壽喚回寶貝兒,我心甘情願……。」
一月二十四日,身為慈濟人的大愛電視台主持人陳凱倫舉行記者會,聲淚俱下談十九歲獨子陳銳涉入黑幫遭羈押事件。鏡頭前,陳凱倫眼神盡是無助,和保持公益形象、長期在「大愛會客室」傳播善念的他成高度反差。
高知名度、社會資源豐沛的陳凱倫,是許多人眼中的OK爸媽,為何教養出涉賭圍事的NG寶貝?記者會上,陳凱倫自述,他最擔心兒子此時剃了光頭關在裡面,「他很天真,跟我一樣天真,」「他七個月前交到一些行為比較偏差的朋友,可能是我們疏忽了」陳凱倫希望外界再給「銳寶貝」自新機會。
心態不OK
重視形象甚於子女、自認無所不能,然而,看在擁有豐富家族治療臨床經驗的專家眼中,青少年行為偏差根源,並非來自壞朋友等外在環境,而是家庭本身。家庭最常出現的問題是:
一、父母重視自身形象,甚於子女實質問題
二、父母扮演全知角色,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無法誠實面對教養困境。
「到這個時候,陳凱倫想的還是自己。」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認為,陳凱倫父子是典型的名流教養症候群,當遭遇教養困境,這群重視公眾形象的父母親 ,先想到的是外界看待他的眼光。
拿「交到壞朋友」當託辭,背後就存在這樣的心態,王浩威憂心,這句話透過媒體,間接傳到陳銳耳裡,陳銳心裡冒出的OS(對白)會不會是「又來這一套 !你們老在演自己的戲」。陳凱倫接受媒體訪問時坦承,他曾對兒子說過,「如果再出狀況,可能讓老爸丟工作。」
一個細緻的社會,一定是從人文素養開始。曾經有一所小學教導學生如何去欣賞人生裡藝術中的沉靜與美好,如果學生懂得感恩,懂得回報這個社會,他們會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價值,那就會是他們一輩子最重要的資產。
台灣社會是一個過動的社會,任何事情發生馬上引起騷動。但人一盲目追逐就沒有時間去思考,更不可能將自己浮躁的心沉澱下來,而要培養優雅的氣質,首先就必須學會「安靜」。
有一次我在廣播中聽到一位主持人訪問某溝通專家,專家提出了一個理論,叫做「73855」,什麼是73855呢?他說根據研究,我們在第一次認識一個人的時候,聽他說話的內容佔了百分之七,他的外表、服裝佔了百分之三十八,氣質佔百分之五十五,也就是說你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你的氣質、第二是你穿了什麼、第三才是你說了什麼。這理論雖然不見得完全正確,但的確也點出當我們站在別人面前,第一個散發出來的就是氣質,而氣質來自於內在的涵養。
我們英文不好,有英文補習班;電腦不會,有電腦研習營;但是如果意識到氣質不夠優雅,很多人就傻了眼,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才好。 就從學習安靜開始
我常覺得:台灣社會是一個「過動」的社會,任何事情發生馬上引起騷動,好像每一個人都深怕自己漏掉了什麼,因此我們看新聞需要掌握每一分鐘的動態,一個小小的緋聞,你希望有SNG現場的連線報導,看完一堆call in節目的深度討論,接著又看各雜誌的挖掘內幕,就是怕自己有哪一個環節不知道,害怕自己與這個社會的話題脫節。因為充滿了資訊恐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逐「即時」的訊息,人一盲目追逐就沒有時間去思考,更不可能將自己浮躁的心沉澱下來。
《大學》中有一段話應該可以算是最精闢的見解:「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得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其次,現代人都太重視每一件事情「立即性」的效果,希望可以「七天學好英文」、「半年讓你成為千萬富翁」,什麼事情都要越快越好,但是我們都忽略了,其實人生有很多事情是不需要有「結果」的。
我們培養對藝術的欣賞、對美的事物的喜愛,你怎麼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看到「結果」?朱光潛先生有一句話讓我非常認同,他說:「美感的世界是一個純粹意象的世界,欣賞藝術是從有實用的世界走向一個理想的世界,也就是沒有利害關係的世界。」沒有錯,當每一件事情都有利害的時候,你怎麼能有平靜的心靈去欣賞它?因此,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應該有一些事情,是超越利害關係的、是不求回報的,這樣我們才能從另外一個領域去發現我們自己,找到可以讓自己安靜的境域。
這是修養的第一步。
但我們要如何讓自己免於庸俗呢?我一再提到對「藝術」的喜好,也許很多年輕朋友們一聽到「藝術」這兩個字就嚇到了,覺得真是高不可攀、而且太過遙遠。
我就舉我自己的例子吧。 我對藝術的喜好是從音樂開始的,大概十四、五歲時,有一回看了一部黑白電影,大概是叫「艷曲凡心」,電影演的是音樂家舒曼的故事。舒曼的太太叫做克拉拉。克拉拉是一個非常有名的音樂家,在音樂的造詣上甚至比舒曼還高,但面對著愛情,她卻毅然的放棄了自己職業演奏家的工作,反而全力幫助舒曼成就他的事業,即使後來舒曼患了精神分裂症,克拉拉還是小心翼翼的守護著他。他們的好朋友、優秀的音樂家布拉姆斯就在這樣微妙的情況下,愛上了好友的妻子克拉拉,但克拉拉始終沒有接受,她不願離棄舒曼,而且終其一生到世界各地演奏,就為了推廣舒曼的音樂。
我已經記不得那時究竟是青春少年對愛情的幻想,或真正是音樂感動了我,總之從那時開始,我瘋狂的愛上了舒曼的「夢幻曲」,從夢幻曲又愛上了小提琴、然後是古典音樂、然後又接觸了貝多芬、巴哈酘酘一路延伸下去。
初中的時候我是鼓隊的隊長,高中以後又擔任了樂隊的指揮,到十七歲那一年,我終於有機會去學小提琴,看著音符從我指尖流過,那種美夢成真的愉悅,不是任何一件事情可以替代。我非常用心的練習,別人一年的功課,我只花半年便修習完成,但畢竟起步太晚,我再怎麼拚命,讀譜的能力還是不如人。於是我又將全副精力放在當指揮的這件事上,那時不僅在學校大出風頭,基隆地區的學生比賽裡我也頻頻得獎,與音樂一步一步靠近,每每站在指揮台上,我雙手一張,總覺得自己的未來就寄託在一根指揮棒上!
那時年輕,不懂得如何去約束內在的躁動,只知道當我聽到優美的音樂,心情就慢慢沉澱下來,跟隨著音符的起伏,有時開闊如峻嶺,有時澎湃如海洋,有時又潺潺如溪流,有時琤琤,有時琮琮,就這樣進入到另外一個美好的世界,讓身心完全的沉靜、放鬆下來。
一直到有一回號稱是「女暴君」的華裔國際指揮家郭美貞到台灣來,我懷著朝聖的心情,想盡辦法跑去看她的排演,就在台下一個黑暗的角落,我看著這位知名的指揮家在台上揮動著雙手,那一刻心情無比複雜,又是感動,又是失落!感動的是我終於看到了真正的指揮家該有的風采,失落的是我想著自己那些簡陋而基礎的指揮,簡直就像是在空中畫符,隨著音樂在舞蹈而已,與現實的「專業」差距甚遠。我羞愧得無地自容,也明白了自己永遠不可能成為那樣一個傑出的專業指揮家!
當然我心裡很難過,但我想:雖然專業指揮家的夢想破滅,可是我卻可以做一個很好的音樂欣賞者。音樂,我還是不會放棄。
後來我到花蓮海防部隊服兵役,儘管軍中生活暴戾、無聊,但是只要一有閒暇,我就帶著廉價的手提音響,跑到海邊用音樂來洗滌我心靈中的苦悶,每每聽到悠揚的樂章,我就忍不住想要對軍中的同袍大喊:大家不要再發呆、不要再浪費時間了,聽聽這音樂吧,我們怎麼可以輕易放棄這上天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於是許多軍中袍澤從看熱鬧的心理、到一知半解,最後被我影響也愛上了音樂。只要一有操練的空暇,大家就會聚集起來聽我介紹音樂、說說音樂家的小故事呢。
就這樣,音樂伴隨了我一輩子,我並不是行家,也不再要求自己強記每一個曲目的名稱與樂譜,但每每在內心最浮動的時候,音樂永遠成了我最好的伴侶。
我常想:在現今台灣的社會裡,要讓每一個人都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足,如果這個滿足的要求來自於「物質」,那麼在今天的經濟狀況下,真的很難;但是如果我們從小就培養「精神」層面的需求,讓每一個孩子從小就懂得音樂、懂得繪畫,或是喜歡看書,讓一個計程車司機下班後願意回家聆聽欣賞一張音樂CD、讓一個泥水工在假日之時用彩筆畫出他的生活環境,如果可以從這方面著手,不論職業高低、不論薪資多寡,用最少的金錢,就可以讓大家都站在同一個立足點上得到滿足。
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領導階層、社會教育各界必須要有這樣的體認,願意以身作則、願意站在高處呼籲,撇開一些利害關係,回到一個安靜的精神層次;儘管看不到立即的價值,但是在無形中,每一個人都獲得了無價的資產。
台東縣卑南鄉的利嘉部落有一所美麗的國小,只有六個班級、一百個學生,這所日據時代即已成立的國小,老樹成林、綠草如茵,甚至連階梯都是以石板堆砌而成。它優美的風光,吸引了很多的觀光人潮。
但讓我感動的是:利嘉國小校長張中元說,利嘉國小的學童都是卑南族原住民,所以校方不希望給同學過多沈重的課業壓力,而朝「生活教育」與「情感教育」發展,每個小朋友都可以發揮專長,在校園中舞蹈、歌唱,留下美麗的童年回憶。每天中午休息時間,學校會播放古典音樂讓同學們欣賞。張校長不但首開先例,派學校老師到國家音樂廳欣賞音樂,而每年年底,梅花綻開,一場露天音樂會就在梅樹下舉行,這場「梅花音樂季」的情境教育吸引的不只是小朋友們,還有利嘉社區的民眾,以及聞訊而來的遊客。此外,利嘉國小的廁所裡也變成孩子們發揮想像力畫畫的空間,讓廁所就像美術館般的美麗。
任職教育界二十七年,且始終在原住民學校服務的張校長說,他希望他的學生們在學校期間能學到兩樣事情:一是懂得凡事感恩,二是懂得提昇自己的人文藝術素養。
這些教育都不是有形的,不會出現在聯考成績單上。這些原住民的孩子們將來或許會成為社會的棟樑,或許只是在基層默默服務的百姓,我們不知道;可是我知道有一點是清楚明白的:就是將來這群孩子們會永遠記得,曾經有一所小學校教導他們如何去欣賞人生裡藝術中的沉靜與美好,他們懂得感恩,懂得回報這個社會,他們會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價值,那將會是他們一輩子最重要的資產。教育,除了教導知識,不就是要教導孩子們感恩與人文嗎?難道還有其他更偉大的目的嗎?
一個細緻的社會,一定是從人文素養開始。如果我們愛這片土地、對我們的社會有所期待,我們要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我們要給我們的孩子什麼樣的環境?我們該期許,台灣不只是經濟起飛,人文更要起飛。
證嚴法師曾說過一段話:「原諒曾經傷害過你的人,也要做一個不輕易被傷害的人。」很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命留下一點空隙,就像兩車之間的安全距離,有一點緩衝的餘地,可以隨時調整自己,進退有據。
生活的空間,須藉清理挪減而留出;心靈的空間,則經思考開悟而擴展。
打橋牌時要把我們手中所握有的這副牌,不論好壞,都要把它打到淋漓盡致;人生亦然,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處理它的方法和態度,假如我們轉身面向陽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陰影裡。
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想拋向別人時,首先弄髒的也是我們自己的手。
一句溫暖的話,就像往別人的身上灑香水,自己也會沾到兩.三滴。因此,要時時心存好意、腳走好路、身行好事、惜緣種福。
光明使我們看見許多東西;也使我們看不見許多東西。假如沒有黑夜,我們便看不到天上閃亮的星辰。因此,即便是曾經一度使我們難以承受的痛苦磨難,也不會是完全沒有價值。它可以使我們的意志更堅定,思想人格更成熟。因此,當困難與挫折來時,應平靜面對、樂觀的處理。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磨擦,有些話語秤起來不重,但稍一不慎,便會重重地壓到別人心上;同時,也要訓練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扎傷。
當代中國許多年輕父母,一方面是「吃」老爸老媽,「啃老骨頭」不能完全自立;另一方面,教育下一代是「捧在手上怕跌了,含在口裡怕化了」,使孩子成了「小祖宗」、「小皇帝」,全家人都要圍著這個「中心」轉。不難預見這些嬌生慣養的一代,將來無論是面對人生,或面對社會,他們的「先天不足」會給自己帶來不利。
在國外的大多數家庭,與我國不同,父母普遍重視「苦」育,從小培養孩子吃苦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
美國人的家庭教育是以自食其力為出發點的,讓孩子從小懂得勞動的價值,養成勞動的習慣,從而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做工養活自己。
即使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總統的兒子失業了,也拒絕父親的接濟,不「啃老骨頭」。連中學生也提出:「要花錢,自己掙!」不依賴父母!
日本的孩子小時候,父母就告訴他們「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出外旅遊,不論多麼小的孩子,自己東西都由自己來揹,不依賴父母、兄姐的幫助。上學以後,許多學生都在課餘時間參加勞動,做工掙錢,作為學習、生活的補助費用。大學生中,勤工儉學非常普遍,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端盤子、洗碗、售貨,幫人照顧老人,或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
西方國家普遍重視孩子勤勞節儉、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教育。船業鉅子歐那西斯的孫女安希娜,母親意外去世後成為二十億美元的繼承人。但父親不願看她成為嬌嫩軟弱的女子,命她每天步行上學,一日三餐不准剩飯,自己槓著雪具去滑雪,每逢新年還必須捐出一件心愛的玩具給窮孩子。在瑞士,十六、七歲的女孩,初中一畢業就要去有教養的人家裡當一年的女傭,上午幫工,下午上學。一方面鍛鍊勞動能力、吃苦精神;一方面還有利於語言學習。因為瑞士有德語區、法語區,她們常到另一個語言區當女傭。
英國王妃黛安娜的長子威廉,幼年時使用的嬰兒車是他父親三十年前坐過的那輛,玩具也是父親當年玩過的木質玩具,節日禮物亦多是廉價品。父母從不溺愛。
外國這種「苦」育思想,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便已存在,孟老夫子告訴我們:必須在艱難困苦中,才能鍛鍊出堅韌的意志性格,增長智力才幹肩負重大使命。外國家庭教育經驗和古代賢哲的教育思想啟迪我們:父母對孩子不應過度溺愛,適當進行「挫折教育」或「苦」育,以培養其心志,對其現在和將來都是大有益處的
(轉載節錄自89.1.10中央日報)
荷蘭人的習慣 - - 遇到事情時總從自己, 而非別人身上找原因
剛到荷蘭時,我在家中接到了一個電話。"您好,請問是樑先生嗎?""是啊,您是?""我是電力公司的。
""請問有什麼事?""您家這個月的電費比以前多了26歐元,我可以知道原因嗎?"
"這是什麼意思?您是在懷疑我沒有按照有關規定用電嗎?"我的聲音有點兒高。
"不不,您誤會了。我發現您的電費上漲了,擔心是哪裡漏了電,所以想請您注意一下。
如果您認為有必要的話,我們就上門去檢查一下。"半小時後,兩個身著工作服的人來到我的家,對房間裡的線路進行了全面檢查。
這件事讓我想起最近收到的一封信,信是警察局寄來的。信中的一段文字讓我很是意外:"尊敬的先生,您的車兩次違規,我們想知道原因,是不是交通設施所處的位置不合理,或者是發生了故障?對此,我們表示歉意,希望您能將您的意見告訴我們,謝謝!"
荷蘭人的習慣==遇到事情時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中國人的習慣==遇到事情時總從他人身上找原因
這就是進步的民族與自私的民族的差異
的確 文化所塑造成的人格差異
我們經常提倡:做事之前要充分理解事物的精神、內涵,執行時才會做的又快又好,且能夠真正有所體悟、學習。這是針對順從性高、不喜歡動腦筋、或習慣於不假思索「拿來就做」的人,提醒其切莫陷入不動腦筋的習性,而不自知。
然而我們也發現,習慣「要理解才去做」的人,有時也會陷入另一種型態的僵化:「只做理解的事情」。這類人非常堅持「要理解才去做」的原則,甚至當他「無法理解」時,還會非常理直氣壯的要求對方必須說服他,否則就沒辦法做。其邏輯乍聽之下不無道理,實則令人哭笑不得。
實務經驗告訴我們,理解能力與個人閱歷的多寡,及悟性的高低有關。年輕、資淺者閱歷有限,對於未曾經歷的新事物,本來就未必能很快了解、認知;而即便是資深人員,其閱歷亦有其偏向。更何況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無人能百分之百了然萬事萬物的道理。所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俗語,並不是陳腔濫調;它其實指出了任一人視界必有侷限的自然律,以及前輩智慧的價值。
所以,看待無法理解事物的正確觀念,應是先接受進來,透過「做中學」,一邊做一邊理解。當旁人提點要去做某件事、或該去注意某件事時,應盡力去理解其說明;假使未能通透理解,也應該先「照著去做」,一面做一面去體悟其道理,一面體悟再一面比對、提問。只要用心,必能在實做的過程中,悟透大部分的道理。否則,因為大部分的事物都未經歷過,豈不是好多事情都不能做、不必做;如此一來,個人將無法擴增歷練範疇,組織的政策也就無法推動。
更何況,以我閱人的經驗,多數將「要理解才去做」當作排拒事物理由的人,骨子裡他是不認同,他是反對。因為,當被問到哪裡不理解時,他們往往說不上來,禁不起旁人一再催促、追問,只好以此為藉口,含糊帶過。究其根源,他們是反射性的排斥他不認同的事物,也就是犯了「本能叛逆」的毛病而不自知。
否則,真正掌握「要理解才去做」真諦者,對於無法理解的事物,他仍會嘗試去「理解」、「認知」、「深度理解」(請參考「善性循環的啟動圖」)。確實思考後,他必能發現有些地方是不對的,是不可行的,是有瑕疵的;而能提出為何不對、不可行、或有瑕疵的理由,並請求主管或旁人解惑。絕對不會單以「不理解」這個說法,簡單回應。
因此,大家應該認知到,廣義的「要理解才去做」,應是「要理解才去做,但無法理解也要去做」;更重要的是,個人切莫以「要理解才能做」來掩飾自己的「本能叛逆」的習性。而主管也應能洞悉這類以此為藉口者的人格特質,而能真正導正部屬的習性,有效輔導改正。(Y60831)
(本文取材自「聯強EMBA」,為聯強國際集團內部管理課程(作者為杜書伍)
讓導師有時欣慰有時頭大的各位大大:
進到惠文已經兩年多了,. 大家對這環境的人事物已經非常熟悉, 成為老大哥老大姐的你們, 此時除了面臨人生轉折點---升學, 想必對惠文更是依依不捨, 在這離開之際, 我們一起來回顧過去的總總吧. 在惠文, 你認識許多朋友和老師, 共同編織許多美夢, 一起經歷不同的生活體驗, 有喜怒哀樂, 這點點滴滴或許在未來人生的某個時刻會突然浮現在你的腦中, 你會會心一笑, 但筵席總會散, 帶不走這些曾經最熟悉的人, 日後的人生道路上能陪伴你的只有這些回憶, 人生便是如此, 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 導師這些年給予你的教導和指引, 也許當下的你無法全盤接受, 導師卻期望這些做人處事的道理能在你未來的人生旅途中起了作用.
還記得導師曾說過嚴格也是種慈悲嗎? 一棵不起眼的小樹苗如果只是順性發展, 它就只能是一棵再普通不過的樹, 但若經過園藝者的巧手雕琢, 這顆小樹苗未來的身價水漲船高. 人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 因為人有時是懶惰負向的, 所以一個人要有所成就, 除非本性非常有定力和執行力, 否則他就只能靠外力, 這所謂的外力正是師長給予你的推力, 這些師長希望你行為舉止得宜, 自我負責, 認真上進, 甚至能回饋給他人. 話說的好聽, 但在這諸多的要求下, 你受到的限制可能也很多, 甚至讓你感到不舒服, 這便是人的矛盾.
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在一個優秀的班級學習, 也希望自己的同學個個知書達禮, 但有些人卻開始出現不合乎團體生活的表現, 好比穿著便服, 上課說話, 上課睡覺, 作業缺交, 打掃不認真,回應師長的態度不禮貌等…., 當同學的行為脫軌時, 身為這團體一份子的你可能心生不悅, 卻不願意站出來指正, 所以這些行為脫軌的人便以為所有的人都認同這些不合規定的行徑, 這些人甚至認為每個人都覺得老師管太多, 所以大家才不願意配合. 如果回到這一段的最初, 也許你就會發現自己的矛盾之處, “要馬兒好 又要馬而不吃草”, 可能嗎?
或許某些人又要說: 你管太多不需要管的地方了. 這對導師是很大的莫須有指控, 這三年我只管你的秩序 整潔 態度, 請你現在靜下來想想: 導師曾有哪幾件事情是超出這範圍的? 班上有很多人對導師來說幾乎成了隱形人, 因為他的一切都合乎校規班規, 這些規定是在他們進入惠文前就已經訂好的, 而不是為了他們的存在而設立的, 他們之所以行為得宜, 肯定是本性即如此正向. 而通常最不願意配合規定的人也就是那些意見最多的人, 他生為團體的一份子, 造成了他人困擾卻仍我行我素, 更認為自己是對的, 當導師屢勸不聽, 轉用校規處置時, 他卻說導師太嚴格. 當這些人到我這裡一看自己的自述表, 或許才能慚愧的說: 原來老師這麼多自述表都沒交出去. 在惠文, 你所接收到的教育是正向的, 至少我在導師這部份的角色扮演是這樣, 這些人的自我行為該說是自己本性使然? 還是歸咎到老師過於嚴格呢? 請你們憑良知想想. 當你犯了錯被處罰, 你可以感到不高興, 但你必須仍保有理智, 導師ㄧ個人管38個人, 勢必得依照規定來辦理, 否則可能又會被說成是偏心不公正. 或許做越多, 遭受到的非議就越多, 但是你該很清楚我所做的每件事情合情合理且都是我的責任, 如果我今日偷懶不做, 那我還夠資格當老師嗎? 有些人說導師管的太嚴格了. 這些人拿我和誰做比較? 這三年你的導師只有一個, 你的比較客觀嗎? 你拿我跟科任比較嗎? 不客觀吧. 你拿我跟其他導師比較嗎? 那也不客觀吧. 因為學生本質也不同吧. 你拿我跟你父母比較嗎? 我只想說: 不會吧! 這也太扯了吧!
話說的再多, 有用則靈!現在的你夠成熟了, 肯定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情, 但請你也用足夠的理智來處理自己的一切, 今天只有你本人有權決定你想怎麼做, 所以你的行為舉止全都是你自己要負責任的. 接下來要請你花點時間省察這幾年來你對這七條班規的遵守程度和心得. 唯有不停地反省才能讓自己更進步.
1. 準時上下課, 按時交作業
2. 上課專心聽講, 並做筆記
3. 服裝儀容整齊端正
4. 尊敬師長, 友愛同學
5. 待人處世, 誠實負責
6. 態度謙和, 有禮貌
7. 善用時間唸書, 追求課業進步
8. 我想對導師說:
看完各位同學的自我回顧後, 導師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 導師就藉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發現吧!
1. 部分的人覺得自己偶爾忘記穿正確的服裝到校, 偶爾遲到, 偶爾忘記交作業, 偶爾態度口氣不佳, 等等等. 或許是因為個人感受不一所致, 但我們該如何斷定 “總是” “時常” “偶爾” “從不”的頻率標準呢? 我們是該以此人的個人狀態來評論, 還是拿此人在此團體中的狀態來評論呢? 我們是該把時間縮短為每週來看呢? 還是把時間拉長變成三年來看呢?
當部分同學提及以上缺點時, 你會發現有些人是因為自己的私心刻意犯規, 但你也會看到部分同學就算有自我的想法, 但他仍以團體為前提, 因而壓抑了自己的欲望, 進而委屈自己來配合團隊生活. 是什麼力量讓這些人犧牲小我? 是什麼樣的教育讓這些人能有同理心? 我想答案就在你自己的一念之間. 因為倫理道德---自在人心! 如投資大師羅傑斯所說的: 你可以不管世俗的看法常識以及一般人所謂的教條, 但是必須遵守一個社會能夠生存所必備的道德規範.
另外, 有些人謙虛的面對自己, 他說自己三年來都按時交作業, 專心聽講, 態度正向, 但仍有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這是何等的胸襟阿!!! 在老師看來, 這三年當中這些人的表現已是如此令人滿意, 但他卻謙卑地說自己仍有待改進. 或許成功者之所以不同於他人便在於他那永遠要求自我督促的氣度吧!!
2. 當中, 導師也看到有人越到畢業尾聲越能力爭上游, 但也有少數的人卻淪陷無法自拔. 是怎樣個性的人才能正向面對外來的一切挫折? 又是怎樣個性的人這麼不堪一擊? 是誰或者是什麼事情讓某些人在人生某個關卡時突然看清想通人生的一切, 進而有所改變? 我想一切都是你自己的決定和選擇, 但是你在決定和選擇之前是否已經盡自己所能做好功課, 找到任何可行的替代方案, 仔細分析研究結果的利弊了嗎? 如果你還不能確定你這個決定的可行性, 那你還甘願冒險一搏嗎? 別忘記了, 這人生是你的, 你得自己負責, 可別拒絕學習, 結果賠上寶貴的時間和金錢.
3. 看了38位同學想對導師說的話, 大多數的人都認可導師的付出, 也心存感激, 但不免加上ㄧ句“雖很煩,” 我想我在古代應該是因為諫言而被處死的吧. 這三年裡, 我會不斷的給你忠告, 當然會有我不贊成你的選擇的時候, 但你是獨立個體, 只要你自己做過評估和正確判斷之後並願意爲後果負責, 我想他人是沒有立場反對你的決定. 至於那兩三位和我相處三年卻說不出什麼話的人, 我想---你的人生該有更多自我的主張和想法, 你的想法不見得要和他人一致, 就像美國名將巴頓說的: 當每個人的想法一致時, 那就表示沒有人在用大腦, 但你至少要有想法.
人活著要越來越自在, 那你就得多下工夫自我修鍊提升層級. 反省便是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