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提供學習的鷹架
現代的知識一直在翻新,高科技十八個月便翻了一倍,傳統科技五年翻一倍,如果只依靠學校所學的知識來謀生,這個孩子一離開校門就變成「淘汰郎」——被社會所淘汰,因為學校所學的已經過時了。試問十年前有人聽過奈米嗎?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奈米?一九六○年到一九八○年知識的累積是過去二千年的總和,一九八○年到現在知識又翻了一倍,知識變得又新又快,我們怎麼可以期待學校教孩子所有的知識?既然新知識學不完,學校要教的應該是基本的知識,提供學生一個學習新知識的鷹架,一個人只要肯學,他有一生的時間去學習他所需要的知識,但是一個品德不好的人會禍國殃民,學歷越高,為害越大。
資優生犯罪更可怕
奧克拉荷馬州聯邦大廈爆炸案的兇手智商有一二六,超過我國篩選資優生的標準,但是這個高智商的結果卻是奪走一百六十八條人命。尤其殘忍的是他把一車的炸藥放在幼稚園旁邊爆炸,使幼小的兒童首當其衝,炸得肢離破碎慘不忍睹,他卻無動於衷,認為他們不過是「附帶損傷」。美國獨行炸藥客(Unibomber)也是高智商,他是MIT博士、柏克萊加大的物理教授,FBI花了二十年才把他抓到。這些高智商者把聰明用到錯誤的地方更讓人害怕,這些教訓難道還不夠讓我們在強調「資優」時,想一想「質優」是不是更重要?
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還在迷信聰明?許多成功的例子已經明顯的指出高智商不是成功的惟一條件,有毅力才是。有創造發明力的人往往並不是最聰明的人,卻是最能吃苦耐勞的人;堅忍不拔也是所有成功人的特質。當我們花大錢把孩子送進各種補習班去訓練他的智力時,我們是否也應該花同樣的力氣去培養他的毅力?我們有沒有提供一個可以讓人格健全發展的環境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一向標榜孩子的聰明,卻沒有人去標榜他是個好公民,有聰明卻沒有民胞物與的觀念時,他就有可能會變成社會的不定時炸彈,隨時危害著你我的安全。
孩子需要甜蜜的家(2003.08)
有個十二歲的孩子,剛剛參加完國小畢業典禮,正要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卻因為家庭不和諧,讓他選擇從十六樓跳下,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個消息令我既難過又惶恐,因為自殺已躍升為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個原因,遠超過意外死亡,同時台灣的憂鬱症患者年紀也降到了十三歲。最近街頭一直有人舉著「饒了孩子吧!」的大牌子,異常醒目。我想「饒了孩子」不只是在課業上,不要逼迫他無日無夜地重複做練習題;在感情上,也不能把孩子作為夫妻吵架的出氣筒,或離婚談判的籌碼。
給孩子正常的成長環境
我國的離婚率已經逐步趕上歐美,每天有168對夫妻離婚。我總覺得婚姻是個承諾,感情出軌是背信的行為,應為人所不恥。天下永遠有更美的花、更甜的果,追求不完,人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家庭的安定和諧是孩子成長的基本條件,當已有孩子時,夫妻更應努力適應對方,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生長環境。
家庭的重要性,可以從1989年美國學業性向測驗(SAT)的最高分落在南達科他州這件事上看出。南達科他州是全美教師薪水最低的州,也是每個孩子分配到教育資源倒數第八的州。因此,這個結果引起學者的注意,而作了一番研究。
結果發現它名列前茅的原因是,這州的離婚率最低,家庭關係緊密,還有,它保持了傳統的價值觀。也就是說,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於硬體的設備,而在於從事教育的父母、老師和社會風氣。
離婚不一定對孩子不好,但是不好的時候居多。夫妻吵架不出金錢或感情兩個因素,愛情固然不能當作麵包,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是我們也聽過「夫妻同心,其利如金」,在艱苦奮鬥的路上有人攜手共行,那種感覺應該更加甜美。
人的物質慾望是個無底洞,更何況所有的感覺都是比較的,依自己當時的心態而有不同感受,所以不要為了物質而犧牲感情。最主要的是,童年時的家庭氣氛、孩子和父母的親密關係,會嚴重影響孩子以後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情形。
童年生活影響終身健康
199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兩位教授,發表了一篇令人震驚的研究報告。他們發現,竟然能夠從一九五Ο年代進入哈佛的新鮮人,在入學時所填的一分心理問卷,預測這些學生三十五年以後的健康情形。
那些勾選跟母親不親密的孩子,在中年時91%有心臟病、胃潰瘍、酗酒、高血壓、氣喘等疾病;而與母親關係親密的人,只有45%有這些毛病;勾選與父親母親都不親近,自己孤獨長大的孩子,得病率竟然高達百分之百。也就是說,家庭的溫暖與否,對孩子長大後的心理抗壓、生理健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這個「溫暖」的定義是主觀的,不是金錢上的,也不是二十四小時不離身的照護,只要孩子覺得父母關心他,需要與父母商量時一定找得到他們就夠了。這種「天塌下來有父母頂著」的安全感,是任何金錢都買不到的幸福感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根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父母只要肯,就能給他的禮物。
現在很多父母把孩子交給菲傭帶,但是孩子只有一個童年,只成長一次,給他一個溫馨的家庭,會使他對自己有信心,對人生有希望。
人生最大的資產
薛尼•鮑迪(Sidney Poitier)是美國第一個榮獲金像獎的黑人影帝,去年奧斯卡還頒給他終身成就獎。他將他的成功歸因於幸福的童年,及家人無條件的支持。他說他生長在巴哈馬群島,童年對他來說是由海潮的聲音、父母的談話聲、兄弟姐妹的嬉笑聲交織而成。每次遇到不合理的待遇,心情低落時,這些童年的聲音就會使他振作起來,再試一次,終於得到演出機會。讓人在看到他的演技時,忘了他的膚色,拿到了金像獎。
幸福的家庭是人生最大的資產,是老年最甜美的回憶,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請同心協力打造一個甜蜜的家庭吧!
以短痛代替長痛
我小時候曾經看過一齣戲「搜孤救孤」。故事內容是春秋戰國時,晉國屠岸賈殺了宰相趙盾全家三百多口,連趙盾貴為駙馬的兒子也難逃一死,所幸公主莊姬帶著身孕逃回皇宮。屠岸賈要斬草除根,所以「搜孤」;趙家門客公孫杵臼及程嬰為了「救孤」,一個捨身,一個捨子。當我看到程嬰把親生兒子當作趙氏孤兒獻給屠岸賈,眼睜睜看著他把嬰兒摜死,心中真是驚駭莫名,竟然有人可以為了義,做出這樣的犧牲。
我父親告訴我:「程嬰如果沒有做他認為對的事,以後會痛苦一生。現在的捨子是短痛,以後的看不起自己是長痛。」這句話在我需要做決定時,幫了我很多的忙,讓我知道該用短痛去避免長痛。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我們教導孩子的應該是不變的東西,使他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你可以問問自己,當你僱用新進人員時,敢錄取沒有正義感、自私自利、不負責任的人嗎?如果不敢,難道不應該改變教育孩子的方式嗎?為了你孩子的前途,也為了國家民族的命脈,就請你從現在起,教導他成為一個有正義感、不自私、敢負責任的人。
安全感是情緒成長的磐石
要孩子獨自搭校車的第一件事,是要讓孩子熟悉走的路線及自家的站牌。我的孩子以前也是搭公車上下學,我先帶他坐很多次,讓他熟悉沿路的地標,知道到了那個地標就離家還有幾站。然後試了幾次,確定到站之前他會先站起來去刷卡,我才放心讓他自己坐。頭一次自己坐時,我替他準備了家中電話號碼和打電話的零錢,告訴他即使坐錯車或坐過站都沒有關係,一通電話我就會立刻坐計程車去找他,他只要在打電話的地方站著不動就行了。我們也把可能發生的情況先沙盤演練了一遍,才放他獨飛。
孩子一定要學獨立,因為父母不可能跟著他一輩子。但是在他心理尚未準備好,尚在恐懼不安,害怕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就放手,是太快了,難怪孩子會覺得被父母拋棄。
1956年哈洛(Harry Harlow)的猴子實驗〈讓小猴子在二個「代母」之間選擇,結果發現小猴子寧可選擇沒有奶瓶但可以提供安全感的絨布媽媽,而非有奶瓶但冷冰冰的鐵絲媽媽。〉就讓我們知道孩子要的是安全感,一個永遠在那裡保護自己的媽媽,是孩子情緒成長不可缺的安全感來源。學習獨立與被拋棄是兩回事,兩者的差別就在於安全感,那是情緒成長的磐石。請讓孩子準備好了再放手,也請讓他知道「家」是走鋼索時背上的吊繩,有了它,怎麼飛都不怕,因為永遠有安全網在下面接著。
閱讀讓腦袋變靈光(2003.03.17)中國時報
關心幼兒智能提昇的家長可得留意了,有一項對黑猩猩腦神經的研究顯示,神經聯結如同演化的理論,也是「用進廢退」的原理,不用則神經就會愈稀疏、聯結愈少,而愈使用則神經聯結愈密集。
黑猩猩與人只有百分之一的DNA不同而已。觀察黑猩猩的大腦運動皮質與手指運動的關係,誘導黑猩猩用第二、三個指頭每天撥輪盤三小時,之後給牠東西吃,這樣進行三個月以後,再看牠腦部,會發現牠的第二和第三個指頭的區域變大了,也就是說,有運動的指頭,腦中相對該指頭的神經區域會擴大,了別的指頭的領域。
神經愈刺激,聯結愈緊密。神經發展在12歲以前完成,所以家長必需多給予孩子必要的刺激,幫助神經的發展,但是,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意味著要在孩子12歲以前,將孩子要學的事物通通安排進去,而是要去創造孩子自主學習的情境與動機。因為主動學習才是有效的學習,與被動的學習效果差很多。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就是神經網路形成的最重要原理。所以在學習上,要讓孩子盡量去接觸新的東西,因為每一次接觸,會造成神經上不同的激發。
我們知道經驗必須用時間去換取,但我們並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吸取很多經驗,因此,我們必須閱讀。閱讀可以使我們的背景知識愈豐富,也就是使神經的聯結愈密集,有人費盡一生的心血寫一本書,而讀者只要看完這一本書,就得到他一生的經驗。
但知識的精進是非常快速的,例如從1953年至1997年間,從發現DNA的結構,一直到桃莉羊的誕生,人類的科技進展神速,我們總是不斷的在推翻以前舊有的知識,建構新的知識。所以,學校要教的並不是知識的本身,而是教學習的方法,因為知識是會被推翻改變的。告訴學生基本知識、正確的價值觀,幫他們打一個底,就有底子去學更精進的東西。
教養孩子不能人云亦云
世界上每個社會的成員都有「與別人一樣」的壓力,這個壓力來自演化。三十年前漢斯‧柯魯克(Hans Kruuk)在非洲塞倫蓋提的草原上作研究時,便發現與別人一樣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法則。他發現,只要在動物身上塗上油漆,就等於替牠簽下死亡證書,因為牠一定會在下一波獵食攻擊中喪生。
大家在一起做同樣的事是生物界最安全的法則。中國古代就有鶴立雞群或槍打出頭鳥的諺語,警告大家不要標新立異。台北在流行巫婆鞋,雖然大家都知道穿上它容易扭傷足踝,夾到電梯門的縫,很是危險,市面上仍是人腳一雙,不敢不穿。
但是我們已經演化到文明的社會了,民智已開,應該有自我判斷的能力。敢與群眾不同,當然是需要勇氣的,這個勇氣來自知識和自信。
教養孩子與跟流行不一樣,不能人云亦云,教養孩子是一個心靈的塑造,每一步都應該依你最好的判斷自己作主。每個孩子不一樣,而父母是最懂得自己孩子的人,他快不快樂,學習有沒有成效父母最知道,應該對自己的判斷力有信心,不要隨大眾起舞。
可以信任,不能放任(2003.02)
前幾天,中國時報登了一篇署名青枝的讀者寫的「教育孩子我錯了」,大意是她讓兩個孩子上了標榜自由與開放的體制外學校,強調順著孩子個性發展,結果孩子在人際關係上和生活態度上有許多缺失,養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個性。她覺得很後悔:老大當兵時無法忍受部隊的管教,差點出了人命;老二太過自信,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在金錢上不能量入為出,弄得負債累累。
這位媽媽非常自責,認為是當初自己尊崇自由、響往開放式教育,而過度強調孩子的自我發展,使得他們無法融入團體,造成今天的不適應。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父母的緊張,不知道教養的尺寸要怎麼拿捏,才不會過猶不及。
自重自愛是先決條件
教養孩子首先要知道信任不等於放任,自由不等於自私,自信不等於自負,它們在觀念上是完全不同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這位媽媽的出發點其實沒錯,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的確不可以用同一個模子去套;我們也應該讓孩子順著自己的個性去發展,將來才可能成為一個快樂有用之人。但是孩子還小、閱歷不豐,所以需要父母隨時的監督與指導,因此可以信任他,但不能放任他。
信任的先決條件是自重自愛,孩子一定要先自重自愛、誠信守諾,才能享受得到父母信任的特權。被別人信任是個特權,但是需要自己用誠信去換來。
自由是以不防礙他人自由為原則,所以崇尚自由必須尊重別人的自由,凡事能替別人著想,也就不會自私,它的原則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信來自別人對你的長期肯定,它建立在能力的基礎上。因為能力是可以比較的,隨時會有人超越你,因此自信的孩子同時要學會謙虛,要懂得人上有人,天上有天。
父母必須以身作則
這些都是教養孩子的重要觀念。有了它作準則,其實如何拿捏不那麼困難,最主要是自己必須以身作則,光是說教是沒有效的。
那麼,什麼是放任呢?最近報上登了一則新聞:一個十五歲的國中孩子,一個月手機通話費高達二萬多元。雖然父母付得起,但是一個不事生產、仰賴別人供給衣食的孩子,打掉上班族一個月的薪水時,就是放任。這個行為不能用「e世代敢愛敢哭」來解釋,因為他的「敢」是建立在別人的血汗上。
自私的例子全省到處可見。在台灣坐火車原是一件很享受之事,既可觀看田園之美,又免去塞車之苦。但曾幾何時,坐火車已成痛苦的經驗,車廂中手機聲此起彼落,乘客大聲講電話,內容大多是言不及義的八卦消息,完全不顧他人的安寧,把公共車廂當作自家的客廳。
自負的人在台灣的學界、政壇比比皆是。我曾聽過一個台灣最高研究機構的助理研究員拍著桌子說:「我說了算!」這種自大狂妄,令人諤然。
隨時糾正錯誤觀念
孩子的個性,大部分是生活中的經驗一點一滴累積形成的,因此父母要隨時糾正社會上一些錯誤的價值觀。
最近電視上大打廣告「借錢高尚」,我想這給孩子一個很不對的觀念。借錢是件不得已的事,談不上高不高尚,我們不應該鼓勵孩子寅吃卯糧,中國人一向勤儉,主張量入為出、自食其力,除非不得已不向別人借,這種價值觀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裡安身立命。
很多人會辯說,美國每個人都借錢。沒錯!在美國,每個人都借錢買房子、買車子,那是因為利息可以抵稅,所以幾乎人人都貸款。但是,借錢是要還的,每個月固定還錢變成「信用」的表徵,所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而一旦逾期不還,信用立刻破產,信用的破產等於人格的破產,以後做什麼事都難了。我們如果要像美國一樣提倡貸款,就得把信用破產的利害性跟孩子講清楚。
教養孩子沒有什麼寶典或絕竅,惟一的方法,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則,示範正確的行為,並且隨時糾正社會上的錯誤觀念,那麼孩子自然會成為一個正直有用的人。
教養孩子就像農夫種田,耕種時雖然辛苦,豐收的甜美卻是沒有什麼可以比擬的。
一個畢業出來開業的學生,教師節回來看我,他很不快樂,因為每天的門診太沒有挑戰性;一半是過胖兒童,一半是過動兒童。他說,「我跟父母說,飲食要規律,不要給孩子吃零食,但是父母都不能堅持,孩子一吵,父母馬上就投降。我告訴他們,小時候的口味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小時候天天吃炸雞、漢堡的人,長大後,當然優先選擇炸雞和漢堡。天天吃,怎能不胖?小時候不曾加以管教的孩子,長大後當然不聽從老師的話,隨心所欲,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在別人眼裡就變成過動。父母都以為順著孩子的意就是好父母,其實是害了孩子的壞父母。」
他越說越激動。也難怪,這個迷思的確很嚴重。
艾力厄斯(Norbert Elias)是一位社會學家,他觀察到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八九年,這五十年間,社會最大的變化是權力的移轉,權力從父母手中移轉到了孩子。五十年前,父母跟孩子說話很少是問句(這樣好不好?)現在父母不再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徵求同意(時間不早了,電視關掉去睡覺,好不好?)既然是問句,孩子就認為可以不同意,所以他就會說:「不要,我還要看,再讓我看五分鐘。」如果父母說:「電視關掉,去睡覺。」這是個命令句,孩子就不會討價還價。他認為口氣可以溫和,但是態度要堅決。
艾力厄斯同時認為,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朋友是平輩,是互惠平等的,親子關係不應該是互惠平等的朋友關係。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不要看電視,他不能叫你不要看電視。艾力厄斯認為,今日很多的過動兒其實是從小缺乏家教,養成習慣後,不服管教。
至於小時候的口味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我們在實驗室的動物身上有看到。如果把一個新奇的食物和一個熟悉的食物放在一起,老鼠會毫不猶豫的去吃牠幼年時熟悉的食物;老鼠對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會非常小心,先吃一小口,二十四小時沒事後,再回去吃一小口。
父母如果在孩子小時候給他吃各種青菜,他長大後比較不會排斥青菜;如果小時候都是吃炸雞、漢堡,那麼他經常會很想念這種食物。就跟我們留學時,會很想念家鄉的牛肉麵、大餅、蚵仔煎一樣,這種童年的喜愛烙印在我們大腦中。
因此,父母的確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很快投降。
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養成孩子良好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管教的嚴不嚴,反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不參與孩子生活的父母最會體罰,孩子將來的問題也最多。這個報告說,父母是監護人,監督和保護孩子使他安全成長,教育他,打開他的視野。父母要先做到監護人才去做朋友,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不是民主的家庭,而是父母子女各司其職的家庭;在重要的事情上,孩子沒有投票權,因為他們尚未成年,需要指導。
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楷模,當你每天回家吃飯時,孩子自然飲食均衡;當你以身作則時,孩子自然服從你的管教。
被溺愛的兒童沒有感恩的心-只曉得佔有
有一種病毐,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
子的父母,小心了!
v 這個病毐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
v 但日子一久,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v現象: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童症候群這個病毐帶來的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
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0年以後出生的人,發病率尤高。
這已成為2000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v卡拉, 十七歲,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這一天,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生。當法官打算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她的父母問法官:「那麼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
v 這是二00一年八月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裡的真實案例,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
v二○○五年十月,英國(泰晤士報)刊出一篇專文:如何終結被溺愛兒童症候群」,文中提到一個案例:她,只有十三歲,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用違禁藥品,自殺過一次,每次離家出走都要好幾天才回去。」你可能會認為,這個少女成長於暴力家庭?事實不然!她的父母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總是細心呵護她,給她一切她所要的,讓她成為家中的「老大」!
v 這個女孩,正遭受「被溺愛兒童症候群」的侵襲!
v根據調查:
v 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
v 不止英、美國,這股病毒也入侵了台灣。
比利時一家雜誌,曾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的題目是:
你最後悔的是什麼? 並列出十幾項生活中容易後悔的事情,供被調查者選擇。
結果……
第一名:75%的人後悔--
年輕時努力不夠,以至事業無成
第二名:70%的人後悔--
年輕時錯誤地選擇了職業
第三名:62%的人後悔--
對子女教育不夠或方法不當
只有11%的人後悔沒有賺到更多的錢
v阿文(化名,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兒童及少年未受當之養育或照顧時,媒體不得報導該兒童及少年之姓名),基隆某國中三年級學生,國小時,他很聰明,父母極度寵愛
v 一次他欺負同學,老師請父母來學校,她的父親,從BMW 座車下來,就怒氣沖沖直奔向導師,母親則穿著水藍色碎鑽小禮服,隨後跟來,父親劈頭說:「我的兒子,我很了解!」
v母親再說:「我家阿文很乖,一定有人激怒他,才會欺負人。」阿文就這樣一直被護著進入國中。
v 國一時,阿文的學習狀況有了變化。數學老師發現他連簡單的運算都不會,請父母來校了解狀況。導師說:「也許他要去檢定一下智力…」話還沒完,阿文父親拍桌:「你腦袋才有問題!」
v 升上國二,父母這時才意識到事態越來越嚴重。父母決定帶他去鑑定。
v 鑑定結果出爐,醫生說:阿文是抗拒學習,而且懶惰,造成智力退化。」
v 夫妻倆回想著過去一味稱讚阿文的結果,竟讓兒子變成這樣,兩人楞在原地,久久不能言語。
過去,人們總高唱「給孩子的愛永遠不嫌多」,但如今,過多的愛、不當的愛,卻讓孩子們失去競爭力,甚至產生負向性格。
以下六個數據,分別來自二○○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二○○一年CNN及(時代)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二○○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司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
1. 80%的人,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
2. 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3. 七五%的人認為,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4. 只有九%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重」。
5. 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6. 也是最驚人的數據:一九八四年時,父母的消費額受到孩童影響的達五百億美元。
到了二○○一年,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
v更進一步推論,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編按:這段期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
v 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但其被寵壞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五倍的愛,五倍的物質,孩子消化得了嗎?
病源: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易溺愛子女
v 兒童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教授丹‧金德倫,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研究發現,嬰兒潮後期(1955~1979)陸續誕生的父母,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
v 原因有三:
一、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
二、孩子生得少;
三、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在溺愛世代的家庭,美國的平均孩子數目已從四個變為兩個;台灣每個家庭孩子數則僅一.一八人,他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愛。
v 而這一代的父母,過去都被權威方式管教,因此他們質疑權威,如今他們選擇與兒女做朋友、採取寬鬆的教養方式。
v這群溺愛世代生下的孩子們(一九八0年以後出生),被稱為「千禧之子」,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因為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資源。
v 千禧之子,是歷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兒童,然而,越多的愛,越多的物質,卻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副作用。
v根據統計: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房間裡有個人電腦、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 出外用餐,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有九0%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
v 隨著家庭的收入越多,他們到倫敦聽大笨鐘鐘聲、到巴黎塞納河乘船、到尼斯聖馬可廣場餵鴿子的機會就越高。
v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民主、權威、溺愛、忽視)。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溫暖、支持」,與「指導、要求」程度而有所區別。
v 其中,「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
v 但一不小心,「民主型」可能就會變成「溺愛型」父母,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
v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溺愛型父母,孩子無法克制本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v 而溺愛型父母又在可分兩類:放任,或過度保護。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後者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台北現場:怕廁所不乾淨,菲傭陪伴上學台北的大安社區。八歲的Angela,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過。她的父母常常出國,收入屬中上程度,但因她是獨生女,從小備受寵愛。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花色蘇格蘭裙,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襪子樣式絕不會搶走上衣的風采,腳踩的是ELLE童鞋,連包包款式、該斜背、側背,都有講究。她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連上廁所這件事也不例外。
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每週二中午,菲傭為她送便當。只見菲傭迅速的跑進教室、放下便當,牽著小Angela的手,兩人很快來到廁所前的門,「太暗、地上有水、馬桶上有黃漬」的都被淘汰。如廁完後,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用肥皂搓了兩分鐘之久。小Angela的媽媽要求她,學校廁所不夠乾淨,若想上大號,盡量忍住,不在學校上,免得處理不好」。
但一年下來,她還是決定將女兒轉到廁所更乾淨的康橋國小。逢年過節的時候,Angela的媽媽一定認真打點,從接車的阿姨、司機、到外籍課程老師、導師等十幾人,都送上高檔禮品。因為這些錢可保證她女兒坐上校車最好的座位,一旦在校有任何異常,老師總是第一時間回報、聯絡簿的老師留言也總比別人多
得多。房間有人掃、上廁所有人伺候、出門有人接送,Angela做什麼呢? 常常,她讓自己變成一座雕像,不發一語。她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完全被剝奪了。
不只台北,在上海的地鐵車站裡,有很多「地鐵父母」。上海的地鐵有三層,最底層是搭車處。 這天,一位爸爸在車站外買早點,他拿著手機,氣急敗壞對著另一頭的太太說:「叫你先去排隊買票啊!上什麼廁所?萬一兒子來不及怎麼辦?」說著邊掏錢、邊罵、邊揮手叫兒子先去月台等
原來,上海父母為了讓寶貝兒子省時間,夫妻兩人分工合作,一人買早點,一人買票,好讓孩子不用浪費時間,多個十分鐘看書。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曾說過一個小故事。他第一次回老家祭祖時,包了一輛計程車。當天,郭台銘趕夜車,從山西南部渡黃河。晚上十點多,月光了一地,司機跟郭台銘坐在黃河邊聊天,聊啊聊啊,司機先生竟哭出來了。原來,這司機每天賺了錢,只吃兩個饅頭、兩根蔥,但為了孩子,他一定會買根雞腿回去給兒子吃。有一次,他生病了,妻子把兒子的雞腿給他吃,兒子竟然打妻子一巴掌說:「這雞腿是我的,為什麼要給爸爸吃?」
郭台銘感嘆:小孩一直以為雞腿是他的,連他爸爸生病了,也不讓步。這種小孩沒有感恩心,只曉得占有,不曉得失去的滋味。
這樣的狀況你應該不陌生,全家吃飯時,父母總是主動幫孩子夾菜,將最好的菜留給孩子,等到孩子吃不下,父母才吃剩下的菜。久而久之,孩子理所當然以為,「我本來就該吃最好的」。有一天,當他看到愛吃的食物,問也不問,一口氣全盤吃光,不管其它人是否還沒取用,你才發現,原來你的愛給錯了。
成功的愛,是孩子不僅感受到父母的用心,還會反過來問父母要不要吃一口,而不是全吃光
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寇斯爾曾對富家子進行研究,發現他們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不滿足。他們已擁有許多,還想要更多,得到後卻又沒有很大的滿足感,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在這表現下充滿了糾結不去的無
用感。
因為不虞匱乏,所以讓千憘之子失去努力的動機、生命的熱忱。
為了孩子,請停止溺愛,並謹記四口訣
「停、收、等、慢」,以正確的愛,幫助孩子成長。
v 四大口訣一:停
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v 四大口訣二:收
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v 四大口訣三:等
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v 四大口訣四:慢
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孩子該有的11大能力
1.同理力 2.自信力 3.勇敢力4.決定力 5.等待力 6.親和力7.尊重力 8.合作力
9.智慧力 10.接納力 11.表達力 你的孩子具備幾項能力?
v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分析孩子在社會互動中,最需要的就是「妥協、
分享、互動」三種特質,被溺愛的孩子,容易喪失學習這些特質和演練的機會,就容易自我中心。
v 幼稚園,是社會情境的第一關,被溺愛的孩子因為不具上述三種特質,容易與同儕出現爭執,隨著時間長大,在人際交往上就會產生挫折感。
v這個挫折感緊接著會帶來焦慮、憂鬱、拒學,然後產生更多的情緒問題,甚至出現自殺、攻擊性的行為。
v 此外,被放任的孩子,由於將「獲得東西」視為理所當然,通病就是「等不得」,當「無法獲得」的情境出現,就容易出現犯罪行為。
v忠告:「易開罐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然而,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愛少,而在於「怎麼愛」。
v 愛的方法正確,孩子的行為加乘 ; 愛的方法不正確,錯誤的行為也就更嚴重。
v 愛孩子,就別讓你的愛變成『易開罐的愛』:廉價、易開、隨取隨有隨丟。
收回你的一隻手,讓孩子做做家事吧!
八○年代,西雅圖一位兒童精神科醫師Thomas Millar提出「全能小孩」(Omnipotent Child)的觀念,探討少子化的美國小孩。所謂的全能小孩,用最簡單的話來形容,就是九○年代後,在台灣也好,中國也好,都普遍注意到的「小霸王」、「小皇帝」現象。
因為少子化,小孩成為稀有動物,是圍在四周的大人所共同關心的焦點。因為擁有的注意力如此多,幾乎不可能被忽視,也就沒有所謂的「適當的挫折」。
孩子是經由適當的挫折,才學會注意到外在世界的存在,慢慢瞭解原來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甚至只是現實世界中微不足道的存在。同樣的,孩子也因為適當的挫折,發現自己沒被摧毀,甚至能加以克服,才有真正打從心底產生的自信心,而不是小霸王那種乍看強勢,其實是不堪失敗的。
只是,當這些全能小孩都長大,甚至成為小孩的父母以後呢?
在還沒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到美國社會學者拉許(Christopher Lasch)的名著《自戀的文化》。他批評八○年代的美國文化是典型的自戀,活在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世界。所謂自戀,也就是「全能」或「無所不能」的感覺持續存在,甚至是用盡辦法來維持和證實這能力還是存在的。
拉許在八○年代的社會觀察,如果銜接上之前米勒關於全能小孩症候群的提出,也許我們可以說:在美國,八○年代以後慢慢出現的小霸王,成為九○年代生活在自戀文化的人們,然後在世紀末變成有了自己小孩的自戀父母。到如今,2010年,這些自戀父母的小孩也長大了,他們開始思考:怎麼回事?
有位個案提到自己的煩惱:太太為了從沒和兒子一同上台領獎,而和兒子鬧緊張。太太生氣的是,小孩的功課一直都沒好到讓她有上台的機會。
個案是關心妻子與孩子間的緊張關係,可是我卻不禁想到不同重點的畫面:父母興奮的上台領獎,比小孩本身更像小孩的在乎這一次又一次的掌聲。
究竟誰才應該是眾人目光所注視的?小孩?還是沒長大的父母?
愈來愈不夠成熟的父母,似乎是我們這一代的特色。不成熟可能有很多面相,許多都是我們熟悉的,譬如「直升機父母」,其實就是不成熟父母將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子女身上。
我的一位個案一直受苦於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儘管他學業或課外表現都是名列前茅。從小他每次的成功表現,父母雖是誇讚,卻從沒有真正打從心裡發出驚喜,只是興奮的四處向人炫耀。
過去,他以為是自己不夠好,這些成功還是不夠成功,所以父母的喜悅眼光從沒好好看著他。現在他知道了,是父母仍是小孩的心態,不懂得欣賞他的成長,而將他的成就當做是父母炫耀自己的裝飾品。花了許多年,他才發現,原來自己不只是沒問題,而且,還是很不錯的
現在老師已經從一種身分,變成一種職業。當老師是一種身分的時候,類似親人、長輩的關係,不太需要跟你講權利義務,不會跟你談該幾點下班、下課後要不要管的這些問題,可是現在,大家會計較。
現在的老師、學校都在抓權利與義務的分寸。父母小時候看到老師要負這麼多責任,所以也覺得現在的老師該負這麼多責任。可是現在的老師沒有這麼多權利,現在學校可以管教學生的手段沒有父母多,甚至給學生記個過,程序都很複雜。
時代在改變,家長常認為老師應該這樣、老師應該那樣,但有很多東西老師根本做不到。
老師從一個身分,變成一種職業,是現代化不得不轉變的事情。所以老師現在要做的是去學好專業,而不要再期待、恢復、懷念以前的地位。
親師權利義務要對等
現在不只是老師,包括學生、家長、社會都要重新思考:老師是做什麼的?
另外在校內,學校的管理權在哪裡?有人說芬蘭都不體罰,但不體罰的背後,是家長要負很多責任。可是台灣不體罰,一個學生在班上一直鬧,家長也不肯帶回去,說是學校的事,學校不敢打、也不敢隔離、什麼都不敢做。一個學生有問題,就要有兩個老師把別的事情都擱下來,一直伺候這個學生。
在國外,也許不能體罰,但可以要求學生出去,或請警察把學生帶走,因為他已經嚴重影響到別人上課。我們應該賦予學校權利處理教育相關的事務。
學校應是「責任有限公司」
轉變已經來了,我們一定要去討論老師的權利、義務的範圍在哪裡,不可能在權利跟義務這麼不對等的狀況下,要求老師負這麼多的責任。當老師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有人質疑的時候,請問老師可以做什麼?
轉載自
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881&page=2
我的心得: 以往對於學生的管教甚嚴 的確 有些怪獸家長不夠明理 但學生畢業後多半都很感謝老師的嚴厲管教 不過 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任務 隨著親師雙方權利義務不對等的狀態之下 我的熱情與積極 的確會受到影響 或許 轉型是老師們下一步該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