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流動是社會結構自我調節的機制之一,也是社會資源的再分配。目前台灣的階級流動停滯甚或是向下流動是這世代青年所面臨的嚴酷問題,而「教育」一直以來是改善社會階級流動最有效的方法。
聖約翰科技大學一向秉持教會辦學理念,體認「學生為學校教育目的之主體」,因此,創校以來即以「德以輔才、學以致用」為本校培育人才之辦學理念,期使學生能成為德才兼備,學用合一的專技與管理人才,畢業後更能用其所學,盡其所能,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因此,重視人才培育,尤其對於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更是關懷有加,期望透過教育能改變其人生。
本計畫目標即在提供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各項協助措施,例如:經濟扶助、社會回饋與服務、課業輔導、心理諮商、證照輔導、實習提供、職涯規劃與輔導、就業媒合及領導力培養等。希望透過均等機會的給予,以激發弱勢學生潛力,協助其順利完成學業,人生因而有不同的轉機,並成為社會可用之才。
茲因不同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族群間在學習與生活適應上是有所差異,所以適當進行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的分類與了解,以落實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的輔導達到學習效益。一般而言,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可區分為經濟弱勢族群(如:低收入、中低收入、特殊境遇家庭、懷孕、撫育有三歲以下的小孩或其他)、心理弱勢族群(如原住民、新移民、身心障礙或其他)與雙重弱勢族群。經濟不利學生多以生活適應困難為主,且易伴隨因打工造成的課業問題;而文化不利學生最大問題在於學習與生活適應。
本校為落實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輔導,由副校長主持,召集教務處、研發處及學務處各組組成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輔導關懷小組,除統整學校行政及教學資源,用於落實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的資料整理分析與學習輔導外,同時,基於學輔實務,以「經濟弱勢」、「學習弱勢」、「心理弱勢」及「就業弱勢」四面向,規劃發展合適的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輔導策略。檢討前四年之執行經驗及了解目前社會現象和學生實際需求後,規劃今年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輔導計畫架構如下圖所示。
其中針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輔導機制簡略說明如下:
學習力課業輔導:提供溫馨及友善的學習環境,使經濟不利學生能安心學習,不致因經濟因素,四處打工造成學業荒廢。
社會力增能輔導:透過各式課外活動的學習,促進經濟不利學生身、心、靈之自我成長及增加自我軟實力,得以涵養並提升其領導力及社會力。
就業力增能輔導:規劃參加證照考詴的部分,加強學生專業素養並增加其自信心,提升並強化就業競爭力,使其能達到畢業即能就業之目標。
原住民增能輔導:提升原住民學生多元能力,提供學業輔導、書籍閱讀、藝文活動及文化學習等,增強文化認同進而提升自信心,以增進社會適應力及就業能力。
營造學習新契機:提供四技甄選入學第二階段甄詴扶助補助,凡高中職端經濟不利學生向本校申請甄選入學第二階段甄詴者,經原就讀學校向本校提出申請,審核通過即予以補助,使其能有學習的新契機。
除規劃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的輔導機制外,另一重點則是撰寫募款說帖、推動整合行銷(如應用網路社群)及強化校友相互連結,以建立永續的外部募款機制(育才興學:https://reurl.cc/Rv1Eae),俾利具體且永續地支撐上述四面向的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輔導策略,讓我校的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經由課程學習與多元增能活動和參與社會服務,培育未來職場所需的就業能力,畢業即能就業,得以擁有向上翻轉的機會,達成向上社會流動的目標。
111年完善弱勢協助機制-捐款芳名錄
完善就學協助機制-各項輔導表單
完善就學協助機制-各項輔導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