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構思校園內比較容易發生危險的地方,想想看是否有實際發生的案例。想出故事情節。
二、規劃故事內容,提取主角、故事場景、流程。
三、運用scratch製作主角、場景。
四、運用scratch製作校園危險場域故事劇場。
一、基隆港建設與起重機發展的現況VS學習策略筆記
(一)、觀看「基隆港建設」影片,並紀錄內容
1、根據影片名稱,分析影片類型,運用適合的組織圖記錄
2、觀看的時候要注意影片中的,人、事、時、地、物,以 關鍵字紀錄。
3、以符號代替文字敘述,表達關鍵字之間的關係。(例:用箭頭代表因果關係)
4、嘗試用表格整理,例如年代與發展。
(二)、觀看「Type of crane」影片並記錄
有些內容並沒有文字解釋,可以嘗試不同的紀錄方式(畫圖)
二、港口起重機的蒐集探究與google drive線上簡報
(一)、製作簡報重點(四頁:名稱、特色、功能、照片)
1、先做主題簡介
2、瞭解報告主題後,條列重點
3、一圖勝千文
(二)、分享簡報內容
報告時應有的提示詞....
三、「電磁與槓桿」原理
觀看影片,用自己的理解寫出何謂槓桿原理、電磁現象。
教師說明範例:
橋式起重機中的「電磁與槓桿」原理
(一)、橋式起重機的電磁應用(電磁鐵)。
起重機裝卸貨物時,必須要能快速的完成吊掛或卸下的工作,以維持工作效率;想想看,可以用哪些裝置吊掛重物?這些裝置是否能達到快速吊掛及卸下的效果。
運用電磁鐵的特性,透過通電、斷電來控制磁力,就可以達到快速吊掛、卸下的工作。
(二)、橋式起重機的槓桿應用(吊起重物)。
運用起重機可以讓裝卸貨物的速度加快,達到省時的效果。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有運用一些簡單的機械原理,來幫助我們快速地完成工作?
例如:在剪紙的時候,如果剪刀的刀刃較長,一次剪的長度就會比較長,就可以加快完成剪紙的工作(省時)。
(三)、槓桿原理三種模式。
1、請同學回想坐過蹺蹺板的經驗,體重與坐的位置跟中間點的距離,是否有一些關聯?
結論:如果要保持平衡的話,較輕的人要坐在距離中間點比較遠的位置;較重的人要坐在距離中間點比較近的位置。
(距離中間點遠、力量小;距離中間點近、力量大)
2、槓桿的機械原理,有三種模式
△:代表支點 ○:代表施力的地方 □:代表重物(抗力)
(1)、支點在施力地方與重物之間
(2)、施力的地方距離支點比較近,重物距離支點比較遠
(3)、施力的地方距離支點比較遠,重物距離支點比較近
(四)、電與磁的關係(單極馬達)
利用電池、磁鐵,讓鐵絲能繞電池轉動
一、自己在筆記本中繪製3*3的曼陀羅思考法表格, 在表格中間寫出問題:「生活中的電磁、槓桿應用」,在其它的八格中,貼上(或畫出)應用電磁、槓桿原理的日常生活用品之圖案。如果是槓桿的應用,需在所找出(或畫出) 的圖案中,以「△:支點,○:施力點,□:抗力點」的圖示標註出日常用品的「支點、施力點、抗力點」。
二、在聆聽別人分享時,將分享過的槓桿與電磁應用,紀錄在筆記本中,以利下一個活動的進行。
三、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電磁、槓桿
將所紀錄的內容運用維恩圖歸類。
四、教師以「電梯」為例,請大家思考,是否運用了「電磁、槓桿」
以「電梯設計師」主題為例,讓學生熟悉「運算思維」思考流程
一、主題訂定:
問題一:為什麼要設計這個主題?
問題二:這個主題可以用在甚麼地方?
問題三:解決了什麼問題?
二、拆解問題:
(一)、舉出所有想的到電梯元件,例如:門、日光燈、鏡子..等等,寫在便利貼中。
(二)、對元件做第一次的分類。分類的原則為:該元件是否為組成電梯的必要元件。將便利貼分成兩堆,一堆是必要性、一堆是功能性。
(三)、分享內容。
三、模式辨識:
關聯性較強的(元件)放在一起
(一)、相同性質: 有相同性質的可以一起處理或合併。
(二)、有關連性: 有關連性的在製作時就須一併考慮。
(三)、是否會互相影響:會互相影響的就須注意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
(四)各組分享內容。
四、抽象化:
(一)「各元件經過分析歸類後,同一類型的元件,是否能找出一個處理方式,能同時適用各元件的特性並解決各元件的問題。將處理方式寫在海報中。(功能、製作方式(材質)、尺寸大小、註記事項)
例如:在分析出電梯井和電梯車廂是有關連性的之後,整理出一個處理原則:電梯井需能容納及支撐電梯車廂及載重,長度至少為電梯車廂的兩倍長。你是否能找出其他關連性元件的處理原則?
(二)分享內容。
一、工作流程:
(一)、參考筆記本中的維恩圖分類,訂定各組的製作專題主題名稱。
(二)、請學生依照之前電梯設計的主題訂定思考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教師不再仔細說明,請學生參考之前的筆記,進行討論。但請注意下列的學習方式與態度:
1、問題一:為什麼要製作這個主題?
2、問題二:這個設計可以用在甚麼地方?
3、問題三:解決了甚麼問題?
二、工作態度:
(一)、合作討論:要聽取大家的意見並共同討論。
(二)、主動提問:教師會在行間巡視,如果有任何問題要主動提問,不要把問題壓到最後。
(三)、勇於嘗試。
(四)、討論的內容、進度與結果,可以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中。
三、學生實作
學生開始進行「小小設計師」的設計規畫歷程。
一、依照各組完成的「設計元件思考階層圖」,試著畫出專題設計圖。
二、教師說明繪製設計圖的注意事項
(一)、在「設計元件思考階層圖」中,我們將製作主題拆分為許多小元件,在圖上將每個小元件都畫出來,並加以組合,就完成了初步的設計圖。
(二)、第一次畫設計圖時,參照完成的「設計元件思考階層圖」中所提出的元件,但著重在可表現外觀的元件繪製上,如各元件的大小、相對位置、連接方式。
(三)、再次修正設計圖時,再度參照完成的「設計元件思考階層圖」,註記各元件的細部資訊,例如:各元件的功能、大小尺寸、用甚麼材質製作、元件特殊用途、注意事項。(如下範例)
三、學生第一次繪製設計圖及分享對話
(一)、繪製設計圖
在工程筆記本中繪製自己的設計圖。(同組的人需以「同樣的主題」,畫出自己的設計圖)。
(二)、組內分享
完成設計圖後,進行組內分享,討論並繪製組別的設計圖(第一次設計圖分享與修正)。
討論方向:
1、完全用某一位組員的設計圖。
2、將篩選所有設計圖優點,另製一張新的設計圖。
四、學生第一次修正後設計圖及分享對話
(一)、根據大家的回饋修正設計圖。(以不同顏色標註修正部份)
(二)、組間分享:
各組別設計圖分享(第二次設計圖分享),同儕教師可提出問題討論。
試以下列問題思考:
1、指出哪裡可能有不完整之處?
2、說明自己覺得該設計可不可行?
3、是否可以協助提出更好的方法?
五、學生第二次修正後設計圖及分享對話
(一)、根據大家的回饋再次修正設計圖。(以不同顏色標註修正部份)
(二)、組間分享:
各組別設計圖分享(第二次設計圖分享),同儕教師可提出問題討論。
試以下列問題思考:
1、指出哪裡可能有不完整之處?
2、說明自己覺得該設計可不可行?
3、是否可以協助提出更好的方法?
(三)、根據大家的回饋再次修正設計圖。(以不同顏色標註修正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