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老師1920年出生於浙江農家,曾自述家境「薄田數畝,不過足以敷闔家之溫飽而已」 。12歲起因家中經濟拮据姜老師無力升學,還曾到醬油店當學徒,也曾擔任過衛生兵。或許是這些幼年經驗加上濃厚的求知慾,姜老師克服未接受正規教育的不利環境,靠自學在1942年以第一名考入軍醫學校西安分校(後合併為國防醫學院),在校也因聰穎及認真不懈的態度,以每學期皆名列第一的優異成績至1948年畢業,並被留在國防醫學院上海本校之生理學科任助教。
隨著時局轉劣,姜老師隨校遷台。當時國防醫學院的生理系除承繼中國生理學之父林可勝的柳安昌教授外,最資深者便是擔任助教的姜老師。林可勝院長離台之後姜老師協助柳教授恢復生理學科陣容,網羅優秀的國防畢業生加入,包括蔡作雍、郭重雄、陳幸一及林茂村等,也包括後來在陽明共事的創院院長韓偉。此外,鑑於生理學教材不足,姜老師於1956年編著《實驗生理學》,被廣為使用,達數十年之久。
1950年代起呼吸生理領域快速發展,相關研究與治療儀器陸續開發,姜老師積極參與,奠定其研究基礎。姜老師於1958年獲ICA(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dministration)獎學金赴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進修心肺生理學研究。1959年於陸軍第一總醫院(隔年改名陸軍八O一總醫院,三軍總醫院前身)設立心肺功能實驗室,隨後專任該室主任。期間除自身發表外,姜老師更與姜必寧、謝遠清、王占奎等人合作,完成國內首次心導管臨床應用,奠定國內心臟血管外科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