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整天談的都是陽明經 連睡覺說夢話都在講陽明的事 ~~師母李文淑女士
姜老師與陽明淵源很深。任職榮總時期姜老師便參與陽明醫學院的籌備,之後即使由教育部接手規劃,首任院長韓偉為姜老師任生理系助教時期的學生,醫學院創立之後韓院長自然延攬姜老師出任生理學科主任,肩負這個新設醫學院的教學重任。
生理學科為本校最早成立科系之一。草創時期師資不足,姜老師從台灣大學和國防醫學院借將,如彭明聰、方懷時、蔡作雍、尹在信、郭重雄、陳幸一、林茂村等學者,對陽明前三屆的學生影響很大。姜老師任教期間,殫精竭慮投入生理學科的教學與基礎研究與著述,建立生理學科師資的完整系統,讓生理學科的呼吸、心血管、腎臟等各系統師資都逐漸完備;也要求生理學老師除本身研究領域,在教學上建立第二專業以因應短期師資缺乏的困境。
1980年,姜老師的摯友,時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所屬之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NHLBI) 之負責主管 Dr. Claude Lenfant ,選擇在休教授假的六個月期間來到陽明醫學院,與姜老師進行研究交流,後於1983年共同發表論文。
對於學生教學與課程安排更主張基礎學科的重要性,曾告訴學生說:「將來你們踏入臨床工作後,會更加體會到基礎學科的重要,對於每種疾病、徵候、診斷及病情變化的了解都和基礎醫學有關。」故為強化學生的英語能力及專業知識,早在陽明醫學院成立之初,已購置許多成套英語發音的生理教學電影,電影內容有許多是動物實驗,亦有人體研究,增加修課學生的生理學吸收能力,並邀請國外學者以英語演講。另為了加強學生的實驗能力,姜老師堅持至多兩名學生共用一部顯微鏡,至多四名學生共用一組實驗設備,姜老師有時亦會在實驗課程實際操作儀器教授學生。當時陽明學生即可自己動手使用polygraph進行生理實驗,首開國內先例。1979年,姜老師和范秉真、魏如東、劉武哲等四位老師獲得嚴慶齡基礎醫學 研究講座基金會獎金,為開展學生基礎醫學研究,四位老師各拿出10萬元,作為優異學生獎學金及支持學生做基礎實驗的研究。
1978年起姜老師擔任醫學系系主任,接著接任教務長到1985年,貢獻心力於教育行政。在此期間,姜老師秉持「second to none」精神,鼓勵學生們報考ECFMG(the Education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ECFMG)。1983年前三屆醫學系學生34人應考,31人通過,平均分數達80.4分,合格率是全世界118所學校中名列第一。除此,他也親自擔任醫學倫理的教學。
姜老師與韓偉院長共事九年,在治校管理上產生互補作用、相輔相成,一位如嚴父、一位如慈母,因此校友張鴻仁曾稱譽姜老師為「陽明之母」,這正是姜老師的個人特質。姜老師個性溫和不給人壓力,常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與朋友看待,許多同仁、學生有生活和學術上的事情都會先找姜老師商量。姜老師的好個性,在退休紀念會上陽明醫學院首任微生物學科主任,也是姜老師老友的王貴譽教授開玩笑說:「姜教官是國防醫學院第一好人,我是第二。」可見一斑。
韓偉院長晚期恆春看診及病重住院期間,姜老師更一肩挑起重擔代理校長,讓校務得以順利過渡到于俊院長。女兒姜蓓蒂回憶,陽明醫學院是父親摯愛的學校,早年學校學生人數少,和同學們有很多互動;常有學生到家裡包水餃,他與第一屆校友如王惠暢、郭旭崧、張鴻仁、邱寶琴等都有很多往來。一次訪談時師母說「他整天談的都是陽明經,連睡覺說夢話都在講陽明的事。」足見姜老師對陽明的深厚情感。
在一次《神農坡》專訪中,姜老師談到對陽明學生的期望:「陽明是個新學校,要能樹立自己的風格,塑造陽明精神—也就是要有仁心仁術,服務奉獻的表現。」對姜老師而言,一位投身在陽明多年的醫學教育者來說,看到學生出校門以後具備醫術與醫德,才是最令他欣慰的事,這種濟世救人的服務精神才是真正「陽明精神」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