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農溪舊稱電火溪,源於日治天送埤水力發電廠竣工發電,其尾水灌溉三星平原數千公頃良田,家戶皆有電燈 (火)可用,故名。民國 六十七年省主席林洋港以該溪為安定農民,改名為「安農溪」。近年來,隨著休閒觀光的發展,安農溪愈來愈受到重視,其特色在於容易親近,不同於其他河流有高大的堤防,沿途的自然風貌搭配遠方山景,美不勝收。因此有愈來愈多的外地人前來此處定居與遊覽。
大正11年(1922) — 天送埤發電所由台灣電氣興業株式會社接辦完竣開始發電,尾水取名電火溪。
民國58年 — 制定宜蘭電火溪治導計畫
民國62年至72年間 — 進行安農溪險要河段治標治理
民國67年 — 電火溪改名為「安農溪」
民國77年 — 安農溪分洪堰完工,解決了大洲與萬長春爭水問題
民國81年 — 安農溪與羅東溪匯流點至雙賢二號橋之河段治理工程完竣
民國88年 — 由第一河川局接手,由縣管河川改為中央管河川,並開始規畫自行車道與泛舟活動
民國99年 — 地方熱心人士成立「安農溪總體發展協會」
民國101年起 — 安農溪進行綠美化工程
安農溪過去經常犯檻,主要原因是上、中游河道坡降大而流路曲折,加上兩岸園墾致使河槽日漸狹窄,導致每逢暴雨宣洩不及而犯濫。縣政府於五十八年完成「電火溪治導計畫」,以保土與墾荒增產為主,防洪為副,以現有河槽進行河道的調整,並構築堤防做為保護。六十二年起,對險要河段進行治標治理。八十一年,全溪河段治理完竣。其中七十七年分洪堰完工,解決了大洲與萬長春兩地的爭水問题。過去安農溪為縣管河川,八十八年由第一河川局接管,改為中央管河川,開始規畫安農溪的自行車道與泛舟活動。自行車道約十三公里長,而泛舟活動範圍原規畫至分洪堰,後因水量不足只到張公圍。一〇一年起,進行綠美化,改善過去混凝土護岸與雅草叢生的情況。九十九年地方熱心人士成立了「安農溪總體發展協會」,三星鄉社區居民也在鄉公所召下,成立「三星安農溪志工隊」協助淨溪。自發性地進行河岸環境管理及維護,並訂定每個月第一個周日為安農溪河川日,齊聚進行清潔維護工作,使安農溪維持乾淨美麗的樣貌。
叭哩沙在安農溪設置前,因處宜蘭沖積扇地形,扇面的網流成為本區要的特徴。河中沙洲地形發達,形成三星鄉以「洲」字命名的地名相當多,如番婆洲、大洲、清洲等。
蘭陽溪上游坡陡流急流路不穩,每逢暴雨常洪水爲患,居民、牛隻等都被沖走,造成嚴重災情。文學家黃春明《青番公故事》及《放生》即有描述類似的景況。每年居民也會舉辦拜駁頭的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免於災難。
經過河川整治後的三星鄉水文,蘭陽溪流流經本鄉北境,行健溪、安農溪為其分流;另外,源於中央山脈的蘭陽溪右岸支流-潜水溪、羅東溪注入蘭陽溪,大坑溪則注人安農溪。
安農溪兩旁擁有豐富的各類喬木,在不同季節營造出不同的風情:
春-苦楝、木棉 分布於農義橋與建穩橋之間
苦楝花為台灣原生種。春天開紫色的花,具香味,嫩枝皮孔密佈,因木材味苦,故名苦楝。耐潮耐風故木材可作家具,樹皮可作驅蟲劑。果球形,成熟時會由綠轉黄,具有毒性,可不能任意採食。果實秋天成熟後轉成黃色,在中藥上稱爲「金鈴子」。
木棉原產印度、中國的落葉喬木,廣泛分佈於熱帶地區,台灣在一六四五年由荷蘭人引入栽培,是常見的行道樹。花呈鲜豔的橙紅色,花蜜極多,是極佳的誘鳥植物。棉絮前人用來充枕頭,是棉花的替代品。
原産地:斯里蘭卡、印度乾性森林、喜馬拉雅山中部或東部,主要分布於分洪堰公園,花期在五月,開满金黄色花,隨風搖曳、花瓣紛飛如雨落,又名「黄金雨」。為喜温樹種,以砂質壤土最佳,排水、日照需良好。
秋-美人樹、艷紫荊
美人樹與艷紫荊為紫紅色的花,美人樹為落葉喬木,源自巴西與阿根廷,樹幹有刺,為陽性植物,生性強健,生長快速,性喜高溫多濕。艷紫荊為常綠喬木,葉成馬蹄狀,容易與羊蹄甲混淆,但羊蹄甲為春天開花。
冬-落羽松、楓香
落羽松主要分布在張公圍、分洪堰⋯等附近,是安農溪畔最受注目的喬木。為杉科落羽松屬植物。原產於北美沼澤濕地,是少數在秋冬會黃葉、落葉的針葉樹,變成紅褐色的小枝與葉同時脫落時就像飄散的羽毛,而有此稱。
楓香主要分布於分洪堰公園附近,屬落葉性喬木,葉子於秋冬會轉成紅色,相當美麗。其葉互生或叢生於枝條頂端,果實爲具有芒刺的圓球型果,常與槭樹混淆。
動物
在安農溪旁或週邊水田。常見之鳥類有大蒼鷺、小白鷺、夜鷺、斑鳩、紅冠水雞、畫眉鳥、棕背伯勞、翠鳥、黑頭文鳥、大捲尾、白腹秧雞、栗小鷺、灰鶴鴒、白鶴鴿、灰頭鷦、褐頭鷦鶯、八哥、家燕、綠繡眼、花嘴鴨等。另外樹上也常會有獨角仙在此繁殖生長!
日治時期,爲了供應二結糖廠、紙廠而設立了蘭陽發電廠;之後為了改善蘭陽溪水患問題,遂於昭和年間進行濁水溪(蘭陽溪)堤防工程,使三星地區增加大量開墾面積。同時亦重新規劃圳道設施,大大改善了三星人的生活與農業生產環境。這些重要歷程都展現在安農溪現有的水利設施上,以下分別進行介紹:
蘭陽發電廠
安農溪的水利設施要從日治時期的三大發電廠之一—蘭陽發電廠說起。
大正八年(一九一九),為供應二結糖廠、紙廠用電,計畫於天送埤設立水力發電廠,將濁水溪水上游以暗渠引入九芎湖,出水口在天送埤,利用兩地達百餘公尺的落差進行水力發電,生產電力八千六百瓦,主要的供電品包括三星、九芎湖、鹿場等。工程於大正十一年完竣。為實現台灣工業化,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又在天送埤西南方的圓山,興建圓山水力發電廠,取水口在牛鬥附近,用輸水道將水引到清水湖,利用七十點五公尺落差,發電力達一萬六千三百瓦,於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十二月完工。
民國六十六年合併原有兩個發電廠,改稱蘭陽發電廠。九十一年圓山發電廠改為無人發電廠,由天埤控制室遙控運轉,其發電量約估宜蘭用電量一成左右。
利用蘭陽溪的川流式水力發電,不需要興建高大的水壩,對環境生態的衝擊較小,且發電過程不會造成空氣、水質及土壤的污染。而發電後的尾水可以直接作為下游三星、冬山、五結地區農田灌溉之用,範圍近六千公頃,是一個促進地方繁榮的電廠。特別是三星地區水田位於沖積扇扇頂,地層透水性佳,對蘭陽地下水的補注最爲有利。
九芎湖
位於三星鄉天山村天埤發電廠的西側,原為長滿九芎樹山間谷地,因興建蘭陽發電廠天埤分廠,在此開闢人工湖做為沉沙池。其水源來自蘭陽發電廠圓山分場的發電尾水,經由隧道引至此湖沉沙,再以落差四十公尺的高度將水傾入天埤分廠發電,目前湖邊原始林相完整。
圳道
發電廠竣工後,發電尾水成為農業灌概用水的重要來源,由於舊有渠道分散且輸水效率差,日治時期透過土地改良事業,進行區域整體水路規劃,包括灌溉及排水工程。修建四條主要灌溉幹線,分別爲叭哩沙幹線、天送埤幹線、月眉幹線、張公圍幹線。另增設許多支線以擴大灌溉區域。戰後由宜蘭農田水利會進行管治,陸續進行整頓改建,目前包括有叭哩沙圳、天送埤圳、月眉圳、大光明圳、張公圍圳、萬富圳、埔林圳等。
調停兩地用水的分洪堰
安農溪分洪堰閘門位於三星鄉大洲村附近,將溪道分流為南北二支流,北岸(大洲)為水車溝圳,而南岸上游為柯林圳,下游為萬長春圳。過去因為防汛期之排洪與灌溉期各埤圳之取水發生争執,甚至衍生兩岸居民械鬥,因此於七十七年興建分洪堰,洪水期可導洪及排砂,平時可適當配水,消彌地方爭水糾紛。包括關門四座,溢流堰堤一座(長一百二十公尺)。配合週邊綠化成爲安農溪分洪堰水門公園,園內植栽繁茂,動植物生態豐富,是良好的自然遊憩區。
牛頭五橋:二萬五橋、田心橋、健穩橋、健富橋、農義橋
由宜蘭縣政府監造,於八十六年竣工的牛頭五橋是三星鄉最具特色的橋之一。由於鄉民要為務農,因此以農民、扁擔、牛頭、米籮爲造形,象徵三星漢人的農村文化。
刺竹仔尾的傳說-義隱斷橋
行健溪原是蘭陽溪的一條分流,每年颱風來時經常淹沒附近的農田住家,因此在建造隱橋時,工程人員為使橋高度不受水患影響,乃詢問附近居民行健溪洪水暴漲的高度,当時居民無尺寸概念,僅以刺竹尾的高度做為判斷,工程單位竟也探信居民的說法設計,後來經過農地重劃及行健溪整治,該橋的高度無法聯結重劃後的農路,但因不影響水流,乃予以保留,成為地方的特殊景觀。
泰雅大橋
泰雅大橋於一九九七年八月落成,是全國第一座以原住民族取名之橋梁,橋長一千零八十七公尺,象集團採泰雅狩獵及織布文化為設計素。護欄為泰雅布匹的長寛加上薯榔染成的色調,中間水泥間隔為蹲踞之野獸造型,鐵欄杆則仿泰雅藤編新娘背架,兩側藍色燈具採泰雅「射日」神話設計,底下兩排腰黃色燈籠之燈具代表漢人謙卑道歉之意,台七線及該側兩條引道象徵弓弦,箭頭則指向天送埤漢人聚落。每當夜色降臨上下燈火明有如銀河鵲橋般充滿浪漫氣氛,被形容為跨越蘭陽溪的彩帶。
近年來,安農溪流域開始推廣休閒遊憩活動,如騎自行車、泛舟、垂釣等,吸引很多遊客前來,介紹如下:
泛舟
安農溪是國內三大泛舟地點之一,二十多年前由鄉民黃壽昌於社區理事會上提案倡議而來。泛舟路線由天山村下湖橋至張公圍親水公園,約十公里、二小時的時間,河道由窄而寬,沿途有刺激驚險的湍流、還有充滿鄉間風情的緩流礫灘,樂趣無窮。
張公圍公園
位於大埔派出所後方。原是一隘墾城仔,居民奉張公聖君,因而得名。後因山洪瀑發,神像輾轉移至員山鄉七賢村再興宮。居民亦相繼遷離。園區內設有戲水區、涼亭、自行車道,及泛舟終點站。
安農溪自行車道
從歪仔歪橋爲起點出發,沿著安農溪左岸西行,終點站一水源橋,全程十三公里左右。沿途風景宜人,濃濃的農村氣息,適合全家人共同騎乘,親子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