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農溪流域為蘭陽平原最靠近山的部分,也是宜蘭最晚開發的地方。在聚落發展的歷史中,這塊河埔地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族群到此開墾,成為多元族群的交會地帶。日治時期因作為林業開採與糖業原料的重地,鋪設鐵路後,外來移居工作人口增加,形成相當熱鬧的街區,如三星及天送坤等。居民就地取材營造的生活環境,反應出與河流息息相關的生活經驗。精神層面則保留了傳統的廟宇信仰:這些都是此區域重要的人文歷史特色!
十九世紀初 — 泰雅族溪頭群與南澳群出入孔道
十九世紀 — 西部流番與平埔族、漢人來此拓墾
日治初期 — 客家人前來拓墾
民國四十年代 — 退輔會外省籍居民移入
民國七十年代 — 阿美族、泰雅族遷入、新住民通婚
前人來這裡開墾的時候,就一直和這裡的洪水搶土地,後一代的人同樣的有堅強的能夠化開石頭的意志和勞力。—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
地名是歷史的化石
三星鄉因較晚開,保留較多的原始地名,驗證先人的足跡,如月眉村的番婆洲是因為過去多有番婆(女性通譯)住在此地而得名;天送埤的廖借底則表示為廖姓客家人所居住之處;槍櫃城是抵禦原住民侵襲的防禦聚落⋯
西部流著
嘉慶九年(一八〇四)原居住於台中、彰化一带之巴則海族、洪雅族、拍瀑拉族各社三千多人(一說為一千多人)由賢文、矛格二人統領從梨山越中央山脈至今之宜蘭市,被漢人誘騙以槍枝交換糧食。蕃眾途涉渡蘭陽溪進入羅東,然嘉慶四年(一八〇九)又被濱州人遂出,散居於溪南各處,如本鄉破布鳥、天送坤的阿束社,羅東運動公園南邊的北投社(後改名客人城),蘇澳冷泉、冬山鹿埔,羅東浮崙及本鄉拱照村的阿里史社等。賢文、矛格二頭目後來被漢人恭奉於羅東城隍廟,號稱「番仔王爺」。
漢人的開墾
叭哩沙平原較為清楚的開發,是在同治初年由陳輝煌招募阿里史、阿束、岸裡、東螺、北投、大甲、吞霄等來自中台灣的平埔族(即西部流番)與漢人等二百餘人,共同前往十九結(今三星鄉行健村)開墾;當拓墾區域擴至張公圍、瓦瑤、大埔時,因迫近泰雅族生番的活動區域,為抵禦泰雅族的攻擊,先後建立了阿里史城、銃櫃城與田心城,統稱三面城。一八八五年漳籍陳生又再招募平埔族人開墾頂破布烏及下破布烏庄、月眉庄、天送埤等地區。
日治時期的拓墾
日治初期在叭哩沙平原拓墾者包括宜蘭境内的漢人資本家如一九〇五年以黄鳳鳴爲首組成「宜蘭興殖組合」及一九〇六年陳掄元為組合長的「宜蘭振殖組合」爲主。平埔族以潘阿邊集團及潘魁手蚊集團的開墾規模最大,主要集中於月眉、破布烏、天送埤、紅柴林、八王圍。而日資的拓殖區域則多集中於清水溪沿岸與牛鬥地區。當時三星庄內,屬於日本人所有開墾地約占三成,且三星庄是宜蘭三郡中日本內地人持有土地最多的街庄。
跟著樟腦伐木業而來的客家人
由於産業的發展,如製腦、太平山林木、蘭陽溪水利與防洪工程,包含築堤所需的挑石工(俗稱擔字仔)、發電廠工程的隧道工人等,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也吸引西部生活不易的客家人前來定居。包括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台灣中部發生的屯子腳地震而移居宜花東的災民。現今客家人多集中在三星行政中心以西之地區,天途坤的廖家、邱家、宋家等。
外省兵仔營與農場
民國四十二年,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在三星設立宜蘭農場,共六十餘組的開墾單位,供退除役官兵來此墾荒,導致四十年代前期,不少外省籍居民在此定居。並以人工方式整建農場,即現在還可見到的兵仔營聚落。
新住民(阿美族與泰雅族)
民國七十年代以後,原居大同鄉的泰雅族人,與花東兩縣的阿美族人,因工作之故,亦遷來本鄉定居。
三星市街日治時期為重要的理番據點、行政中心與交通樞紐,尤其太平山林業興起,吸引多元族群相會在此。民國五〇年代北橫公路開發,很多從事開路的軍人也會來三星市街消費,帶動三星市街繁榮,有戲院及旅社,甚至酒家。
三星的行政中心—從叭哩沙支署、叭哩沙支廳到三星庄役場
清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劉銘傳巡撫十月七日創設撫墾局,宜蘭撫墾局設在叭哩沙。對原住民進行招撫歸化,並曾於頂破布烏(今人和村)設番學,教原住民漢學。同時也設立隘勇營防番。明治三十四年(一九〇一)設立叭哩沙支廳,因拓墾有成,當時聰前商舗林立,市街繁榮,有往來羅東與九芎湖的輕便車道,交通便利,為叭哩沙地區商業中心。大正九年(一九二〇)羅東郡三星庄役場成立,起初因無獨立廳舍空間,因此與羅東郡警察課三星分室共用,形成地方行政與警政中心緊鄰的關係。此外當時尚有郵局、派出所、購買利用組合及叭哩沙公學校、小學校等,實爲三星的行政中心。
官廟合一的鎮安宮
鎮安宮建於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主關聖帝君,由礁溪協天廟分香至今三星派出所處。同年二月巡撫劉銘傳懈宜蘭一營駐叭哩沙,故清代三星被稱為大營,作為防範原住民侵襲的重要軍事重地,當時本宮與叭哩沙撫墾局合一。
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原址改設日人官署舍,鎮安宮搬遷至今三星郵局處。大正元年(一九一二)由當地望族張慶輝(張慶飛)捐地三十坪,遷廟至現址。並於民國五十年翻修成今日水泥建築樣貌。
農歷正月十三日為關聖帝君飛昇之日,每年會迎來嘉義新港媽祖共同遶境。範圍包含月眉、人和、集慶、義德及雙賢等五村,稱「請媽祖」。
大洲天主堂
民國四十五年華德露神父在大洲地區屋做為佈道所,四十九年孔發魯神父創立大洲天堂,並設有幼稚園。後由羅東聖母靈醫會呂若瑟等數位神父,租黃連福先生的店面駐地佈道彌撒,同時發放美援救濟品及衣衫。今日天主堂因信徒式微而漸漸褪去光彩。
顯微宮
顯微宮是三星阿里史地區的信仰中心,由陳輝煌提供故居附近土地,合併陳家福德廟、原有國姓爺廟及三官大帝廟建成。主三官大帝外,由於陳輝煌堅持,福德正神奉於正殿,並因其武官身分得以加冠。宮名取自禮記:「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有明察秋毫之意。今除為地方居民聚集場所外,也開辦長青食堂。
尾塹村的保安宮與鎮安宮
宜蘭的西皮、福祿械鬥起因於北管流派,在廟會陣頭上,雙方也會相互較勁,甚至擴展成家族争鬥。尾塹村的保安宮(上尾塹聚落)及鎮安宮(下清洲聚落)雖然皆奉保生大帝,但因爲西皮福祿流派不同,而以一九六縣道爲界不相來往。
尾塹村保安宮之保生大帝自台北大龍峒保安宮分靈而來,日治時期因皇民化政策被廢廟,民國三十八年建,農暦三月十五日為保生大帝誕辰慶典。
陳輝煌
陳輝煌爲清朝福建漳州府人,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招募內漢族、平埔族等形成拓墾集團,開墾三星地區。為防範原住民來襲,先後建有阿里史城、銃櫃城及田心仔城(合稱三面城,分別位於今大眾爺公廟旁、顯微宮旁及宜蘭監獄),奠基三星開發基礎。並因治理原住民、抵抗法軍、開闢蘇花道路等屢建軍功,受封、協鎮、虎騎將軍等銜,欽賜二品頂戴,受民眾等稱爲「陳協臺」。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初夏積勞成疾,猝逝於住所。
義賊林玻璃
林玻璃是西皮福祿之爭的頭人之一,槍法極準。曾經兩派鬥争,清洲西皮派的子彈用完了,派人到街上買子彈,結果到三結時卻跑去賭博把錢輸光了。林玻璃只得帶著人背著清洲鎮安宮的保生大帝神像破城而出。
除了西皮派的頭人身分外,林玻璃同時也是「劫富濟貧」的義賊,專挑有錢人家搶盜外,在起事前也會通知對方。雖然受到百姓愛戴,反抗日本統治的作為使得日人視爲江洋大盜,後來在二結被日本政府槍傷而亡。
陳定南
三星鄉大洲村是十分熱選舉的村莊,有道「大洲興選舉,尾塹興搬戲」。大洲曾推出兩位縣長候選人:陳旺全及陳定南,而陳定南於民國七十年當選宜蘭第九屆縣長,打破國民黨三十年「專賣」的局面。任内建設冬山河親水公園、宜蘭運動公園、羅東運動公園、武荖坑露營地等環境設施;拒絕台塑六輕於縣內設廠,並推動「環保大憲章」;設立漁民海難救助基金等宜蘭經驗,其中二十四小時約僱稽查員嚴格取締水泥廠汙染,改善縣內空氣,青天再現的政績被稱為陳青天。一九九四年民進黨提名參選台灣省長,可惜受國民黨宣傳若陳定南當選,新台幣將變成人民幣(意旨中國武力犯台)的「恐嚇牌」影響,功敗垂成。
三星鄉的教育從日治時期開始發展,初等教育分小學校及公學校兩種系統,小學校招生對象以日本孩童爲,公學校則為台灣本地孩童就讀,一九四一年後皆改稱為國民學校。
三星國小
三星國小肇建於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零)之羅東公學校叭哩沙分校,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四月獨立為叭哩沙公學校,大正十年(一九二一)改名三星公學校,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又改名爲三星西國民學校,戰後名爲三星國民學校,為宜蘭縣百年名校之第六名,高雄市長陳菊即畢業於此之傑出校友。另外三星國小少棒隊甫於今年赢得世界盃亞軍,揚名國際。
三星國中
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專供日本孩童就讀的叭哩沙小學校設立於今三星國中現址,一九四五年因日本政權撤退後廢校。民國三十七年,因當地需求而設立山地農業補習學校,歷經羅東中學三星分校、四十七年獨立爲三星初級中學,五十七年更名三星國中。
大洲國小
大正七年(一九一八)叭哩沙公學校大洲分校設立,於大正十一年獨立爲大洲公學校。今改爲大洲國民小學,陳定南為該校之傑出校友。
萬富國小及大洲公學校紅柴林分教場
昭和二年(一九二七)設立之大洲公學校紅柴林分教場位處紅柴林北側、蘭陽溪附近,今貴林村陸軍紅柴林營區附近。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夏洪水侵襲八王圍土堤,潰提後沖毀校舍而遷校,昭和十八年於今萬富國小復校並獨立爲三星東國民學校。民國三十五年更名為萬富國民學校。紅柴林分教場的原址,今還可見升旗台基座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