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位於蘭陽冲積平原頂端,蘭陽溪滾滾洪流帶來豐富的養分,加上來自雪山及太平山的兩股強勁西風,日夜溫差變化造就了三星鄉為數可觀的高經濟價值農產。在不同時期的政策下,三星人生產產過樟腦、上山伐木、生產稻米、甘蔗、菸葉、柑橘⋯等,近年則以六寶:青蔥、白蒜、稻米上將梨及銀柳、火龍果聞名全台。本節就多樣的物產為主軸,介绍豐富的産業地景。
地形
發源於南湖北山的蘭陽溪自員山村牛鬥始脫離狹仄山谷,沖積出肥沃的蘭陽原。三星位處於沖積平原的頂點,颱風季節時常遭遇水患,但也留下許多肥沃的酸性黑土,為當地的農業打下很好的基礎。
水文
蘭陽溪沿三星鄉北側奔流入海。引流安農溪於日治時期興建水力發電廠,發電尾水穩定成為三星要灌溉水源,並分流出許多灌溉溝圳。發達的灌溉系統也使得「宜蘭農田水利會」成為全台最完善的地方水利組織。
氣象
宜蘭縣的平均氣溫爲二十二點三度,與台灣北部各平地相較偏低。蘭陽平原南倚中央山脈、北臨雪山山脈,畚箕狀的地形容易凝結海洋吹來的水氣。冬雨、梅雨及風帶來豐富降水,「蘭雨」成爲此地氣候的代名詞,也滋潤三星發展出許多特色農產。
隨著自然資源的消耗以及農業環境的改變,三星郷民延續先民拓墾時的韌性、利用土地的優勢種植出揚名各界的三星六寶及各式農產。
三星蔥
蔥是台灣家庭不可或缺的蔬菜,蔥綠及蔥白各有不同的用處,可熱炒、魯肉、煮湯、或做蔥油餅等。而聞名全台的三星蔥產地位於蘭陽平原的頂端,除了接受蘭陽溪的營養水源灌溉,多雨冷涼的氣候護三星蔥生長緩慢,略為傾斜的地形排水顺暢,種種環境條件使得三星蔥具有較長的蔥白、豐富水分的蔥苒,清甜美味,廣受好評。蔥種為四季蔥,雖然全年皆為生長季,但不耐大雨及久晒的原因使得夏季產量較少,相對價格較高。民國七十四年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蘭陽分場自四季蔥種選殖出「蘭陽一號」作為推廣的三星蔥品種。葉肉厚且軟、容易分株的特徵護消費者及農民青睞。
三星地區慶會的青蔥文化館除了介紹青蔥的故事,也是当地農產品的產銷平台。天送埤休閒農業區中許多農民發展觀光遊憩,成立了蔥仔寮、星寶等體驗農場,受到海內外遊客喜愛。而平民美食蔥油餅則隨處可見,各具獨門製法及配方,遊客絡繹不絕。
白蒜
三星蒜,品種選用軟骨蒜,並有香、甜、脆、軟及長蒜白之特色。栽種時節以十二月至三月為主,也成為在地年節佳餚的一大特色。白蒜與青蔥的獨特香味都是來自於土壤中硫化物及鎂等金屬鹽,所以養分的供應十分重要,每年白蒜採收後就必須進行一年期的休耕,恢復土壤肥度。
與青蔥一樣,白蒜全株都可使用:蒜葉提味、蒜白入菜、蒜球去腥,海鲜、肉類或臘肉料理中十分常見,尤其適合搭配在地的美食鴨賞。白蒜內含豐富的維生素B及硫化物,提升精神及消除疲勞,而大蒜素的抑菌效果,種種用途使三星蒜在年節時分成為明星蔬菜。
稻米
三星做爲安農溪及蘭陽溪的源頭,水源充沛、土壤肥沃,十分適合栽種稻米。清朝漢人進入叭哩沙平原後便以開發良田做為開墾目標,更以稻穀代替金錢繳交租悅。日治時期隨著灌溉溝渠越發完備,水田也漸漸擴大,即使政策重心移轉至糖業,稻米栽種仍扮演重要的糧食供應者。
氣候是三星稻米收成的剋星:冬季多雨、夏秋之際颱風來襲,「看天吃飯」,成了當地農民最大的挑戰。也因此本地稻作以第一期爲主,二月整地淹水、三月插秧、四月抽長、五月弄花、六月結實、七月金色稻浪。休耕時期改種花卉形成花海。形成不同的地景特色。三星米品質優良,聲名卓著,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潘阿邊的袋裝米便已榮獲縣賽冠居「壹等賞」。
三星鄉公所於民國九十六年結合三星農會、三星產銷班推動三星米商標化,九十八年經濟部智財局「三星米」產地證明標章。針對產地、安全、品質及倉储等要件進行規範,打造地方稻品牌。另外也有許多產銷組合,各自建立安全、美味、友善農法的稻米品牌,如安農溪米、原鴨米、鴨稻米等。行健有機夢想村由在地農民組成,以無農藥、化肥的無毒栽種經營品牌行健米。
上將梨
李坤養於民國六十四年將來自山地的梨種砧木嫁接至橫山梨樹上,並於七〇年成功開發出上將梨的栽培方式,獲得神農獎及上將梨之父稱號。上將梨以汁多、甜度高、果核小、口感清脆為特色。並以地處三星鄉號稱上將梨,聞名台灣。
三星多雨的氣候雖然提高了上將梨的水分,但在花季時、雨淋降低授粉率,農民嘗試各种方式提高著實率,因此每年春天梨花撐著一朵朵透明傘花成為當地獨特的地景。每當産季,台七丙及一九六線道兩旁商家便可看到一攤攤的上將梨,這是農民自產自銷,避免中間剝削的經營模式。
銀柳
花卉也是三星鄉十分興盛的產業,包含聖誕紅、百合、石蒜等盆花及側柏、羊齒、文竹等插花用葉材,其中銀柳最能成為代表。三星鄉溫和潮濕的氣候,適合銀柳栽種。自民國五十八年開始引入台灣後,三星地區曾達到一百公頃的種植面積,占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而銀柳産業要歸功於三星銀柳之父邱坤木的推廣。
銀柳的特色在於暗紅修長的枝條、渾圓鮮紅的花苞以及純白細緻的花芽,高貴的姿態加上討喜的名稱,最適合於年節時擺飾或插花素材。近年來,藉由柳條修長及富有彈性等特質,銀柳塑型開創了另一種花卉的創作空間,也因應而生了「編織」、「綁束」、「黏貼」等各種花藝技法。無論在當地的銀柳節或台灣各地的年節活動、花藝競賽,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銀柳作品。
銀柳的通路除了台灣本地,東南亞的華人市場也炙手可熱,雖然栽培面積在七十八年達到高峰後受到中國產地的競争等因素,漸漸削減産量。但多年的技術累積、文化行銷,讓農民在一〇三年接到來自歐洲的訂單。深植的銀柳文化,開始得到華人文化圈外的認同。
紅龍果
三星鄉紅龍果,年產量約二百四十公噸、產值一千二百萬元。每年五月初夏就是其開花盛產的季節,至十一月底產季結束約有九至十批之花果期,為仙人掌科,原産於中美洲熱帶雨林,氣候的相似性使得宜蘭地區適合紅龍果種植。除了獨特的外型和香氣,紅龍果富含大量纖維、維生素C等成分。食用的黑色種子含豐富的鈣、磷及鐵等是較為獨特的養分,糖分以葡萄糖為主,相較於果糖和蔗糖容易吸收。紅肉品種的花青素對於眼睛及預防疲勞有益處。三星地區生產的紅龍果品質優異,甜度又高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