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科技學習
善用科技學習
近年來科技載具與行動網路的普及,對教育現場造成許多衝擊。雖然在疫情期間,學校教學因應轉變,使數位科技輔助學習逐漸成為趨勢。然而,伴隨載具普及而衍生的學生學習與行為問題,日趨嚴重。在推動科技載具有序使用的過程中,難免引發影響孩子學習或阻礙社交活動的質疑。這些焦慮雖可理解,遠距教學的經驗已讓我們認識到,資訊技術的應用並不難,但如何善用則需要更深層的思考。
「失序」的載具使用,是指使用時間過長、生活高度依賴、難以放下各類載具等狀況。孩子可能在深夜持續上網,或因失去載具而情緒劇烈波動。他們可能盲目信任網路資訊或社群關係,聽從指令辦事導致違法或自傷。甚至有投靠「網友」尋求「溫暖」的狀況,導致家庭關係極為緊張或疏離。我們都希望避免這些困境,但在這個數位時代卻更加不易。如果只是一昧禁止,孩子也難以學習如何善用科技提升學習,有序地使用科技載具,才能夠幫助孩子。我們可由下列狀況嘗試檢視自己,並帶領我們的孩子,培養善用科技載具的使用習慣。
一、陪伴孩子使用科技載具:
我們期待孩子能「適當」使用科技載具,作為學習輔助或適度休閒的工具。然而,若無具體的引導,該如何學習何謂「適當」呢?當孩子使用載具或3C產品時,家長的陪伴至關重要。嘗試參與孩子的使用過程,採用理解引導取代管控禁止,才能讓孩子學會「適當」的使用方式。
二、在家庭生活中成為榜樣:
陪伴是需要時間的,我們常期待孩子能做良好的時間分配,在課業、才藝和休閒之間取得平衡。然而,我們是否給予了良好的示範?有時孩子的問題,只是其他問題的映射,例如:模仿成人過度使用3C產品。「模仿」是一種有效的學習途徑,無論好壞,所以我們也需反思自己在家庭中,是否分配了過多時間使用3C產品?
三、載具不是「誰」的替代品:
疫情前,談到數位時代,教育圈曾有討論:「教師未來是否會被電腦或是AI取代?」疫情後,各國研究發現,「真人」教師對學生引導的重要性。作為家長的我們,在孩子健全品格與身心成長中,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應善用科技載具輔助教養,而非讓科技載具「替代」我們。
簡而言之,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對學校生活、同儕相處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選擇與檢視。但我們對孩子的數位網路生活,是否也進行這樣的檢視?在市場導向的資訊環境中,當演算法推送「羶色腥」的網路資訊時,我們需用足夠的時間,陪伴並協助檢視孩子閱聽與互動的內容。
在康橋校園,我們不求速成,重視課程規劃與教師引導,穩健推動數位科技輔助學習的相關課程。透過資訊教育與創客課程的基礎,逐步於各學習領域實作、教師予以評量回饋,接著以青山Time專題探究,作為學習統整平台,引導孩子利用科技載具輔助,開啟自主學習與跨域探索之路。我們已樹立了善用數位科技載具作為學習工具的典範。科技載具應為人所用,而非成為排擠個人生活與學習的原因。數位時代已是進行式,如何引導這群「數位原住民」培養良好的資訊素養、數位素養,對我們來說是個挑戰。或許在使用科技載具的道路上,我們需自我檢視,並回歸陪伴孩子學習,教學相長,並能成為善用科技學習的典範。這會是一條需要親師共同投入而明確可行的道路,與您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