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音樂可以是聽覺的感受,也可以是視覺圖像或肢體表演的呈現,這些豐富的音樂圖像,融合在藝術教育中,讓藝術也可以很平易近人,從生活周遭觀察到的人、事、物,都能感受到藝術帶來的美好,真正讓藝術源於生活。
為了迎接每年一次的盛典-「藝文嘉年華」,四、五年級的孩子們,分別準備以「迪士尼」、「真善美」為表演主題呈現給大家。從一開始認識歌曲的故事背景,到了解歌曲所要傳達的情感,最終共同選定要演唱的歌曲。
這個活動最難能可貴的是,每個環節皆以學生為主體,不管是旁白、鋼琴伴奏、樂器演奏到舞蹈肢體、戲劇的呈現,從無到有各司其職,鼓勵孩子發揮所長,盡情地展現在舞台當中。在每一次練習的過程中,隨著對歌曲的熟悉度越來越高,孩子們也越來越能享受在其中。課堂中也會以小組的形式,配合歌曲意境進行肢體創作且互相觀摩,從感受、產出想法、討論、調整、不斷地反覆練習,讓每一位孩子都能投入並參與其中並從中培養出鑑賞力,最後激盪出專屬於自己班的最佳成果。
而一場成功的藝文饗宴,除了聽覺的享受外,不可或缺的還得加上視覺上的融合。藉由美勞課的課堂,在老師的悉心引導下,各班討論出象徵歌曲情境的配件道具,在製作過程中,不論是美術技巧的運用、色調上的配色及加工等,手上看似不起眼的素材,一步一步地變為獨一無二又亮眼的成品,各具特色,富有生命力。在一邊演唱的同時,配戴上親手做的道具並融合在表演,同時也體驗了對美的展現。
走出教室,轉身站上閃亮的舞台,發現每個孩子各個潛藏著無限潛力,甚至看到了超乎所想不同的面貌,不但帶給師長驚喜,也對自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因此而充滿了自信。期盼透過「藝文嘉年華」,康橋的每位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發光發熱的位置,感動自己,也感動臺下的每一位觀眾。
音樂可以成為啟發創作的靈感來源,更促使藝術家在創作中融入更豐富多元的元素。作曲家韋瓦第的名曲《四季》是古典音樂中非常經典的作品,也是許多弦樂愛好者耳熟能詳的作品之一。韋瓦第《四季》的每個樂段都以樂器演奏出存在於大自然的聲響,或模仿人的姿態,或是人對四季風情的感受,用音符譜曲表現音樂內涵。
進入課堂,孩子們先欣賞四幅抽象畫,請大家一同觀察四幅畫分別給你什麼感覺?藉由視覺的觀察,以形容詞說出自己的看到的感覺。接著聆聽音樂,觀察這段音樂聽起來符合哪一幅畫呢?並說說看原因。孩子們的回答相當多元,有些孩子以音樂的「大小聲」的角度去欣賞,有些孩子以「速度」的快慢去判斷,而有些孩子們以樂曲的「感覺」去思考,經由視覺與聽覺的刺激,孩子們能欣賞的角度更為多元,也更為細膩。
發表完後,詢問孩子們還有沒其他的畫法呢?有些喜愛畫畫或感受力較深刻的孩子躍躍欲試,他們上台用線條或點點,畫出了音樂的走向與對音樂的感受,一幅獨特的抽象圖畫逐漸浮現在孩子們的眼前。
接著,孩子們進行分組討論,每組孩子都有一個季節的任務情境,是什麼景象的春天呢?「公園裡鳥語花香,溫暖的風輕輕吹來,躺在綠油油的草地上,享受美麗的風景,好舒服呀!……」孩子們一邊閱讀文字,感受春天的情境,一邊聆聽的音樂,分析著音樂元素,也分享著音樂帶給他們的感受,並且著手開始畫出此段音樂的線條走向。
音樂與美勞的跨領域課程可以為孩子們帶來豐富的感官體驗,這樣的結合不僅擴展了藝術的範疇,還加深了聽眾對作品的理解。在欣賞音樂時,透過視覺刺激,讓音樂所營造出的情感氛圍更有畫面,而能深入地感受到藝術家的意境和情感。希望藉由不同的欣賞方式,培養孩子們欣賞的能力,一同沉浸於音樂的懷抱中,讓心靈在旋律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