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養成-品格教育從生活中做起
品格養成-品格教育從生活中做起
一個人的品格就像蓋房子的根基,生活中每個決定背後來自個人品格及價值觀,因此培養孩子們批判思考與決策的能力,讓孩子有能力做出好的判斷與選擇,並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待人接物的禮儀及態度,正是未來人才的關鍵素養。建構學生正確的品格認知是難以只從書本中獲得,必須從生活中力行品格教育實踐做起,才能將知識內化為素養。親師如何合作將品格教育落實於生活中,不妨可以試試下面幾種方法:
一、訂定規範,培養自律守規的精神
品格力位居康橋四大關鍵能力之首,為有效落實品格力的培養,學校成立了品格領域教學研究會,建立各年級縱向的品格教育重點,並將品格教育納入班級經營目標,訂定班級生活公約,透過師長們的引導及鼓勵,讓孩子在團體中學習相互包容與合作,懂得尊重與體貼,進而養成孩子自律守規的精神。而在家庭中,我們不妨也跟孩子一起討論制定家庭規範,讓孩子知道要遵守這些規範的原因和重要性,為孩子設定合理明確的界線,並用正向鼓勵及溫和堅定的態度堅持原則,藉此讓孩子們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二、透過正向對話,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的培養,是需要透過不斷的對話及引導,品格教育也不是只有告訴孩子什麼是善惡就結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批判思考和決策的能力。孩子在品格建構的過程中難免犯錯,在康橋,師長們面對孩子犯錯時,會試著將品格學習自主權還給孩子,透過思考單的書寫,讓孩子自己省思說出答案,才能理解自己行為需要改進的地方,並以負責的態度接受適切的懲處,藉此將正向的品格觀深入孩子的心中。而家長面對孩子犯錯時,也別急著責怪孩子們的問題行為,可以試著引導孩子分析在整個事件中問題的癥結是什麼,反省自己的行為有哪些是不妥當的,不恰當的行為會帶給別人什麼樣的感受,藉此幫助孩子學習尊重別人與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在引導思考的過程裡,父母不需要替孩子做決定,也不需擔任裁判,而是該盡量用開放式的問題,讓孩子自己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
三、一起做公益,學習關懷與感恩
「關懷社會,幫助弱勢」是康橋期許學生們成為社會菁英,不能忘本的高尚情操。當孩子懂得分享及關懷他人,就是一種良善思維的開始,因此家長們不妨利用課餘時間,鼓勵孩子參與公益活動或擔任小義工,從服務學習的活動過程中,讓孩子能感恩珍惜別人對自己的付出,也願意為別人盡一份心力,進而建立一顆溫暖關懷的同理心。「行動勸募」是康橋一年一度的盛事,讓孩子在老師及家長的支持與鼓勵下走出舒適圈,勇敢為行善的目標向陌生人募款,儘管在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冷漠的拒絕,也會碰到熱情的支持,而這些冷暖過程與心路歷程,學習面對挫折失敗,自我鼓勵互相打氣,也讓孩子學習到課堂上學不到的一課。
品格決定未來,培養孩子良善的品格,一生是受用無窮的。良好的品格需要透過理解、認同、內化、實踐來完成,讓我們把握生活中的機會教育,讓孩子不只能知善、行善,更能喜善、樂善,成為從善如流的好善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