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的鐘聲響起,開啟了康橋師生忙碌充實的一天。從孩子早上走進學校,到五點離開校園,看似非常長的在校時間,其實老師跟全班孩子真正能靜下心來好好溝通交流的時候並不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早自習和第九節的導師時間。
早上孩子到校後,短短20分鐘的早自習時間,除了要交作業、抄聯絡簿和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外,老師還會利用這段時間跟孩子說明,今天有哪些重要活動,或各科老師有哪些提醒事項,讓孩子能夠先做好充足的準備,才不會上課時太過忙亂而忘東忘西。除此之外,早自習也是很好的閱讀時光,透過老師引導學生閱讀班書,體會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故事的高潮迭起,或是安靜的細細品味自己喜歡的書籍,帶著愉快的心情開啟一天充實的學習。
一整天精彩的課程結束後,第九節課孩子們回到教室,吃著美味的點心,老師總算有時間能夠和孩子們聊聊班上發生的點點滴滴,有時是語重心長的切切叮嚀、有時是學校行政處室的宣導,有時則是孩子們跟老師分享今天發生的有趣事情。每個年級對於第九節都有不同的安排,低年級老師會在這段時間跟孩子溝通如何跟同學好好相處、如何交到好朋友、遇到困難時該怎麼做,讓孩子更快適應學校生活;中年級開始多了許多班級活動,老師也會利用這段時間跟學生說明活動規則及意義,讓全班取得共識,一起為班爭光;高年級則開始為了登山做準備,第九節就是很好的體能訓練時間,師生一同在校園中練習跑步及負重登階,彼此互相加油打氣。
這段放學前的時光,是師生最重要的交流時間,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透過老師的鼓勵及期勉,讓學生明白更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也透過許多活動來凝聚班級的向心力,一同向目標邁進,這是康橋最美麗的校園風景。
社會上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有的需要經濟上的救援,有的需要醫療上的協助,有的則是需要心靈上的幫助。身為康橋好品格的學生,究竟可以為社會付出什麼樣的心力呢?不用擔心,孩子們對社會的付出,是潛移默化從低年級就開始,從中年級就奠下基礎,最後在高年級不僅開花結果,更是散播在社會各個角落。究竟深埋在孩子內心的想法與做法,是那些課程影響他們的呢?讓我們娓娓道來,細心了解……。
低年級 價值觀念點滴在心頭
當孩子低年級時,對於收到的壓歲錢,總是充滿著期待,想像可以去採買各式各樣的文具。但是透過生活課程的內容,了解到「需要」和「想要」的事物,可以在購買前想一想,真的是學習上需要購買的物品,利用壓歲錢購買當然沒有問題。而只是看到別人擁有才心生慾望的,就可以省下來,並且拿這筆錢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其中當然包含存錢,或者是捐出去給需要幫助的人。這樣會更有意義的使用壓歲錢,也讓孩子有正確使用金錢的概念。
中年級 人物塑造模範在心中
當孩子中年級時,對於人物典範的崇拜相當重要。透過國語課程-永遠的馬偕:了解到一生都無私奉獻給臺灣的傳教士和教育家馬偕,不僅能興建醫院,至今都受到人們的敬愛。身為中年級的孩子,雖然無法千里迢迢遠赴他鄉,卻可以伸出自己友誼的雙手,幫助剛進入小學的弟弟妹妹認識校園,也利用自己的學習經驗,告訴學弟妹如何整理學用品。校園中,學長學弟間,透過這樣的互動,對彼此也產生了尊敬仿效的作用。
高年級 確立行動不落於人後
升上高年級後,雖然課業壓力越來越重,孩子們對於幫助別人的想法更加強烈。不但在國語課程中-了解蚊帳大使凱瑟琳雖然年紀小,卻可以發揮一己之力,保護許許多多非洲的孩子免於瘧疾的侵襲。更在神奇的藍絲帶這一課中了解不要輕忽對別人表達感恩與讚美,要傳遞善的能量。康橋孩子們不以年紀小為藉口,反而為許多社會弱勢團體發聲。109為家扶基金會勸募、110為創世基金會勸募、直到去年也不因為疫情的阻礙,為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勸募。這些種種的行動,更說明了康橋的孩子們,不只是讓校園生活更加美好,更將各科教學內涵,融入在心中,也將關懷社會的口號,行動勸募徹底實施於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