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5月,青山的孩子們一同關注著田園區裡重要的客人,明星動物「領角鴞」,每天都期待能在直播的畫面中,觀看領角鴞可愛的模樣和一舉一動,可是你仔細聽過領角鴞的叫聲嗎?你會模仿領角鴞的叫聲嗎?
在生活中,我們常利用人聲與狀聲詞,模仿及形容各種動物或情境的聲音,作為認識事物的媒介或幽默的表現,然而,要如何模仿才能讓人感覺栩栩如生呢?
「聽!你聽到了什麼?」,課堂一開始,老師請孩子們仔細地聆聽音響中發出的聲音,孩子們興奮的說道:「有猴子的叫聲、鳥的叫聲、感覺像在叢林裡、有流水聲……」,大家踴躍發表著自己所聆聽到的聲音,在揭示這些聲音都是由一群合唱團員,透過身體模仿發出的聲音時,孩子們不禁讚嘆,原來可以將自然生活中聽到的聲音模仿得如此維妙維肖。
透過課程設計,我們聆聽了兩種模仿領角鴞的叫聲,孩子們在比較之下,歸納出擬聲四要素,運用狀聲詞將擬聲具體化,並將不同的節奏、速度、音高等音樂元素相互組成,最後深刻的感受身體在擬聲時的發聲部位與方法,例如領角鴞的叫聲是以「嗚」狀聲詞進行發聲,加上簡短有力的高音,搭配用手遮住嘴巴,讓聲音有霧霧的感覺,最後在模仿時,肚子要用一點力呈現出有重音的感覺。透過這些擬聲的要點,讓孩子們在進行其他昆蟲與動物擬聲時,能更精確且具體地模仿出來。
藉由聽覺感受大自然生物的鳴叫,讓孩子們依循著擬聲步驟,從仔細聆聽、嘗試模仿到歸納修正,慢慢地引導孩子進行聲音的探索與模仿,進一步認識身體能運用的發聲部位,例如胸腔、頭聲等,並可搭配其他肢體及部位的輔助做到擬聲的效果。希望孩子們在音樂與自然生態結合的課程中,能細細地聆聽與感受自然界中不同的聲音,提升對於環境自然生態的感受力。
兩年前的疫情,讓師生之間隔著一層網路面紗,時而見面,時而遠距。原應在學校觀察的毛毛蟲寶寶,在疾管暑緊急催促下被迫與孩子們倉促告別。臨別前孩子們的眼神,與充滿童稚的問答,至今難忘—「老師,我好想看他長大,你會幫我們照顧他嗎?」「老師,那我們還會看到他嗎?」「老師,我這隻正在羽化,要怎麼辦?」孩子們擠在辦公室,吱吱喳喳地討論著要這些小生命接下來的去向。「老師會把還沒有結蛹的毛毛蟲放回他大自然的家,在羽化的這隻,就先住我辦公室吧!」
很可惜的,大自然為孩子上了一課,這隻紋白蝶先天性的前腳缺陷,在羽化過程中失敗,想著,要不要和孩子好好說呢?畢竟年紀太小,對於生命的感受與大人截然不同。所幸換個角度想,大自然每天都在無聲的教導我們許多事,如同自然課的每個單元,都在默默的深化孩子對於科學、自然、生命的理解。學著面對生命的離去,何嘗不是一件人生中必將學習的課題?
「孩子們,紋白蝶因為前腳有障礙,導致他在羽化的時候無法成功,現在他已經去彩虹那邊,相信他被你們照顧到是很幸福的!都有吃不完的菜菜。」隔著電腦螢幕,仍然可以感受的到線上課孩子們的靜默。
原以為這件事情會就此落幕,過了幾天開信箱時居然發現孩子們的信:「老師,可不可以在5/25幫他舉辦一場葬禮?老師可以大下課陪我們一起去嗎?」當然好啊!老實說收到信時是既開心又擔憂。開心的是看見孩子對於生命的重視,擔憂的是害怕孩子過度解釋,沒有辦法好好走出情緒,不過作為老師幸福的點之一,就是可以陪伴孩子走一段人生的路程,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仔細觀察這些細節。
四年級最後一堂毛毛蟲的課,在部份孩子的參與下,延伸到了小下課。孩子們手牽手,不如往常的嘻笑,神情肅穆的一起到了小花園,井然有序的分工。挖洞的挖洞、摘花的摘花,想做墓碑的大有人在。大家謹記課程的共同討論出的一句話:「讓生命回歸土裡,變成養分,來年春日,花朵間飛舞的蝴蝶,就是受益於這隻孩子們曾經照顧過的小生命。」
我深信對於生命的感受、情緒的駕馭、語言的表達、人際間的共感能透過教師陪伴與課程深化延伸,當孩子們有趣的昆蟲中了解生命循環、在水的三態中知曉氣候變遷;在光的單元中體認陽光的美好;在「種菜趣」的單元了解食物的得來不易時,並能對比世界上因糧食缺乏而受苦的孩子們。對於生命價值,108課綱中所談的素養也就內化的心底,外顯於行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