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的國語第八課《動物的尾巴》,是一篇介紹動物的尾巴都有其獨有的特色及功能的文章。隨著課程的開展,學生們無不興奮得討論著,不論是捲尾猴保持平衡的尾巴、松鼠蓬鬆可供保暖的尾巴,抑或是魟魚為了防禦的毒刺尾巴,每種動物的尾巴都很有特色呢!而看完文章後,學生開始好奇本課的文體,有的說是說明文,有的說是議論文,那到底是哪一種呢?為滿足孩子們的好奇,老師透過另一篇同樣以尾巴為主題的文章第一段讓孩子們比較,並想一想這兩篇文章的第一段在寫作上各有什麼樣的目的及觀點,根據判別的理由,他們分別又是什麼文體呢?
經過一陣熱烈的討論、比較與分析,學生發現課文是說明文,因為作者客觀的介紹事物,只提供事實讓讀者了解;而補充的文本則是議論文,因為作者有主觀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試圖說服讀者。藉由兩篇的比較,孩子們更加清楚說明文及議論文各自的寫作目的及觀點。接著,就換學生大展身手,動手寫出議論文及說明文的第一段囉!
投影幕上,一隻從巢箱探頭而出的可愛生物正看著我們呢!原來是最近破蛋日話題十足、校園熱門的動物明星—領角鴞!主題一出,學生們更是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打開手中的寫作題目,一道是適合以說明文文體呈現的「領角鴞」,另一道是適合議論文文體表達的「保護領角鴞,從我做起」。學生們專注思索著如何運用領角鴞的資料寫出言簡意賅的第一段。各組小聲卻熱烈地討論,深怕一個不小心,題目就被發現,因為等等上台發表,才要讓同學們一同猜猜小組所使用的文體,以及他們判別的原因呢!
發表階段,底下的觀眾發揮如柯南般的敏銳觀察力,不僅正確判別出各組使用的文體,更有發表組別活靈活現地演出領角鴞情境劇,逗得全班哈哈大笑,而這生動的演出也讓孩子們又多了一份判別的依據呢!本課藉由有趣的動物尾巴主題做出發點,經過老師用心的潤飾與設計,再搭上學校可愛的領角鴞,不僅讓孩子們增添了新的知識,更將語文與自然毫無違和的結合,營造出課堂中最美的風景!
青山校區擁有佔地1.2公頃的田園區,並設置生態教學步道、DIY植栽區、活力森林體能區。不但能遠眺周山景觀,還能近觀動植物。配合田園校本課程、自然、國語文、生活課程融入田園教學,引導孩子接觸大自然,進行體驗、觀察、紀錄等學習,培養啟發聯想、創作等能力,進而養成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情操。
「哇!好漂亮喔!」「在校園裡就能看到螢火蟲,好棒喔!」,夜晚留在學校賞螢的經驗,是孩子們在六年的小學生涯中難忘的回憶,而這漫天飛舞,讓校園變得美麗又夢幻的螢火蟲是2011年師生一同推動的生態棲地復育計畫,從田園環境設計建造到栽種臺灣原生食草植物,目的就是邀請各種野生動物定居在校園中,尤其是屬於環境指標生物的螢火蟲。
2018年田園社團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發覺到校園附近的森林因人類大規模的開發,逐漸的變成一棟棟水泥的房子與柏油道路,這不但讓野生動物減少了居住空間,也切割了野生動物的家,使得路殺的狀況屢見不鮮,就連飛在天空中的領角鴞也曾被車撞死在校園附近的道路上。為了讓領角鴞有個安心的育雛樹洞,以孩子為主體老師輔助下的行動就此展開,至今領角鴞已在青山校區育雛三次,且逐年增加中。
「老師怎麼辦!早上上學的時候我見到路旁邊有一隻被路殺的小鳥!」,大下課時間小朋友分享著自己對環境的觀察,青山校區的學童,在課程的引導下,對自然環境的熱愛從生活與其他課程的萌芽到自然與田園課程的生根,最後在校園環境行動的開展,孩子們漸漸的從課程參與逐漸的會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主動參與、投入並且關心自然生態的議題。進而愛護生態、關懷生命與尊重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