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是動物園!」「我最愛去動物園了!」「我最喜歡動物園裡的麥當勞!」就在此起彼落的「我也是」中,動物園地圖展開在孩子們眼前。
「那請問動物園裡的麥當勞在哪裡呢?」老師詢問著,十幾隻小手「我我我」的在空中揮舞,「這裡」、「大門口旁邊」……答案飛瀉而出,貼近孩子們生活情境的話題,徹底勾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致!一雙雙閃閃發亮的眼睛,一張張興致盎然的小臉,映照出一堂堂在康橋的社會課裡,不曾間斷的熱情與期待。
這堂課我們要學習「判讀地圖」和「使用地圖」:如何清楚判讀地圖資訊,並依照需求,正確使用地圖資訊,安排最佳參觀路線。哇!看到著兒,您是不是也迫不及待想跟著孩子們一起規劃,好好逛逛動物園了呢?
一開始,我們以遊園情境出發;接著,先以簡單兩定點式的路線安排,做判讀地圖時注意事項的引導;再以尋寶達成任務的方式,讓孩子們利用地圖資訊,做開放式的路線安排。從有條理的課程設計中,帶孩子一步步解鎖地圖使用技能。
「爸爸要在動物園吃午餐,媽媽要租借妹妹用的嬰兒推車,姐姐想去看企鵝,也想去看昆蟲;小康要坐遊園列車,想去看看大猩猩和黑猩猩哪裡長得不一樣?而且還要買紀念品回家!」此時,孩子們是神燈精靈,要滿足全家人的願望。組員們手指點著Chromebook上下划拉,熱列的討論著要先租嬰兒車?還是先坐遊園車?先坐遊園車到最上面看企鵝?還是一路慢慢逛上去再直接坐纜車離開?「啊!我們逛完忘記還嬰兒推車了!」「快!路線再重新設計一下!」
透過課程情境的設計與鋪陳,加之生活情景的融入,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孩子們可以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運用社會課所學,進一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康橋,我們從社會課裡,豐富人生的經驗,體驗廣闊無垠的生活天地。
「田園社這學期要在田園區種蔬菜,小樹老師規劃讓中年級學生利用10/12塊菜圃種番茄和17/18塊 菜圃種萵苣,老師想要知道哪一塊面積比較大?但是10/12和17/18分母不同,怎麼做才能比較大小呢?」孩子積極地發表:「可以找最小公倍數!」「找最小公倍數好難,老師不懂,可以說說為何要找這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嗎?」孩子迫不急待地想要「指導」老師為何要找出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才能進行比較。這樣的場景不是數學課中僅有的一堂課風景,而是康橋的課堂日常,更是最具特色的活化教學場景。
以學生的思考脈絡作為每一堂數學課的教學設計主軸,再透過老師精心設計的生活情境呈現、精準提問,引導孩子一步步掌握該堂課的關鍵概念,並進一步確認孩子們的掌握程度,最後可以獨立表現在解題上。整堂課主導課程的中心人物是孩子,老師則是在背後推動一切的推手。過程中,讓孩子與同儕、自己進行對話,達到深層溝通,產生解題策略。看著孩子昂首站在台前,充滿自信的進行發表,認真「指導」同學與老師,這就是課堂中最美的畫面。
數學課堂學習中,複雜的計算過程、艱澀抽象的數學概念,往往令孩子心生恐懼,進而對數學望之卻步。然而,在康橋的所營造的數學學習情境中,老師們會將枯燥乏味的數學概念與生活做結合,讓孩子在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產生想要知道的興趣。透過小組討論與發表回饋,依循老師預先規劃好的學習脈絡,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循序漸進習得數學概念,進而能將數學概念運用於生活中解決相關問題,更重要的是還能清楚表達解題的想法。因此,我們營造一個可以暢所欲言、開心學習、輕鬆解題的數學學習環境。讓孩子可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願意主動獲取知識,進而愛上學習。
「給孩子魚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康橋在許校長的帶領之下,我們不以教會孩子釣魚為最終目標,而是以創造一個漁場,讓孩子們在這個漁場裡學會所有釣魚的能力為傲。誠如康橋秉持的教育願景,「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社會菁英,許孩子一個美麗的未來。Kang Chiao brings m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