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每位孩子有上台表演的機會,學校定期舉辦《藝文嘉年華》活動。這項一年一度的盛事,不僅培育孩子團隊合作的素養,透過班際間的觀摩,在觀賞節目的同時,也培養對藝術的鑑賞力,讓孩子們從快樂學習中,成就藝術學習的高峰經驗。
從準備節目開始,首先,學生角色變為是主動學習的,並依循課程統整的精神,先決定表演主題,進而確定與主題有關的相關活動,目的是在利用這些活動來發想主題的創意與表演的形式。孩子們可以藉此探索自己的興趣,例如:喜歡表演的孩子,去擔任特別演出的戲劇舞蹈表演。音樂能力突出的孩子,可以負責樂器演出或鋼琴伴奏。手工細膩的巧手,可以做出許多令人驚豔的道具。點子很多的創意王,可以協助戲劇表演同學,想出有趣的創意橋段。甚至咬字清晰、聲音宏亮的孩子,可以擔綱整場節目的主持工作。讓孩子發掘自己的所長,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
練習過程裡,不論擔任什麼角色,孩子們必須和同學共同討論、花時間排練、一同合奏,培養出良好的默契,並搭配美勞課時手工打造的創意配件,表演時戴上自己的作品,將音樂與美勞做完美的結合。無形中讓同學之間的互動更加緊密,班級氣氛也更為融洽,讓康橋每一個孩子都因樂聲的飄揚而心靈滿滿。
而這些創意配件,是根據各班歌曲的特性,藝文老師們會在開學前初步研擬各班的舞台裝扮或道具。哪個班身上適合配戴超大蝴蝶結?哪個班可以在髮箍上製作兔耳朵?脖子上的領巾適合畫哪種圖案?斜背小吉他要用哪種素材呈現?這些都需要精心挑選與設計,才能讓孩子們當天上台時,配戴獨一無二的表演道具。
回到美勞課教學現場,老師循序漸進引導孩子們運用不同的媒材,融合歌詞曲風,探究各式各樣的創意裝飾配件。譬如:髮箍上的蝴蝶結如何才能立起來?黏貼的時候必須注意什麼事情?如何分組拼貼而成大型創作?無論是道具的顏色、質感、製作程序、舞台效果,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挑戰的空間,而在製作道具的過程中,也能培養孩子彼此傾聽意見、欣賞、尊重與相互接納相互合作,並能啟發孩子們多元能力。
音樂和藝術有無窮的創意和多樣的表達形式,藝文嘉年華為孩子們帶來不同的聽覺饗宴與視覺享受,彼此欣賞在藝術裡的無限可能,無形之中也提升他們的藝文素養!
舞台上,每個孩子都是發光發熱的一顆星星,這場音樂之旅,帶給孩子們是一種心靈上的觸動,雖然有些孩子是第一次站上舞台,沒有震撼的歌聲,也沒有華麗的技巧,但他們有無限的潛力、滿腔的熱忱,與天馬行空的創意。
希望孩子在多元活潑的學習環境浸潤下,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掘個人的長才,展現自我的魅力,從參與藝術創作活動中獲得愉悅、享受和滿足,以及保有對藝術學習的熱忱。
根據報導,臺灣的學生在國際科學評比上的成績,往往表現亮眼,但實作能力、設計實驗與探究表現相對較弱。成績導向、分分計較不僅箝制了孩子的學習動機,導致學生長期以來呈現高學習成就與低學習動機的兩極化現象,近年來大學休退學人數更高達數萬人,原因大多是志趣不合。
面對資訊科技爆炸的時代,3C產品普及的情況下,如何喚醒孩子的學習意願和興趣,開啟孩子學習的視野,重視實作與探究,讓學習不再是死背知識,改變無動力世代,找回學習動機成為第一要務。
新課綱中的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局限於學科知識的灌輸,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讓學校習得的知識能夠在生活中靈活應用。因此,自然團隊藉由每週的領域專業會議,進行課程研究、教具開發與活化教學討論,並在教室內外的情境佈置精心設計教學模型、動植物培育展示…等,期使孩子來到這裡能身歷其境的探索自然並有真實體驗的感受。以多元啟發的方式,使自然課程變得活潑有趣,點燃孩子對自然科學的熱情與愛好,激起孩子學習的動力。
在課程設計上,教師會針對大多數孩子常存在的迷思概念,以學生學習的思考脈絡為主軸設計課程。首先在情境導入的部分,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為首要任務,教師提出一個有趣的情境或現象,引發孩子的注意,孩子從觀察中提出疑問。例如冬天的窗戶上會出現小水珠?加熱試管上方為什麼試管底部不會熱?從這些現象中提出假設掌握關鍵的問題,再以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如何設計可行、有效的實驗,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實驗操作獲得的實驗結果或數據,加以驗證並提出結論,讓孩子熟稔面對問題該有的程序,以深化孩子的理解力。
教師最後提出進階性的挑戰題目,再次確認孩子是否能夠靈活應用習得的概念與原理來解決問題,加強孩子的學習成就。藉由多面向感官刺激的吸引,從做中學,讓學習不再枯燥乏味,帶進更深層的思考,以達到學習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