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教學-突破學習框架
活化教學-突破學習框架
那是個天氣微涼,陽光耀眼的週二上午,在一樓遇到一群三年級的孩子,井然有序的往前行。他們熱情的與我打招呼,我好奇的問孩子:你們要去哪裡?他們說:去小田園。再問:去做什麼?孩子說:要去寫作文。看著孩子雀躍的臉龐,我卻有點矇了,去田園區寫作文?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課後去問了老師,原來,他們要仿寫國語課本的一篇文章,使用第一人稱自述及擬人法的描寫方式,來習寫《聽小葉桑說話》的文章。因此,他們到田園拜訪文章的主角--小葉桑樹,實地去觀察小葉桑的體態、樣貌及四周的景物。因為是使用第一人稱自述及擬人法的寫作技法,所以,孩子們必須模擬自己是這棵小葉桑,感受屹立在大自然中的感覺,眼睛所見;鼻子所聞;耳朵所聽;身體所感;心裡所想。透過觀察、體驗、討論、分享,獲得寫作的題材與元素,以完成《聽小葉桑說話》的寫作。
聽完,不禁要為設計出這樣課程的老師們大聲喝采!這就是活化教學,打破舊有的作文課學習框架,走出教室到戶外(跨場所),結合自然學科(跨領域),串聯多課文本(跨課次),強調五感體驗(多元學習)。對比自己童年坐在教室裡,絞盡腦汁、無所依憑、枯燥無味的作文課,這樣的寫作學習實在太精彩太有趣了,相信孩子拿起筆時,他的頭腦裡是有畫面的,他的取材是有生命力的,他的心情是開心且躍躍欲試的。
我們不可能教會孩子「所有」的知識,因此,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引發孩子主動積極的探究態度,發展順應未來世界的關鍵能力,更顯重要,這也是學校積極推動活化教學的主要目的。重視以孩子的思考脈絡為主體,設計多元教學活動,串連孩子的對話與發想,聚焦到教學目標與課程主題,讓孩子在愉悅的氛圍中,享受自主學習的樂趣。家長也必須以更開放的思維,陪伴孩子找尋學習動力,成為熱情的終身學習者。
一、不聚焦在考試成績:
父母必須揚棄傳統分數掛帥的迷思,減少以「結果導向」來看待孩子的學習成果,我們要看重孩子對追求新知的渴望,希望能培養孩子自發性的學習精神,主動性的探究態度,共好性的同儕互動,創意性的獨立思考,並且能發現學習與生活中的實際聯結,有恆心有毅力的迎接新挑戰,才是促使孩子超越自我,成就未來的關鍵。
二、鼓勵多元探索學習:
在安全的情境下,讓孩子多探索、多嘗試,從失敗中累積經驗,從成功中增加自信。多元學習能激發孩子的多元智能,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亮點,發揮與生俱來的天分。孩子喜歡大自然,就多安排大自然的體驗活動;孩子喜歡運動,就陪著孩子跑跑跳跳;孩子喜歡音樂,就鼓勵孩子發展音樂專長。在天賦自由的前導下,孩子才能樂在學習,並獲得學習成就。
三、落實生活體驗實踐:
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我們必須突破過去直線式的學習思維,強化廣度的延伸,因此學習不侷限於書本,學習方式也不只是抄寫背誦,帶著孩子閱讀、參觀、旅行,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感受知識的奧祕;鼓勵孩子創作、分享、實踐,從具體的生活應用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四、引燃熱情追尋夢想:
大導演李安,對電影的熱情與執著,二度勇奪奧斯卡金像獎,圓滿了自己的電影夢。唯有熱情,才能堅持;因為堅持,才能體驗收穫;因為收穫,才能產生繼續努力的動力,讓成功經驗不斷複製,最終成為生命的贏家。在開放多元的時代裡,不要求孩子擠特定的窄門,而是依循自己的興趣,持續學習熱度,完成自己的夢想。
孩子是自己生命的掌舵者,在活化教與學的過程中,期盼孩子能突破學習框架,展現學習熱情,在快樂學習中,積極生涯探究,努力實現自我,堅持跨越困境,成為領航的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