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課「風兒吹過來」這個主題中,我們問孩子「風兒在哪裡?」有人說風看不到也摸不到怎麼找?有人說風是用感覺的。於是我們一起在校園裡尋找風的蹤影,當風兒吹過來的時候,大家淘淘不絕的說著自己是如何感覺到風的:
「你看!他的頭髮被吹得飛起來了。」
「風來的時候,我的臉上會有涼涼的感覺。」
「我有聽過咻咻咻的聲音,應該是風的聲音。」
透過同學的分享,孩子們發現原來我們可以藉由身體的感官找到風兒躲在什麼地方。突然,一陣炸雞腿香飄了過來,孩子們不約而同的說:「是風!是風把香味送過來!」大家都開心的笑了。
「玩是小朋友都喜歡的事,我們可以和風玩嗎?要怎麼和風玩呢?」於是,孩子們陸續從家裡帶來了風箏、風車、飛盤、風力車等玩具,大家發現有些風玩具可以在教室裡玩,有些風玩具適合到戶外玩。可是教室裡沒有風怎麼玩風玩具呢?孩子們拿出不同的物品來製造風,有微風、有強風、有颱風……大家都玩得很過癮。接著,孩子們動手製作了風陀螺,看看誰製造的風可以讓陀螺轉個不停。在課程的最後,我們還舉辦了一場吹紙球的比賽,到底誰能夠把風的大小和方向控制得最好,最快讓紙球滾到終點?
孩子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除了引發對風的好奇和學習興趣,也認識了運用感官觀察生活的周遭事物,並學習與人一同討論分享,覺察更多新鮮事,埋下三年級學習自然科學的小種子。在動手做玩具的過程中,孩子們分工合作、嘗試錯誤、互相鼓勵,甚至腦力激盪找出更有創意的新玩法。生活課不但是全校公認最好玩的一門課,也符合十二年國教課綱三大核心素養「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讓孩子們在課堂中培養自主探究、規畫合作、問題解決的能力。
每一次深刻雋永的學習經驗,都始於一個喜歡的契機。
因為喜歡,所以願意敞開心胸,如海綿般的盡力吸取新知﹔因為喜歡,所以樂於主動思考,似電光般的激盪探索火花。而學習旅途中的點點喜歡,在經過有系統的教學引導後,最終交織內化為一股樂在學習的動力,成為自主學習的前奏。
而語文的學習也不外乎如此,在康橋這座五彩繽紛的城堡裡,知識的魔法正悄然施展。帶著欣喜期待上學的孩子們,從踏進教室之始,辛勤的老師們日復一日的在教學中鋪灑下一顆顆學習的種子,從擴充識字及詞彙的理解,增廣句型的理解應用,在閱讀中學會概括文意主旨,進而能讀懂且會賞析,到應用寫作的文體展現,每一堂國語課的背後,都是一層層基本語文能力的扎實訓練,除了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更加上了多元學習方式的趣味糖衣。
以孩子的思維進行教學設計﹔以孩子的語言進行教學提問
但我們希望,每一堂好玩有趣的國語課,不是只有教學時如煙火般絢麗在孩子心中一閃而過,而是要留下如餘音繞樑的韻味迴盪,用好多喜歡所慢慢累積而成的語文能力。
因此老師們依據108課綱發展而出的教學目標,在設計課程時呈現的情境,必定是以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孩子能聽懂的語言進行提問,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從生活中產生,所以康橋孩子日常的大下課、校慶及萬聖節活動,田園區、英語村或是游泳池⋯⋯,都是國語課中不同教學主題的情境,我們希望貼近孩子思維去進行教學設計,讓他們確切掌握學習重點後,才能在穩固的基礎能力向上跳躍,在日後的生活實境展現素養。尤其是年紀越小的孩子,溝通的語言越是需要簡單明瞭,當孩子聽懂了,才能敲開那扇興趣的學習之門。
用孩子的高度思考學習難度,用孩子的視野擴展教學寬度
當孩子成為學習主體,以貼近他們生活經驗的課程吸引關注後,教學目標的達成往往只是學習的原點,課堂中有時兩人或四人的小組討論,讓孩子學習聆聽他人的意見也練習發表自己的想法,不同的意見想法在課堂中常常碰撞出不同的學習火花,孩子用他們的眼界詮釋出不同的見解,常會有令人喜出望外的驚喜!有時則透過數位學習的方式進行延伸,透過不同的教學操作與學習方式,讓每一堂國語課都好玩!
我們期待能以語文能力作為橋梁,讓孩子習得如何學習知識的方法,理解知識後加以內化統整的素養,讓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能有序表現,自信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