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被遺漏的精實經營指標
作者:李兆華 老師
2025年09月10日
〈前言〉
9月3日的專欄—要學公司經營需要的,刊頭就有中山清孝先生2005年出版的《直傳豐田方式》書中因實施精實「庫存週轉率」逐步提升的圖。
這並非特例,在2003年版的「精實革命」,追加的第14章中,也有關於「庫存週轉率」論述。當大家汲汲於新科技的時候,藉最容易計算的「庫存週轉率」來衡量自家的營業額、庫存資產投資效率,反思企業的初衷,應立刻可以想到許多需要改善的課題。
〈摘錄〉
超越孤立進展之做法
上述這些故事,都是一些踏實的、成功的公司,儘管市場條件困難重重,它們還是做得很好。它們不是在最近繁榮期,人們常會聽到令人炫目的傳奇,而是成功地採取「持續再持續」的精實思考方法的早期實踐者(當然不包含豐田公司,它起步得更早)。然而,如果其他公司能沿著此一精實化路徑跟隨他們,那麼,上述的範例對整體社會才會有意義。那麼我們能夠提供什麼證據說我們剛剛所描述的公司,並非少數經過挑選的;精實化乃是一條大家都可以擁抱的道路呢?
最好的、也是最簡單的精實推廣之衡量法是:整體經濟界為了銷售一定水準的東西給最終顧客,所需維持的種種存貨之水準。我們認為,當一個精實事業或精實企業體一旦建立了,它涵蓋一大串延伸的價值溪流,這時其原材料到顧客的流動速度必然提升、庫存必然大大地減少。這是因為:精實化的本質,就是要消除那些既浪費時間、又浪費資源的步驟,並且創造出精實化的價值創造的諸步驟,是由顧客採取後拉以建立連續暢流。
我們在總結所選的範例公司的經驗時,同時也蒐集相關的成千上萬個美國經濟成員中的其他公司之數據,我們採用美國政府從1958年以來統一而且一致的格式,我們發現: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公司「庫存週轉率」的水準(將銷售給最終顧客的值,除以製造流程中的總庫存 [包含原材料、在製品、成品 ])並沒有什麼改變。從1958年到1990年代中期,近四十年的水準一直持平,並沒有改善。也就是隨著景氣循環,雖有上下的轉折,但沒有改善的趨勢。
在同一段期間,批發與零售的「庫存週轉率」之走勢還更差。它從1958年直到1995年,隨著越來越多樣化的產品組合,與要支援各庫存品的需求增加,庫存週轉率反而逐步地下降。這個趨勢已將種種資訊技術、物流、和零售的形式上的許多革新都算進去,不過仍然每下愈況。
然後,情況開始有變化了。這趨勢在車輛製造上最清楚,如圖14.9所示。這並不令人驚訝,因為豐田公司在這行業中越來越舉足輕重。但是,在許多其他製造活動中,也有穩定改善的趨勢,而且,改善的速率似乎在2001年的衰退(像所有衰退一樣,它產生了庫存週轉率的暫時性下滑)後再次驟升。
也許更有趣的是,批發和零售的存貨週轉率也提升了如圖14.10。其中,一項簡單的原則大行其道:高頻度、小量地向製造商要求補貨;而不要靠預估大量的需求而買進並儲存(如第4章所解釋)。
當我們將製造業、批發業和零售業的週轉率合併時,我們可看出整個經濟在穩定增長,如圖14.11所示。
這時宣告勝利,時機還太早。但是,在1996年本書初版後,它的趨勢是很有前景的。我們盼望一個更精實的未來,它的成績會勝過十年前所能想像的。
刊頭的照片來自5月14日的專欄--變局之下的精實進展。面對地緣政治、關稅障礙再加上匯率風險,這些經營上變本加厲的必然課題,正是展現經營者水準的時候。
當我們將製造業、批發業和零售業的週轉率合併時,我們可看出整個經濟在穩定增長,如圖14.1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