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擁有的文化與資源是學校的底蘊,團隊打造特色「稻課程」,將學習連結在地特色與素材,推動跨域統整方案,連結地理、文化與生活的脈絡,進而轉化為孩子成就自己的實踐能力。
(一)BOB教學團隊:
BEST OF BEST,各領域頂尖專業團隊,開拓師生的視野,精進孩子的素養,師生學得更好更深入,方向更正確。
(二)教學模組的獨特性:
新東教學團隊建構R-I-C-E創新教學模組,確保課程主軸的學習目標能深化和達標。透過在地人、事、物的閱讀喚起感受(R),五感的體驗學習激發孩子的好奇並引導探索與探究(I),過程中重視小組合作學習(C),訓練孩子面對群眾的溝通表達力(E),進而提升學習力。
(三)校本教材研發的敏覺性:
教學團隊搜集網路資源與相關書籍,結合趨勢編寫6冊稻米教材與附錄。教材深入淺出讓學生學習節氣、培菌與種稻歷程,結合實作實踐,知行合一。
(四)向自然學習的教材教法:
24節氣、微生物、農產廢料……都是教材,向自然取材,學習、運用、結合自然做中學。憑藉恆毅力,低成就者也可成高成就;透過適性引導,讓弱勢學生也可逐漸成為自主學習者。
(五)永續加值的食農課程:
讓孩子觀察到:不用農藥化肥與市售有機肥,運用創新的科學方法仍可以省力、省成本,種出高品質的稻米。讓孩子體認到:產業與生態並存,還可以增加產業的價值。
(六)產業文化化課程:
透過稻之藝術創作與種稻記錄,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欣賞力與表達力。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家,地方人創造地方文化與價值,用行動創造屬於新東特有的稻米文化。
(七)創意行銷課程:
培養孩子統整與表達能力,揉合華語、本土語、英語、越語的導覽解說,參與地方產業行銷活動,並透過網際網路以實際行動將家鄉的人文與產業介紹給世人,建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意識與使命。
(一)建立同儕教練學習制度,低成就者也可當「 leader」:
我們強調做中學,只要願意親近土地並用心觀察,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成為同儕教練,成為 「 leader」。激發高成就者再精進,低成就者有成就感,從而帶動班級學習氣氛與良性互動。
(二)大人與孩子共學,學生既是老師,也是專家:
學生是學習主體,他們將素養化為實作來展能,此時角色互換,學生是老師,我們都要靜靜的聽「老師」介紹。進行課程時,師生共學共分享,孩子的成長,大家都看得見。
(三)田園是孩子揮灑的教室,新東夢想田是實踐夢工廠:
田園是學習與實踐的場域,孩子學以致用編織未來,學習的改變就從書本走向田園開始。
(一)產業是生活的日常與學校的助力:
生產原本似乎與國小的學習內容搭不上線,但是對孩子而言米食文化是如此的親近卻又懵懂到近乎蒙昧。在嘉南平原的米鄉本就擁有最立即可支援的產業鏈,產業的運作即是孩子四季可見的日常。只要系統化、策略化融入課程,所見的一切透過引導,即能醞釀出最好的學習機會並展現。
(二)專家、科學家、社區團隊都是學校的隊友:
成大生物科技中心、心農坊、相伴工稻農學堂、台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新良食淨土文化推廣協會與孩子們家裡的務農親長,都是新東教學團隊的隊友,協力「拔山跨海」的大任務。想像小小的教室裡好似集結了各種專長的專家,為孩子們的學習注入心力。
(一)稻田在餐桌上也在學習中:
一碗香噴噴剛添在碗裡的白米飯,是餐桌上的日常,如此習以為常的米食文化,在每一粒入口的香氣中蘊含了大量的知識架構。從一粒米發想出深刻且系統化,連結地理、文化及生活脈絡的素養課程。
(二)現代化的農事是科學也是自造課程:
務農不止是最「土」的事,現代化的智慧農業翻轉人們對農業的概念,智慧農業如同人體的感知、神經與大腦網絡,是生產、自造、Maker、STEAM的潮課程。既Old又New,既Local又Fashion。「新東好菌稻」在地學自造,擴展食農教育新視野,開啟米食課程新可能。
(三)在地、永續與自造、科技、國際連結的米食文化:
透過「節氣稻、好菌稻、創藝稻、科技稻、國際稻」五個課程主軸,以米食文化的大概念出發,螺旋式加深加廣,並進行跨域統整學習,涵養出具永續、國際素養的孩子。學生經過六年的學習擁有一定的能力與認知,並依其優勢能力在不同主軸課程展現亮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