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省思與未來展望

一、省思: 用一粒米拉近學生與世界的距離

我們一開始只知道要從「愛土地、遵節氣出發」,逐步滾動調修增加「在地美學」,順應課綱與時代發展,穩健增加「科技與國際」,最後精煉凝聚出「Local King的品牌課程與教學模組」。

然而我們知道就算1.0躍升到4.0,也未是終結。一套課程的精密還需表現在「學習差異化」的關注及「目標與素養連結」的落實。「學生的後設學習是教師的後設教學思考」,是教育造才,適性揚才的開始,也是未來持續實踐的方向。

二、未來展望:用最「土」的力量從台灣走向世界

課程實踐十餘年,教學團隊熱忱投入改變了孩子,讓他們有目標前進、有舞台表現;也穩住學校,讓學生人數回升。孩子從一粒米看世界,透過網路向世界發聲,關懷環境永續國際議題。

透過課程,孩子學到用好菌種好稻的優質觀念,長大後務農會友善土地,即使沒務農也會是選擇無毒農作物的聰明消費者。我們成功實踐四大向度:

(一)孩子樂學:師生以自然為師,稻田裡的教室使學習充滿樂趣。唯有孩子樂學,學習才有成效

(二)課程滾動:課程每年因地因時因事而微調,但透過一期又一期的課程操作,讓課程滾動。

(三)環境永續:永續的觀念與行動非一蹴可幾,落實課程讓SDGs觀念逐漸改變親師生思維。

(四)三創無限:落實課程營造多元學習,架構學子展現「創新、創意、創造」三創力的平台。

今年適逢56年來的大旱,讓110年第一期稻休耕。我們改用「水桶種稻」繼續課程,也開啟了新階段的課程:

(一) 科學種稻實作與探究:一至六年級,班班種班稻,將稻子種在水桶中,放在教室外日照充足處。透過就近觀察與紀錄,將原來的學習歷程更為細緻與科學化。

(二) 短視頻表達力及國際交流:以國際語言英語表現任務展現於短視頻,在2030年之前持續推廣實踐SDGs,同時學習科技載具的運用與智慧農業的分享。

崑濱伯是後壁區的農人典範,散發臺灣農民敬天愛地的謙卑精神,深刻展現生命智慧。來自臺南的新東孩子,不但要成為有能力、有素養的實踐者,更要學習崑濱伯的精神,在家鄉汲取學習的養分,用最「土」的力量從台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