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偵探|2021.05

北藝大獨家「最美閉館音樂」,你聽過嗎?

有聽過的圖書館鐵粉~得獎作曲家蔡東翰想跟你說:趕快回家睡覺!

文/圖書館 五彩痣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的閉館前十分鐘,

跟著美好樂聲同步啟動的,是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腳步。

俐落的步伐巡邏著全館,確定館內沒有被遺忘的讀者,

並隨手關閉每個樓層的燈光與門。

整日的閱讀時光,就此劃下完美的句點。


※領銜主演

【閉館音樂】

2019關渡新聲優勝作品

《牆I》

作曲家:蔡東翰

Dong-Han Tsai: My Wall I for 9 Musicians (2019)

偵探VS作曲家蔡東翰~愉快的QA筆錄大公開!

1.關於閉館音樂《牆I》:

Q:有沒有想和讀者用自己的話,介紹這部作品呢?

作曲家蔡東翰(以下簡稱東)


這整首作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想要表達我對於作曲家Jóhann Jóhannsson的喜愛與致敬。

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是甚麼?影響你的是甚麼?我用我比較擅長的東西-音樂,去表達這些事情。

閉館音樂《牆I》全曲現場演出

Q:題名源自Pink Floyd經典專輯《The Wall》,請問您是搖滾樂迷嗎?這張專輯對您很重要的地方是?有沒有故事可以分享給我們呢?

東:

我想Pink Floyd的《The Wall》這張專輯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大家都知道,Alan Parker和Gerald Scarfe的電影也是我很喜歡的作品。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種感覺,有時候聽一首歌、讀一本書、看一場電影或是展覽,發現你一直很想說,卻不知道怎麼表達的,這些作品都幫你說了出來,Pink Floyd的《The Wall》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一個作品,以及創作者對於這張專輯的內心挖掘和成長影射,我將這樣的想法和概念成為我《牆》系列的創作初衷。

Q:作品巧妙融合冰島作曲家Jóhann Jóhannsson的《私法爭鋒Prisoners》、《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thing》電影配樂的動機主題(motive),是否與作曲家於2018年逝世有關?算是紀念?閉館音樂使用的第四樂章,是否較多成分來自《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thing》?

東:

對!Jóhann Jóhannsson當年的逝世對我來說很震驚,一直很期待他會繼續創作怎麼樣的作品帶給大家,可惜沒有機會了。當時剛好在發想《牆》的這個創作想法,就將系列的第一首以Jóhann Jóhannsson為主軸,可以說是我對於他的致敬。

Jóhann Jóhannsson的音樂,尤其是他對於聲響的創新和特色,如何使用不同音色和媒材去做結合,是我很喜歡他的地方。

每個樂章都分別採用他的作品作為素材,而閉館音樂所使用的第四樂章就是使用他為《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thing》所創作的音樂作為素材來去創作,也是我最喜歡的Jóhann Jóhannsson作品之一。

2.關於北藝大圖書館:

Q:是否曾到過北藝大圖書館?(沒有也沒關係喔這不是逼問XDDDDD)

東:

還真的有!除了偶而上課忘記帶課本,或是通識課期末考前去借過紅樓夢之外,我每個禮拜下課都會去圖書館的DVD區!

Q:有來過真是太好了!請問對北藝大圖書館的印象?喜歡或不喜歡圖書館的地方?

東:

最常待的就是DVD區,但是希望當初DVD可以更多一點哈哈哈!

Q:是否借閱、使用過北藝大圖書館的資料?是什麼樣的資料?有特別印象深刻的嗎?

東:

每次都會借個8~10片左右的DVD,但都不一定看得完,還要續借。

裡面其實藏了很多好物,最印象深刻的有:找到一直很想看Barbra Streisand演的Funny Girl電影版、James Stewart演的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影集版Angels in America、還有Werner Herzog偉大的Fitzcarraldo都是我很開心能夠在北藝大圖書館裡挖到的*

*想學作曲家挖寶好物?快點選連結進館藏系統借閱吧!

好物多多的圖書館視聽資料區

Q:想要跟圖書館讀者說的話?

希望大家還在學校的時候能多去圖書館晃晃,有時候沒有目的地逛逛,可能會發現你一直在尋找的東西。

啊!然後,那些待到圖書館閉館,聽得到我的作品的同學們,趕快回家睡覺,不要那麼辛苦!

3.關於創作與其他:

Q:雖然使用了同系列題名,但由電音與詩句構成,樂曲形式也更實驗自由的《牆II》,能稱為《牆I》的續作嗎?這系列的共通精神是?(像是集合重要喜好事物的個人日誌?)還會有III嗎?

大學期間一直在思考每次創作我想寫的東西或Subject是甚麼?是為了甚麼而寫?因此有了《牆》的這個系列,我覺得寫出自己心中的東西才是最原創和最與眾不同的,因此《牆》的系列著重在我喜歡和影響我的人事物。

另外,我也很喜歡跟別人一起創作的時候,《牆II》的前半段塞了很多我很所愛的事物之素材,以及一些暗示我人生經歷的聲響,來描述我自己,後半段則邀請大學時候的好朋友楊子玹創作的文字,並藉由她的口吻朗讀出來,以她的角度描述她所認識的我。


如果我有繼續找到創作的理由,《牆》的系列會繼續寫下去的!

與閉館音樂同系列,寫出自己所愛事物的《牆II》

Q:您融合表演藝術跨界嘗試的創新作品《魔擊MOGIC the Prophet》非常有趣也讓人印象深刻,請問您是否有想要特別推薦給大家的其他作品?

OPENING for 魔擊 MOGIC the Prophet

TABLE MUSIC/FIGHT SCENE for 魔擊 MOGIC the Prophet

THE BOOK for 魔擊 MOGIC the Prophet

FINALE for 魔擊 MOGIC the Prophet

《魔擊MOGIC the Prophet》這個作品是我在大學期間,在校外花最多時間和最多精力的。從一個將魔術與打擊樂結合這樣的想法,在不同領域之間互相摩擦和交流,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共同完成這樣的作品,我很享受跟一群人一起創作的感覺。

雖然現在回頭看會發現自己當初的不足,但能在學生時期和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還有聲子樂擊室內樂團的音樂家老師們一同工作,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那段期間大概可以這樣說,就是我怎麼寫、怎麼實驗,老師們都演奏得出來也願意嘗試,在這樣的創作過程中也讓我學習到很多實際的技巧,而不單單只是課本上所教,或是腦中所想像的東西而已。

我也想和大家推薦我的另外一首作品Music for Two Percussion and Two Pianos》,這首作品除了我創作的音樂外,中間有一個段落和舞台上的演奏者一起即興、一起Jam,因此每次的演出都不一樣,每次大家都在舞台上重新詮釋他們當下對於這首作品的想法,一起重新創作

《Music for Two Percussion and Two Pianos》2個不同版本的演出

Q:除了您提到的喜歡的作曲家,還有哪些音樂影響您?或有更多想推薦給我們的好音樂?最近在聽的音樂是什麼呢?

啊!喜歡的作曲家或artists太多了哈哈!我是一個喜歡聽音樂勝於喜歡創作的人。除了上面講的Jóhann Jóhannsson以外,最影響我的還有Max Richter,另外,本身也是音樂劇迷,所以很喜歡Jason Robert BrownStephen Sondheim。最近一直在聽的音樂,無聊的時候常拿出來聽的就是Fontaines D.C.*。

*點選連結讓
維基百科為您介紹~

Q: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近況嗎?

畢業後這兩年在做大學時候很想做的事,就是邊旅遊看看世界,邊看有甚麼靈感偶爾創作這樣。

作曲家Profile:

蔡東翰,出生於1997年,花蓮。2019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主修理論作曲,曾師事馬定一教授、楊乃潔老師、陳彥文老師和陳州麗老師。經常擔任劇場、短片等跨領域音樂創作。

曾於2012年獲得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樂曲創作與歌曲創作高中職A組-第三名,以及2010年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樂曲創作與歌曲創作國中A組第二名。大學期間的合唱作品和擊樂作品獲選於2017北藝大春夏合唱音樂會和2018北藝大秋冬擊樂團音樂會演出,2019年獲得關渡新聲優勝者。*

更多資訊:

圖書館偵探

偵探正在北藝圖書館內,拿著放大鏡各種調查!如有奇書異事不能只有你知道,請來信:helenajill@library.tnua.edu.tw

※如蒙採用,提供薦購無上限機會(不保證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