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個自21世紀開始興起的新名詞,是一種知識管理的策略。根據美國德薩斯大學圖書館的資訊素養導修網頁 (英語)指出,資訊素養是一種「使人能夠更有效地選擇、尋找及評估傳統或網上資源的技巧」。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確認資訊、檢索及尋獲資訊、組織及整理資訊、使用及創造資訊、評估的能力(張臺隆,2004)
不同人對資訊素養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但大致上都可分為以下四個主要部分:(溫雯韻;TILT)
確認所需資訊
尋獲資訊
評估資訊
應用資訊
以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_資訊素養
**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田芳華提到:
在知識經濟的社會裡,如何培養國民具備駕馭資訊科技的能力,已然成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課題。我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將「資訊教育」列為六大議題之一,其課程 目標旨在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創造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然而資訊教育是否能成功融入教學,教師本身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程度的高低是其中的成敗關鍵。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指的是「個人知道何時需要資訊,並能有效找尋、評估、和利用資訊的能力。」在資訊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如何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成為各階段教育的重要任務。一個具有良好資訊素養的人,於內具備邏輯推理、批判思考能力,於外能夠表現出下列行為(ACRL,2000):
(1) 決定何者是所需要的資訊。
(2) 有效找到所需要的資訊。
(3) 評估和批判資訊及其來源。
(4) 整合所選擇的資訊與個人的知識基礎。
(5) 有效利用資訊以達成特定目的。
(6) 瞭解與使用資訊相關的經濟、法律和社會議題,並能夠合法和合乎倫理規範地利用資訊。
資訊素養亦是終身學習的基礎。若詳究其內涵加以剖析,包括下列面向(McClure,1994):
(1) 傳統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具備讀、寫、算的能力。就圖書館的利用而言,要能夠認識圖書館功能、圖書資料類型、排架目錄、與運用文獻撰寫研究報告。
(2) 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具備瞭解非文字印刷形式媒體,以解讀、評估、分析、製作、評估的能力。
(3) 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具備使用電腦軟硬體,例如文書處理、試算表等工具來處理檔案資料的能力。
(4) 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具備瞭解網路功能、應用網路資源、檢索、處理、利用和評估網路資源的能力。
以上資料來源:參考網址
提升資訊素養教育本身與倫理規範、資訊安全、網路素養、智慧財產等...
資訊教師的教學工作多是在提升學生及教師的資訊素養,目的就是指導大家學習如何能夠更有效地選擇、尋找及評估傳統或網上資源的技巧,比如在指導網路學習及簡報製作時,資訊的選擇、尋找及應用,就是在訓練資訊素養的提升。
在此之中,我們常需注意到幾個面向,以下並整理一些可用的網路資源:
一、倫理規範:
資訊素養與倫理教學資源 光碟目錄
二、資訊安全
三、網路素養
四、智慧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