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證實:紅麴其實是益生質?腸道健康的全新發現!
當我們提到紅麴(Red Mold Rice, RMR),你可能會想到它的降血脂功效,甚至是它曾引發的「Monacolin K 安全性爭議」。但你知道嗎?最新研究發現,紅麴竟然還能調節腸道菌群,像益生質(Prebiotic)一樣促進有益菌生長! 🤯✨
這意味著,紅麴不僅能幫助心血管健康,還可能是腸道的「隱藏高手」,幫助腸道維持好菌優勢,帶來更全面的健康效益!這項突破性發現改變了我們對紅麴的認識,讓紅麴不只是「降膽固醇」的明星,還可能成為腸道健康的秘密武器!
📢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紅麴怎麼影響腸道菌群?它真的是益生質嗎?讓我們一起來看這項驚人發現!
🔍 紅麴如何影響腸道健康?
本研究團隊針對最新研發的菌株 Monascus pilosus SWM 008 菌株發酵的紅麴米,進行了動物實驗,並評估其對腸道菌群的影響。這次研究不同於以往,因為它在**「非高脂飲食條件下」進行,證實紅麴的影響不只是因為改善高脂飲食帶來的代謝問題,而是紅麴本身就有調節腸道菌群的功能!**
研究發現,紅麴及其功能性成分(如 Monascin、Monascinol、 Polysaccharides)能促進益生菌生長,並調整腸道菌群組成,其作用類似於「益生質」,即促進腸道內有益菌的生長與活性,幫助腸道健康!💡
🔬 研究亮點:紅麴竟能增加這些「腸道超級好菌」!
這項研究首次證實,紅麴發酵物能顯著提升腸道內的關鍵益生菌,其中包括:
✅ Akkermansia muciniphila(阿克曼氏菌)
👉 這是近年最火紅的「腸道明星益生菌」,研究顯示它能:
增強腸道屏障功能,減少腸漏(Leaky Gut)
幫助降血脂、穩定血糖,可能有助於抗肥胖、改善糖尿病
促進短鏈脂肪酸(SCFAs)生成,維持腸道健康
✅ Ligilactobacillus murinus(乳酸菌的一種)
👉 幫助維持腸道菌群穩定,可能促進免疫功能!
✅ Duncaniella dubosii
👉 可能具有抗發炎作用,調節腸道免疫反應。
💡 這些益生菌的增加,證明紅麴能有效影響腸道菌群,**提供腸道有益環境,讓好菌茁壯成長!**🔬✨
❌ 紅麴還能抑制「壞菌」!
除了促進有益菌生長,這項研究還發現紅麴能降低某些可能有害的腸道菌種,例如:
❌ Hungatella hathewayi & Eisenbergiella massiliensis
這些菌種與腸道發炎、代謝紊亂有關。
紅麴能抑制其生長,減少潛在發炎風險!
❌ Fusimonas intestini
可能與腸道不適、代謝疾病有關,紅麴可降低其相對豐度。
💡 這代表紅麴發酵物可能不只是單純補充營養,它還能調整腸道微生態環境,幫助腸道回到「好菌多、壞菌少」的健康狀態!
這篇研究採用動物實驗來評估 Monascus pilosus SWM 008 發酵的紅麴米及其功能性成分(如 Monascin、Monascinol、Ankaflavin 和 Polysaccharides)對腸道微生物組(gut microbiota)與代謝健康的影響。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在正常飲食條件下,分析紅麴對腸道菌群與代謝途徑的影響,以確定其作為功能性食品的潛力。
評估紅麴發酵物對腸道菌群的影響:分析紅麴發酵物如何改變大鼠腸道內的微生物組成,並找出關鍵的有益菌種。
探討代謝途徑的改變:藉由生物資訊分析,確認紅麴發酵物如何影響腸道菌群相關的代謝途徑,如核苷酸代謝、維生素 K2 合成、胺基酸代謝等。
確認紅麴發酵物的安全性:測試其是否會影響體重、肝腎功能、血脂、血糖等生理指標,以確保紅麴作為保健食品的可行性。
選用 6 週齡 Sprague Dawley 大鼠
每組 8 隻,共 7 組
環境控制:
溫度:23 ± 1°C
光照周期:12 小時光照/12 小時黑暗
自由飲食(提供正常飼料與飲水)
大鼠被分為 7 組,分別接受不同的紅麴發酵物或功能性成分:
劑量的設定依據美國 FDA 動物與人體劑量轉換指引(human equivalent dose, HED),確保大鼠攝取的劑量與人類建議劑量相當。
研究進行 8 週,期間測量生理、生化與腸道菌群變化,具體分析如下:
✅ 體重與食物攝取量
每週測量體重與食物攝取量,評估紅麴是否影響生長與食慾。
✅ 肝臟與腎臟功能
血液生化指標:
肝功能:ALT(丙氨酸轉胺酶)、AST(天門冬胺酸轉胺酶)
腎功能:BUN(血尿素氮)、尿酸
器官重量測量:檢查肝腎是否出現異常變化
✅ 血脂與血糖
測量:
總膽固醇(TC)
三酸甘油酯(TG)
肌酸磷酸激酶(CPK)
凝血因子 II(Coagulation Factor II)
🔬 16S rRNA 高通量測序技術(16S Gut Microbiota Analysis)
樣本來源:實驗結束後,收集糞便樣本,進行腸道菌群 DNA 提取
基因擴增區域:使用 V1–V9 區段
測序平台:PacBio Sequel IIe 全長 16S rRNA HiFi 讀序技術
主要分析內容:
菌群豐度變化(相對豐度分析)
群落多樣性分析(Alpha & Beta Diversity)
菌種組成統計分析(LEfSe, MetagenomeSeq)
關鍵功能菌種篩選(如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 PICRUSt2 功能預測分析
透過基因組資訊預測 腸道微生物代謝途徑
研究 紅麴如何影響代謝途徑
主要分析:
維生素 K2 生合成(menaquinone biosynthesis)
核苷酸代謝(DNA/RNA 合成)
短鏈脂肪酸生成(SCFA pathways)
胺基酸代謝(L-丙胺酸 & 精氨酸途徑)
糖質新生(Gluconeogenesis)
📊 統計分析
使用 PLS-DA(偏最小平方判別分析) 評估腸道菌群組成差異
進行 ANOVA 分析 比較組間差異(p < 0.05 為顯著)
✅ 增加有益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Ligilactobacillus murinus)
✅ 降低潛在致病菌(Hungatella hathewayi、Eisenbergiella massiliensis)
✅ 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
✅ 促進維生素 K2 合成(有助於心血管與骨骼健康)
✅ 增強核苷酸代謝與胺基酸代謝(影響細胞增殖與能量代謝)
✅ 可能調節糖代謝與葡萄糖恆定(影響胰島素敏感性)
✅ 不影響肝腎功能
✅ 不造成體重異常變化
✅ 血脂、血糖維持正常範圍
這項研究證實,Monascus pilosus SWM 008 發酵的紅麴米及其活性成分能調節腸道菌群,並影響重要的代謝途徑,具有作為腸道保健食品的潛力。此外,其在正常飲食條件下依然有效,擴展了紅麴的應用範圍,未來可應用於保健食品開發與臨床研究!🎯🔥
Figure 7.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dundancy Analysis (RDA) of Gut Microbiota in Rats Treated with Monascus pilosus SWM 008 Fermented Red Mold Rice. (A) Heatmap display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p 20 genera and predicted metabolic pathways. (B) Heatmap show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p 20 genera and experimental factors. (C) Correlogram illustrating genus-function relationships, with red and blue lines indicat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respectively. (D) Constrained Ordination Plot using Redundancy Analysis (RDA), integrating the top 20 genera, predicted metabolic pathways, and experimental factors.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FDR-adjusted p-values were applied to asses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 indicat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 indicat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1, *** indicat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