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適性發展的學習環境
二、朔建教育的共同遠景
三、發展終生學習的校園文化
不僅「三合一」,還將總務處納入變成「三加一」,全校一體來推動,以獲致成效。
不僅將所有專任老師聘為副導師協助班務,各處室組長亦排為較需要關心、協助班級的副導師,且將全校班級分為四個群落由各處室主任負責,以強化班級經營,俾補導師一人的不足。
光德國民中學已邁入十歲了,十年的光陰多麼地寶貴。十年的歲月不算長,但也夠長。這期間實在有許多令人難忘與感人的記憶,以及溫馨令人動容的事蹟,交織其中,成為今日的光德。這一切是教育良心的累積,是師生鞭策、關懷的淬錬,更是汗滴與淚水叮嚀的感恩史。
民國87年台中縣府感於新設國中的迫切,由縣府校園整體規畫小組積極籌辦,並請工務局處理發包及設計。因感於興建中監督的需要復於88年,由當時烏日國中校長蔡慧登調派續辦,並於88年7月26日由廖永來縣長正式主持奠基動土。
另因當時北烏日地區社會人士與家長考量到南烏日上下學安全的需求,透過相關會議反應,復經縣長指示,遂於民國89年9月暫借隔壁的僑仁國小招生上課,感謝當時林柏棕校長的大力支持,及續任張正行校長的配合,將僑仁國小北側網球場及部分教室規劃為第一屆上課地點。印象中有極少部分家長向林校長抗議恐國中生欺負國小生,但因林、張、蔡三位校長的嚴謹治校,深知教育的核心價值及溝通良好。不但無欺侮情事,大手牽小手的情誼,成更溫馨的畫面,兩校教師彼此分享教學心得,確為美事。
而「校名」的訂定,更有一段趣事,經多次爭執與討論,後在謝蒼海鄉長賢伉儷、陳芳隆議員、陳健楷議員及多位鄉民代表、村長與蔡校長共識下,終於取得共識。因招生學區為仁德村、九德村、前竹(台語)村、光明村、五光村。而定名「光德」讓五村共享榮譽,讓五村共同鞭策與指導。
今逢光德國中十週年校慶,知道續任楊寶旺校長及陳錫彥校長的用心經營,讓今日的光德成為社區文化堡壘,成為明星國中,成為社區文化及教育的代表,深值慶賀。對續任校長辦學績優,導致陳校長把警衛室二樓當校長室辦公的委屈,表達高度敬佩。
為文至此,心中湧現太多新建時的長官與貴人,因為有您的關心,因為有您的指導,因為有您的共行,讓教育的事業蓬勃發展,讓社區的學子有最優秀的學習園地。特別是第一屆學生因太陽西曬更甚,洪炳煌先生自動花錢丈量設置的恩情永銘於心。「字裡行間」一書所言:「修行是一輩子的全心全意」。德蕾莎修女:「看見別人的需要,發現自己的責任」。時值本刊出版,期藉此表達致謝光德的貴人,謝謝您的功德:
廖前縣長永來、陳芳隆、林榮樺、謝蒼海三位鄉長、陳健楷、吳瓊華議員賢伉儷、代表會劉瑞吉、楊宗献、林慶珍等代表及各村村長與地方仕紳楊茂松兄、錦泉兄、嘉誠兄及分局長陳江得,與歷任家長會長等多位長官好友。
謝謝有您,成就今日的功德。因限於篇幅,未記名的好友,願上蒼加倍祝福您。在光德國中十週年校慶之際,更祝福光德國中:
十載立芳無盡期年年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