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期,台灣鐵路以台北為中心,向東至基隆,於1891年竣工;向西南達新竹,於1893年建成,兩段共長約107公里。當時的台灣巡撫邵有濂於1893鐵路全線完工奏報,「北穿獅嶺洞隧百尋,南渡龜崙則坂踰九折,路工之難如此」,形容北洞獅球嶺、南橋龜崙嶺,施工困難度相當。
•明治 32 年(1899)日本人開始規劃修築臺灣西部縱貫鐵路,首先改築清末基隆至新竹間的舊線,其中臺北至桃園路段,改由臺北城西北隅沿城牆迂迴經艋舺(臺北萬華)下崁庄,過新店溪直達板橋,越大嵙崁溪(大漢溪)經樹林、山仔腳(今臺北山佳)及茶山庄隧道,再沿大科崁溪上行達鶯歌,之後轉西經大湖庄(今臺北鶯歌大湖里)抵達桃園。沿途設有臺北、艋舺、板橋、樹林、鶯歌、桃園等六個車站。新線的規劃主要是避開舊線的淡水河巨橋工程及龜崙嶺高坡,藉以減少修復支出與行車危險。自此鐵路不再經過龜山,目前龜山地區僅剩當年台鐵遺構,見證這段歷史。
龜山地區的輕便鐵路為日據時期桃園輕便鐵路系統的一部分,由「桃崁輕便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桃園輕鐵)開發經營,此外也有因煤礦產業而修築的運煤輕鐵。桃園輕鐵創建於明治 36 年(1903)11 月,為桃園地方士紳簡朗山與大溪地方菁英呂建邦、呂鷹揚、王式璋、江健臣、林國賓、李家充、陳嘉猷、趙玉牒、徐克昌等人集資 10,000 圓所共同成立。剛開始,只有行駛大溪至龍潭市街的路段,長約 1.6 公里;明治 43 年(1910)開始鋪設桃園車站到桃園市街、八塊車站到八塊厝庄兩條短線,並於翌年完工。至明治 45 年(1912),增加桃園至許厝港間的路線,翌年(1913)再鋪設桃園至大溪間的複線工程,並興建桃園至南崁、桃園至嶺頂之間的軌道。大正 4 年(1915)延長嶺頂至臺北新庄間的軌道;大正 8 年,再進行桃園街埔仔庄到竹圍庄(今竹圍)間的竹圍線鋪設工程。 但大正 9 年後,受經濟不景氣及公路運輸衝擊影響,「桃園軌道株式會社」業務逐年萎縮,相繼拆除各線軌道,至昭和 14 年(1939)時僅剩桃園至大溪路段。昭和 18 年,在戰時臺灣私設軌道統合政策下,全體股東決議將最後一條軌道售予「臺灣輕便鐵道株式會社」經營。
桃園經龜山至台北手押台車路線與台鐵改線圖(資料來源:中研院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台鐵原經龜山路線(概為手押台車路線,資料來源:中研院百年歷史地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