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廟至今,既有文獻如廟志、調查研究,壽山巖經過至少八次較大規模的重修,可以建構多次的重修時序。壽山巖的歷次的重修,與龜山的經濟脈動與當下社會現況也應有明確關聯,因此或許可以看見龜山未被關注過的歷史環節。不過從上述年表中亦發現對於日治時期的著墨相當有限。
清代的壽山巖香火相當鼎盛,至清末又有鐵道通過,理當使壽山巖更加香火。不過日日新報中卻有「厥後建築鉄路,往來漸稀,靈應即不逮,前在業堪輿者,以為地脉祈斷佛去久矣。」[1]可以看見鐵道改變過去的交通模式,反倒使壽山巖未若過往繁盛,甚至產生出鐵道斷去風水龍脈後,佛已離去的傳言。
進入日治時期,明治34年(1901)鐵道的改道鶯歌,後原舊線又被改為縱貫道,後續又有輕便車通過,應又帶來壽山巖往來信眾不絕,上述的說法也就絕跡了。大正4年(1915)遂得以於地方募集9,000餘圓重修。
而從先前的表中,日治時期只有一次重修紀錄,然而對照廟中現存石碑與報紙,可以發現日治時期其實亦有幾次重修的事件,其中壽山巖修繕捐題碑記大正12年(1923)即有當年重修廟埕的記載。隔年則有規劃借用壽山巖為使用閒室設置龜山公學校分教室的計畫。[2]不過後續可能並未執行。昭和6年(1931)龜山庄長規劃並計畫將過往僅能徒步自縱貫道前往壽山巖的步道,拓寬能讓汽車可以駛入的丈二寬道路。同時也計畫順便設置廟前的公園。[3]對照戰後早期照片中可見廟前有一座戲台,興建年代不詳。從建築風格所見,很有可能建於日治時期,若上述廟前公園於當時有確實建成,戲台極有可能建於此時。後續戲台於民國69年(1980)拆除,將廟前埤塘擴建為有八仙過海塑像的蓮花池。至87年(1998)年再次重修為現貌有九龍壁的蓮花池。
[1] 〈大士現身〉,《臺灣日日新報》,1899年3月26,日刊版3。
[2] 〈桃園特訊/廟宜實用〉,《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1月3日,夕刊版4。
[3] 〈壽山岩的道路增廣兼設公園〉,《臺灣新民報》,1931年12月12日,版8。
資料來源:臺灣記憶,壽山巖重建功勞者名錄,網頁: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2_0000007620&lang=chn(檢索日期:2022年10月30日)
壽山巖戰後早期照片廟前的戲台(資料來源:洪樵榕,《臺灣名勝古跡集》:臺灣省文獻會, 1965年。)
至戰後,經過民國52年(1963)、民國75年(1986)兩次大規模重修後,民國69年(1980)《桃園週刊》吳文熙報導中提到先人為壽山巖列有壽山八景,[4]可以發現八景與壽山巖創廟傳說息息相關,當中法台禱雨與壽山巖歷史上多次祈雨的歷史有所連結。雖不知這八景從哪個時候開始被建構,也不知是否在當時所編,這依然為壽山巖添加更多歷史與現存地景。
[4] 吳文熙,〈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萬籟此俱音寂惟聞鐘聲 壽山岩觀音寺沿革談〉,《桃園週刊》,1980年9月15日,版2。
壽山巖建醮
關於壽山巖從何時開始建醮無法追溯,不過從表中可見在道光16年(1836)曾有建醮之記載,是清代目前已知唯一一次建醮。昭和2年(1927)壽山巖建醮為日治時期有記載的唯一一次建醮,相當適合與戰後至今的歷次建醮做對照。戰後僅在民國40年(1951)、民國52年(1963)、民國64年(1975)、民國88年(1999)舉辦過建醮,至民國91年(2002)起將原12年一次改為週年三朝慶典方式每十年舉辦、最近一次於民國101(2012)年舉辦。今年由於疫情延後辦理,預計於明年,民國112年(2023)年再次舉辦建醮儀式,透過歷史資料中的建醮記載,可以概略看見壽山巖日治時期建醮的概況,亦可與明年的當代建醮相互對應。
首先從昭和2年(1927)壽山巖的建醮寄附金募集中,可以看見募集範圍,借此可還原出壽山巖從清領時期延續至日治時期的祭祀圈範圍。即龜山庄五大坑:新路坑、舊路坑、楓樹坑、社后坑、塔寮坑以外,也包括山頂,以及八塊庄的大湳與小大湳部分地區。這一祭祀圈範圍與現今大抵相同。
昭和2年(1927)的建醮為壽山巖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的祭儀。6月10日新竹州廳通過康新慶申請4,000圓壽山巖建醮祭典寄附募集,募集時間至同年11月30日。隨後於12月13日開始為期三日的三朝建醮,於當時於廟前與新路坑各設置一座醮壇。建醮儀式先於12月11至12日迎請桃園景福宮南崁五福宮諸神,12月13日開始建醮。並於15日放水燈、16日祭天與普渡,各庄準備神豬2,000隻,可謂盛況空前。同時地方政府也藉建醮之際,於龜山公學校教室舉辦柑橘、糯米與蓬萊米陳列展,同時亦在學校旁舉辦水稻堆肥競技。[1]
[1] 〈桃園郡三賽會 十五日齊開 卽水稻堆肥競技 及龜山柑桔品評〉,《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2月17日, 夕刊版4。
左圖:昭和 2 年(1927)壽山巖建醮寄附募集公告。(資料來源:新竹州廳,《新竹州報》。新竹:新竹州廳, 19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