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舊路里祭祀圈文化
舊路里大型民俗、慶典活動從每年農曆2月1日起的「廣福宮、集福宮迎媽祖活動」開始。慶典期間廟方安排布袋戲與歌仔戲籌神,同時邀請壽山巖觀音寺的觀音媽、北天宮玄天上帝、振天宮媽祖婆、舊路三官大帝及北港的媽祖婆到廣福宮、集福宮土地公廟作客,讓當地信士、作生意者前來參拜,以此增加地方交流誼繫情誼;另一慶典活動為農曆10月半的年尾戲(又稱平安戲),每年這時期都以殺豬公拜天公的方式祈求神明庇佑舊路里里民平安。
祭祀所用的金紙分為土地公金、刈金及壽金。其中土地公金是拜土地公基本一定要有的;刈金就比較多元化,可用於拜陽神或陰神;壽金有分大與小,主要是求平安,故又稱平安金。大的壽金用於上述里內土地公廟辦理大型慶典活動或有外地神明前來作客時使用;小的壽金可用來拜土地公,家裡如果要用壽金拜拜,份量只要半摺即可。
舊路里祭祀圈較為零散,日據時期轄內曾有二個保正,以大埔橋作分界,大埔橋以上稱大埔區,祭祀範圍以樂善寺及後來王家出資興建的振天宮為主(樂善寺早期為大眾爺廟,後來才改為觀音廟;振天宮媽祖婆因市長到訪參拜,為其取名為龜山媽祖婆)。大埔橋以下稱舊路坑區,祭祀範圍以北天宮及壽山巖觀音寺為主,早期交通不方便,舊路坑區里民要前往壽山巖觀音寺參拜,都必須僱請人力轎走田仔路前往,而過往田仔路小徑已不復存在,現已被開闢成東方球場。
舊路里長李松鸙講解舊路里祭祀圈文化
資料來源:龜山區公所